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紅色基因是我們的根,是我們事業的靈魂,是信仰的種子、精神的譜系,蘊含著豐富的政治智慧和道德滋養。座落在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海晏縣金銀灘草原上的原子城,曾是中國第一個核武器研制基地,因孕育誕生我國第一枚原子彈和氫彈,培育形成偉大的“兩彈一星”精神而被世人譽為“原子城”。深入挖掘原子城蘊含的紅色資源,深入研究原子城的潛在價值,切實發揮原子城的社會教育功能,建設精神高地,建設精神家園,立心鑄魂、凝心聚力,深耕厚植,成風化人。
關鍵詞:紅色基因 潛在價值 教育功能
習近平同志強調:“要把紅色資源利用好、把紅色傳統發揚好、把紅色基因傳承好。”紅色基因是我們的根,是我們事業的靈魂,是信仰的種子、精神的譜系,蘊含著豐富的政治智慧和道德滋養。黨的十九大莊嚴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新時代新征程,中華民族進行偉大斗爭、建設偉大工程、推進偉大事業、實現偉大夢想,必須傳承理想信念的火種、紅色傳統的基因,堅持思想領先,勤補精神之鈣,常因思想之元,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用勤勞和智慧書寫新時代中國發展的新答卷。
座落在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海晏縣金銀灘草原上的原子城,是新中國建設的第一個核武器研制基地,因研制誕生中國第一枚原子彈和第一枚氫彈,孕育鑄就“熱愛祖國、無私奉獻,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大力協同、勇于登攀”偉大“兩彈一星”精神而被世人稱為“原子城”,是中華民族挺起脊梁的地方。這里遺存著王淦昌、彭桓武、郭永懷等新中國“原子人”的奮斗足跡和紅色基因,更蘊含著萬名“草原人”跨越時空的思想財富和精神寶藏,是孕育中華民族文化、中華民族精神的豐潤土壤、紅色高地,是思想的熔爐,精神的“鈾庫”。
一、從歷史的眼光,充分認識原子城蘊含的紅色文化資源
原子城是民族崛起、國家興盛、人民安樂的物質基礎、精神標識和地位象征,鑄就了中華民族持久而強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在黨的歷史、中國歷史乃至世界近現代史上都占有極為重要的地位,蘊含著獨具特色、內涵豐富的紅色文化,是推動中華民族實現偉大復興中國夢的無形力量。
(一)原子城的歷史沿革
原子城為中國第一個核武器研制基地舊址(稱221基地或國營221廠),因研制誕生我國第一枚原子彈和氫彈,孕育形成的“兩彈”研制基地精神而被世人譽為“原子城”。221基地從1958年5月開始選址籌建,到1995年5月全面退役,共服役了37年。
選址籌建。1955年1月15日,毛澤東主持召開中央書記處會議,作出發展我國核工業的決定。1957年下,我國第一個核武器研制基地在張愛萍將軍的主持下開始選址。1958年5月31日,時任中共中央總書記的鄧小平代表中共中央批準了選址報告,決定在金銀灘草原創建我國第一個核武器研制、試驗和生產基地,代號02工程。1958年12月基地動工興建,至1964年6月初具規模。基地總占地面積570平方公里(建廠初期為1167平方公里),建筑面積56.4萬平方米,平均海拔3200米,分甲乙兩區,甲區是基地政治、科研、生產、文化中心,有18個縣處級單位(簡稱18甲區);乙區在海晏縣城,主要是生活區。基地當時對外稱國營221廠或青海礦區。
集中創業。1962年3月,在221基地建設期間,一直集中于北京攻克原子彈理論設計的科研人員,就先行進駐基地。1962年下半年中央批準了核實驗的“兩年規劃”,即爭取在1964年,最遲在1965年上半年爆炸第一顆原子彈。1963年3月,大批從全國各地抽調的科研專家、技術人員、干部、工人、解放軍指戰員陸續集中到221基地,拉開了研制原子彈的攻關會戰。經過幾千次的小型試驗和8次大型實驗,1964年8月20日,首次核實驗用的原子彈裝置在基地加工、裝備、驗收完備,開始啟運到羅布泊試驗基地。1964年10月16日15時,我國第一顆原子彈實彈試驗成功。此后,221基地科技人員和廣大職工僅用7個月研制成核航彈(飛機運載原子彈)空投成功。之后,又投入氫彈技術的突破,到1967年5月第一顆氫彈設計、生產、試驗工作全部完成,6月17日我國第一顆氫彈試驗成功。值得一提的是從原子彈到氫彈,我國僅用2年8個月,而美國用了7年4個月,蘇聯用了4年。我國16次核爆炸的成品,都是在221基地加工裝配和啟用的,并實現了武器化進程,生產出各種型號戰略武器裝備。
