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凡
摘 要:近年來,幼兒教育逐漸出現了小學化傾向, 2018年7月,教育部門印發《關于開展幼兒園“小學化”專項治理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地教育部門按全面部署,自查摸排,全面整改,專項督查四個階段,開展嚴禁教授小學課程內容,糾正“小學化”教育方式,解決教師資質能力不合格,小學堅持零起點教學等為主要內容的專項治理。各地按照標本兼治,疏堵結合的原則,推進治理工作。
關鍵詞:“游戲為主” “小學化” “拔苗助長” “應試教育” “老齡化” “幼小銜接”
一、幼兒園教育幼兒園教本該是給幼兒營造一個愉快的氛圍進行活動與發展,然而如今的幼兒園教育卻逐漸向“小學化”看齊,還記得我之前看過的一個文章,長春學前家長集體退園,是因為家長沒有看見發拼音寫字的書,家長就要求退園,說現在的幼兒園不教東西,那試問一下,幼兒園就真的應該去給孩子教授拼音寫字嗎?還有以下案例是我之前收集到的來分享。
鏡頭一:學不完的知識,孩子變成小學預科生
某幼兒園的一塊小黑板上,寫著孩子們周末應完成的作業:抄寫漢子基本筆畫,家長出20道退位減法題、復習英文單詞,旁邊是每天的活動安排,授課內容大部分是識字、英語、算術等知識性的內容。孩子們游戲和自由活動的時間非常少。反之,家長還在議論幼兒園作業少交的東西少,我孩子不能輸在起跑線上。
鏡頭二:課外輔導班成負擔,孩子害怕上小學
我記得我們班一個小朋友,家長對孩子期望太高,幼兒園的孩子一周五天每天放學后家長都給孩子報的特長班,家長還引以為豪。
孩子活潑好動的天性告訴我們,孩子是通過游戲來了解世界、了解自己、了解人和人之間的關系,也是通過游戲來學習的。但是,目前幼兒教育超前傾向嚴重,即幼兒園教學內容小學化,教師自我突破及創新不夠,運用不靈活,仍存在以教師為中心,以知識傳授、技能訓練為主。孩子被動、消極地服從,機械重復的訓練和模仿成為主導,就跟復讀機一樣重復著生活,在幼兒園的教室中游戲在逐漸減少著,幼兒快樂的游戲時間變成了學習時間,變成了各種培訓機構,幼兒教育在發展中走了形、變了樣,成為了對幼兒進行超前教育。我們也知道,幼兒智力的開發固然重要,但對幼兒進行習慣的培養更重要,那么促成這種形式的原因是什么呢,首先是由于家長對幼兒教育的期望過高,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在他可以學習的時候就接受到超過別人孩子的教育,或者說他們希望孩子最初就贏在起跑線上,幼兒園期間就對孩子報各種英語班珠心算等等,往往剝奪了幼兒的生活樂趣,他們認為,多會一點算術題、多背詩歌、多認識一些字就贏了,說出去也很有面子,以為這樣就是將來有出息的征兆,剛入園,就開始問老師什么時候學寫字,什么時候教拼音,哪哪的幼兒園都給小朋友教寫字呢,我表妹的孩子都會寫多少多少字,往往就是家長的這些攀比心理導致現在孩子的壓力越來越多,好像不在是孩子上學而是家長上學,家長對于幼兒的期望太高,用自己的要求來衡量自己的孩子。
二、幼兒教育小學化的原因隨著社會的迅速發展,使得人們對于教育方面的需求不斷增強。尤其是如今獨生子女家庭也越來越多,導致人們對幼兒教育給予了高度的重視并提出更高的要求。而這也正是幼兒教育"小學化"的重要原因,同時也受其他一些因素的影響。幼兒教育小學化無疑無異于“殺雞取卵”,“拔苗助長”。導致孩子厭學,扼殺了孩子的學習興趣。一個人要有多達十幾年的學習時間,從學前就感受到學習的壓力,對學習失去了興趣,一年級一個班就會有幾個厭學的,二年級會有十來個,這樣,到小學畢業,一個班里會有將近半數甚至更多的學生討厭學習。這僅僅才小學畢業,就有那么多學生失去了對學習的興趣和信心,初中、高中,還能有幾個還能對學習充滿濃厚的興趣呢?中國教育的失敗莫過于此。
三、幼兒教育“小學化”現象以及危害
1."小學化傾向"對幼兒的未來學習不利。由于一些學前班使用的是小學一年級教材,其教學內容和小學一年級是重復的。在幼兒階段兒童如果學過了小學課本上的知識,他們剛上小學一年級時,不用花多大力氣就可以獲得好成績,由于重復教育,使這些兒童養成了不動腦、不思考、生記硬背的不良習慣。
2."小學化傾向"的弊端,"小學化傾向"對幼兒的身體發展有害。幼兒正處于長身體階段,機體和神經系統都還比較弱。幼兒如果長時間地集中注意,大腦容易疲勞,會造成神經系統的傷害,并引起心理上變化,如表情呆板等。對幼兒的身體健康產生嚴重影響。
四、幼兒教育“小學化”現象的改進對策
(一)家長需要調整教育幼兒的教育觀念,要從幼兒成長的長遠發展考慮。學習幼兒教育的科學知識,從而淡化"望子成龍需盡早"的功利心態。
(二)幼兒園應該根據兒童發展的規律,制定并實施兒童發展計劃。通過提高教師的專業素質,提高幼兒教育的質量,從觀念和實踐上,克服幼兒小學化。
總而言之,幼兒園應該給予孩子更好的生活環境而不是一味的傾向于“小學化”剝奪了孩子玩的天性。幼兒園活動主要以游戲為主,讓孩子做到玩中學,學中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