何賢
加強大學生法律意識教育,具有刻不容緩的責任。理論和實踐證明,大學生的法律意識不可能自發形成,必須有意識地加以塑造和培養。因此,必須通過學校教育、家庭影響、社會輿論和社會實踐活動向大學生直接或間接地傳授豐厚的法律知識,加強法律文化的熏陶,培養他們運用法律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塑造符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需要的法律意識觀。具體來說,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塑造和培養大學生的法律意識。
一、加強學校法制教育
在法治社會進程中,每一位大學生都有責任和義務主動提升自己的法律意識,增強自我維權的能力,為提升中華民族的法治文明貢獻力量。學校的法制教育必須貫徹法律所追求的秩序、自由和正義的價值原則,引導學生進入“法律評價”的空間,讓學生知道什么是公平、公正、自由和正義。
1.提高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效果。
“思想道德修養和法律基礎”是高校開設的公共思想政治理論課,是大學生法律意識培養最為直接的途徑。該課程是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為主線,開展馬克思主義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和法制觀教育,引導大學生樹立科學的理想信念,養成良好的道德品質,增強法律意識,樹立體現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傳統和時代精神的價值標準與行為規范的一門重要課程。因此,培養和提高大學生的法律意識,必須有效地利用這一資源,通過深化教育教學改革,提高課堂的教學效果,通過法律知識的傳授,使大學生掌握和理解馬克思主義法學的基本精神,通過學法、知法、守法、用法和護法系列活動,規范和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從而提高法律意識和法律評價能力。
2. 營造校園法治環境。校園作為大學生活動的主要場所,應當堅持依法治校,著力營造校園法治環境。當前國家擁有一系列教育方面的法律、法規的頒布和實施為學校管理工作提供了重要的法律依據。學校的法治狀況直接影響學生對法律的信仰程度,因此學校管理一定要做到“依法治校”,以“依法治校”理念為指導,加強學校法制教育和法治管理。首先,學校所有的規章制度應該切實保障學生權利,與國家法律法規相一致,不能與現行法律法規相抵觸。其次,為維護和保障學生合法權益,學校應建立健全申訴機制,鼓勵學生進行咨詢和申訴。培養大學生法律意識,還需要注意消除社會不良因素對大學生觀念的影響,注重大學生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特別是要與價值觀的培養結合起來。再次,要努力建設大學生法律意識和社會公德教育的重要平臺,宣揚時代風尚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使之成為大學生的道德規范、行為準則和人生指南。大學生是現代化建設的骨干力量,如果不學法,不懂法,沒有相應的法律知識,就不能適應時代的需要。因此,高校應該創造“ 校園法制”宣傳的良好氛圍,通過影響大學生行為,使大學生的法律意識升華于這種法制氛圍之中。
3. 優化教師隊伍,依法治教。法律教育是一門政治性、理論性、知識性和實踐性極強的綜合性教育,必須要有受過正規培訓、具有一定理論水平和實踐經驗的教師隊伍。大學生法律意識的培養和提高,教師起著重要作用。在與教師朝夕相處的過程中,教師的法律形象將直接影響學生法律意識的建立和良好法律情感的培養。教師法律意識的強弱、法律知識的多少以及其行為是否合理合法,都會對學生產生直接或間接的影響。如教師是否能平等地對待每一位同學,處理問題是否能夠做到合理合法等,都會影響著學生對法律的認同。特別是班主任和輔導員作為班級的直接管理者,在班級具體事物的管理過程中,是否能夠做到依法管理,是否能夠讓學生感受到公平、正義、自由和民主,教師的管理方法和手段都會對學生法律意識的培養起到導向作用。因而,必須堅持依法治教、優化教師隊伍。
二、有針對性地進行法律心理輔導