撤廠銷號。1987年,為了適應國際環境的變化,表明我國政府全面禁止和銷毀核武器、維護世界和平的決心,國務院辦公廳、中央軍委辦公廳作出了撤銷221廠的決定,同時決定除專用設備和部分通信設備外,其它可利用的一切設備由當地政府無償接受利用。到1993年按照“適當集中,合理分散”的原則,在全國各地安置了全部職工。同時,對基地核設施進行了徹底的無害化特殊處理,經國家驗收完全符合有關規定后,整體移交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1995年5月15日,新華社向全世界宣告中國第一個核武器研制基地已完成使命,全面退役。221基地成為全世界唯一和平利用的核武器研制基地。
(二)原子城的歷史功勛
原子城是中國原子能工業發展的搖籃。作為中國第一枚原子彈、氫彈的誕生地,其歷史特殊,地位重大,功績卓越。正如鄧小平所指出的:“如果六十年代以來中國沒有原子彈、氫彈,沒有發射衛星,中國就不能叫有重要影響的大國,就沒有現在這樣的國際地位。這些東西反映一個民族的能力,也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標志。”這是對“兩彈”偉業、對原子城歷史功勛及重大地位的最精辟闡述。
原子城是中華民族挺起脊梁的地方。上世紀五六十年代,面對霸權主義的核威脅與核訛詐,面對核事業已成為國際政治斗爭、軍事抗衡、貿易競爭、技術較量的敏感領域,為了維護世界和平和國家安全,剛剛誕生的新中國作出了研制“兩彈一星”,重點突破國防尖端科學技術的戰略決策,并堅持“自力更生為主,爭取外援為輔”的方針,在青海省海北州金銀灘創建我國第一個核武器研制基地,即國營221廠。廣大科研人員克堅攻難,迎難而上,突破了原子彈、氫彈等尖端科學技術難關,成功爆炸我國第一顆原子彈和第一顆氫彈,并實現了武器化過程。極大地提升了我國的綜合實力和國際地位,為打破核大國的核壟斷,維護世界和平作出了歷史性的重大貢獻。
原子城孕育了偉大的“兩彈一星”精神。在原子城不僅誕生了中國第一顆原子彈、氫彈和多種型號戰略核武器,而且鑄造了偉大的“兩彈一星”精神。當時我國國家極度困難、科學技術薄弱,廣大科研工作者克服十分艱苦的工作條件和生活條件,扎根高原,頑強拼搏,克服各種難以想象的艱難險阻,團結協作,勇于探索,攻克了一道道科技難關,取得了勝利,從中體現出了“熱愛祖國、無私奉獻,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大力協同、勇于登攀”的優秀民族精神,這也是中國人民在二十世紀為中華民族創造的寶貴精神財富。
原子城是我國現代科技自主創新的發源地。“兩彈一星”是新中國國防科技尖端技術的代表,其自主創新是中國原子能工業發展的基石和靈魂。新中國誕生初期,百廢待興,尖端科技一片空白,廣大科技人員發揮聰明才智,獨立自主地開展科技攻關和工程建設,克服了蘇聯撤走專家、停止援助的巨大困難,奮發圖強,取得了反應堆、加速器、鈾濃縮、后處理、快中子堆、聚變研究等領域的重大成就,使核科技事業從無到有,不斷發展壯大,為國防科技發展譜寫了光輝的篇章。
二、從現實的需要,深入挖掘原子城的潛在價值
偉大的事業需要偉大的中國精神,偉大的征程更需要偉大“兩彈一星”精神的激勵和感召。原子城及“兩彈一星”精神,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是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傳承和升華,是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的延伸和拓展,鑄就了中華民族持久而強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具有鮮明的民族特征和時代特征,蘊含著豐富的思想內容,彰顯著巨大的戰略價值。