大學生正處于青年時期,生理和心理都在逐步趨向成熟,但還沒有成熟。他們情感豐富,心理起伏大,容易沖動,分析判斷能力較弱,自控能力差,做事欠考慮;渴望走向社會卻沒有完全走向社會,缺乏社會閱歷和人生經驗,面對紛繁復雜的社會,如果沒有正確的引導,很容易誤入歧途,甚至走上犯罪之路。心理專家調查發現,大學生法律意識淡薄和心理發展不成熟,是近年來大學生違法犯罪的主要原因。[1]大學生需要通過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掌握最基本的心理衛生知識,調解和化解不良情緒的影響,形成較為穩固的意志力,增強抵御各種不良社會風氣影響的能力,進而提高法律意識,增強法制觀念。
高校應當強化心理健康教育,引導大學生人格健康發展。要逐步建立和科學利用大學生心理檔案,健全大學生心理健康危機預警機制[2]。要開展心理咨詢與輔導,使心理素質脆弱的大學生及時擺脫困擾,降低進入大學后因為學習環境改變而帶來的一系列不良反應,及時排除大學生因學習、生活和就業所帶來的壓力,以此來減少大學生對法律的抵觸,抑制大學生不良情緒的釋放,最大限度地培養和提高大學生抵抗打擊的能力,從而預防和避免因心理問題引起的違法犯罪行為,進一步鞏固大學生法制教育的成效[3]。
三、培養學生的權利本位意識
學校法制教育要讓學生明確權利與義務之間的關系,提高法律意識的重點和關鍵就在于學生權利本位意識的培養上。隨著權利本位學說的發展,人們越來越重視自己依法享有的權利[4]。但是權利和義務作為法律的核心內容和基本要素,它們之間的連接方式和結構關系是非常復雜的。只講權利或只講義務的觀點都是不正確的。社會主義法律制度的建立,實行“ 權利與義務相一致”原則。因此,我們在享有自己權利的同時,要履行好自己的義務。
四、創設良好的個人道德環境
法與道德存在著密切聯系,凡是法律所禁止和制裁的行為,也是道德所禁止和譴責的行為;凡是法律所要求和鼓勵的行為,也是道德所培養和倡導的行為。社會主義法律和道德建立在社會主義經濟基礎之上,具有相對的獨立性,并對經濟和社會發展起著巨大的作用。在學校法制教育過程中,要貫穿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等道德教育內容,使大學生自覺遵守這些基本的道德規范,作為自己的行為準則。[5]人們根據社會的道德要求,在個人品質和情操方面的自我教育和自我塑造,我們稱之為道德修養。
五、營造良好的社會法治環境
大學生法律意識得以鞏固的最終外在環境就是社會,在學校課堂上建立起來的法律意識,如果沒有進入社會環境,不能在社會生活中得到印證和鞏固,就會使社會群體產生對法治精神的懷疑態度。因此,大學生法律意識的培養,社會要承擔起重要責任[6]。一方面,社會整體風氣、社會群體法律意識和大學生法律意識相輔相成、密切聯系。大學生畢業后進入社會,是社會群體法律意識提升的良好補給力量。而社會又是學校法律素質培養成果檢驗的最終環境。如果社會群體法律意識低下,出現事實和理想偏離的現象,就會對大學生法律意識帶來消極的負面影響,從而失去接受法律意識培養的主觀動力。因此應當將三者有機結合起來,一并啟動。要讓大學生在日常生活中汲取法律意識和法律信仰的能量,必須逐步形成崇尚法治的社會風氣,不斷改善社會治安,提升社會公眾的法律意識和法律素養[7]。另一方面,合理利用社會媒體的正面宣傳和引導。社會媒體的正面宣傳和引導,是大學生對于社會熱點法律事件形成統一認識的主要來源。這種信息傳播的方式不同于傳統的課堂教學,更加直觀、更加容易被接受。要充分利用廣播電視節目進行法制宣傳教育,積極組織學生收看“今日說法”“法律講堂”“大家看法”等法制節目,這些鮮活生動的生活案例,能夠使學生深切地感受到法律就在自己身邊,進而增強提高自身法律素質的需求感。
參考文獻
[1] 韓艷君.論大學生法制教育的現狀和對策[J].教育教學論壇,2010,(9).
[2] 姚建宗.法學研究及其思維方式的思想變革[J].中國社會科學,2012(01):119-139+208.
[3] 雷磊.法律概念是重要的嗎[J].法學研究,2017,39(04):74-96.
[4] 張文顯.法理:法理學的中心主題和法學的共同關注[J].清華法學,2017,11(04):5-40.
[5] 雷磊.法教義學的基本立場[J].中外法學,2015,27(01):198-223.
[6] 陳金釗.對“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的詮釋[J].國家檢察官學院學報,2013,21(02):77-96.
[7] 陳金釗.法學意義上的法治思維[J].國家檢察官學院學報,2017,25(01):75-90+173-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