(一)科學保護原子城紅色文化遺存。原子城是中國人探索原子奧秘、進入原子時代的歷史見證,是中國核工業創立和發展的歷史見證,是新中國民族的重要文化遺存,也是全國重點文化保護單位,也是我們黨領導各族人民在特定歷史、特定環境、特定條件下創造的巨大成就,是中華民族勇氣與智慧的結晶,是新中國勇攀科技高峰的偉大壯舉。一要充分理清原子城紅色文化的歷史脈絡,盡快對紅色文化資源進行歷史研究和實地調查,尋訪親歷者和見證者,加強紅色文化遺產的數字化保護,充分利用文字、音像制品、圖畫、電子文本等形式,保存這些歷史留給我們的生動教材,建好紅色家譜。二要堅持“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的工作方針,應按照“修舊如舊”和保護開發并舉的原則,科學保護原子城紅色文化遺存。規劃先行,邀請科研機構對570平方公里范圍內的遺址進行全面規劃,制定遺址保護方案,對具有代表性遺址進行掛牌,以鮮明標識突出遺址的重要性和保護的必要性,依規開發建設。加強立法,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愛國主義教育實施綱要》,依法依規和規章制度加強基地的保護。依據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標準、要求,有計劃、有重點地進行保護與修繕。
(二)深入發掘原子城紅色教育資源。原子城是紅色文化資源的一座富礦,一片沃土,具有豐富的紅色文化資源稟賦,要發掘原子城紅色文化的多重價值,在科學梳理、歸納和總結的基礎上,對紅色文化本身所承載的政治、經濟、歷史、文化、藝術、科研、教育等多重價值進行深度挖掘,從而轉化為新的資源優勢。一是針對原子城特殊的歷史背景、精神內涵和教育意義,堅持“保護開發并重”原則,在保留設施、收集資料,恢復原貌、搞好建設的基礎上,對各主要廠區和重點設施進行修繕,廣泛聯系和走訪與原子城歷史相關的科研單位在基地工作過的科研專家、技術工人、干部職工和烈士遺屬、專家學者和民間收藏人士,搜集圖片、文字、音像、實物等文史資料,建立革命傳統教育、理想信念教育、愛國主義教育和黨性黨史教育景觀景點,重點對收藏在館里的實物、陳列在舊址的遺產、書寫在文獻里的文字進行了全面系統的調查摸底、梳理和挖掘。二是通過深入發掘原子城的特殊歷史、偉大成就和英雄人物,以及創建創業時期的典型事跡,用講故事的方式,宣傳最美人物、弘揚最美精神。爭取將原子城列入中華文化傳承工程,圍繞中國近現代史、黨史、國史和中國核工業地展史、原子城發展史,制定專項工程規劃,加強重點扶持,把原子城打造成為弘揚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思想和當代中國價值觀念的文化精品力作。
(三)加強原子城紅色教育史料研究。“兩彈一星”歷史研究是中國國史研究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國史研究的亮點之一。一是圍繞“兩彈一星”精神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時代命題,組織開展多形式、多層次、全方位的理論研究。二是面向全國舉辦“兩彈一星”精神研討會,邀請當年的參與者及知名專家,以及從事紅色文化研究的優秀人才,匯聚長治,共同切磋,深入開展學術討論。三是組織宣傳、黨史研究、黨校、講師團等專業機構開展理論研究,組織編寫各類理論著。面向社會力量,積極開展對現有文獻資料和文史資料的研究。
(四)擴大原子城紅色教育影響。原子城是當代中國價值觀念的傳承地、展示地,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價值表達,集中體現了新中國的“原子人”在保家衛國價值坐標指引下,深懷科技報國的崇高理想,舍生取義、無私無畏,堅持信念,厚德載物、自強不息,堅持真理,獨立自主、開拓創新的價值目標、價值取向和價值準則,這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一脈相承,內涵豐富,特色鮮明。通過建設理想信念教育基地,深入挖掘他們鮮活生動的事跡,用語言、藝術等形式表達他們的愛國思想、愛國情懷和愛國行為,表達他們祖國高于一切,一切為了祖國的崇高理想和高尚品質,以史為本,引導國民樹立正確的歷史觀、民族觀、國家觀和文化觀,樹立對自己祖國的高度責任感和祖國利益高于—切的思想,樹立為祖國、為人民勇于獻身的精神,把愛國之心、報國之志轉化為愛國行動。
(五)發揮原子城社會教育功能。堅持“圍繞中心、服務大局”的基本職能,針對原子城最鮮活、最獨特、最豐富的社會教育寶貴素材和優質資源,原子城紀念館不斷拓展愛國主義教育外延和內涵,與宣傳、組織、國防、民宗、紀檢、教育、科技、環保等部門和部隊開展合作共建,不斷擴大“兩彈一星”精神在不同領域、不同行業和社會各界方面的教育影響,深入進行中華民族優良傳統教育和中國革命傳統教育、中國歷史特別是近現代史教育,引導干部群眾認識中華民族的歷史和傳統,增強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作者簡介:陳生艷,漢族,1976年出生,青海海晏人,青海原子城紀念館助理館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