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主要探討了資本有機構成理論的相關問題。文章首先對于資本有機構成理論的含義進行分析,明確了資本積累與勞動力需求的關系;然后在當代環境下分析了我國的資本有機構成特點;最后探討了資本有機構成理論對于當代中國經濟發展的啟示。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 資本有機構成理論 經濟發展
一、資本有機構成理論的含義分析
根據馬克思主義的相關理論,資本的價值構成是由資本的技術構成來決定的,并且資本技術構成的變化由資本的價值構成反應出來,資本的有機構成表示的就是二者之間的關系,可以通過C:V來表示。資本的技術構成為生產資料與勞動力,資本的價值構成為不變資本(C)與可變資本(V)的比率。在這里雖然資本的有機構成和資本的價值構成都用C:V表示,但是它們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根據資本有機構成理論,資本積累與勞動力的需求之間是存在著密切的關系的。
資本進行積累與擴展必然會帶來資本有機構成的提高。因為資本家想要在市場競爭中獲勝,或者追求更多的剩余價值,要么通過增加絕對剩余價值也就是延長工作日、增加勞動強度來實現,要么通過增加相對剩余價值即提高勞動生產率來實現。第一種途徑在工人階級長期的斗爭中已經難以實施,第二種途徑是當前普遍采用的。提高勞動生產率的必要手段需要通過技術的改良和先進設備的應用來達成,這就導致在資本價值構成中不變資本的占比增大而可變資本的占比減小,從而使資本有機構成提高。勞動力屬于可變資本,可變資本的占比減小就說明勞動力相對減少。機器設備的價值要大于手工工具的價值,資本積累過程中增加機器設備以及能源動力都會使不變資本的比重增加。同時機器設備也會擠占工人的位置導致可變資本下降。從而在資本積累過程中資本有機構成的提高會導致可變資本相對減少,勞動力的需求相對減小,帶來人口的相對過剩。不過,這種減少是相對于不變資本的增加而言的,它與可變資本和勞動力就業量的絕對增加并不矛盾。資本有機構成的提高,資本的積累可以擴大再生產,使得勞動力的絕對需求增加。同時,機器設備的應用也會促使相關產業的發展,使得就業領域得到拓寬,對于勞動力的需求也會相應增加。
二、當代中國的資本有機構成特點
現階段,雖然我國的經濟經過了改革開放三十多年的發展實力已經出現了大幅度的增長,但是目前仍然是發展中國家,二元經濟結構是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特征。在二元結構下,我國的城市的現代工業得到了有效的發展,但是廣大農村地區還沒有進入城市化和工業化之中。這使得我國的經濟基礎實力以及科技競爭力與發達國家之間存在著一定的差距,經濟的增長相對較為粗放。重工業在我國的經濟結構中還占據著相當的比重,經濟增長的動力還有待進一步調整。而在勞動力方面,雖然我國的適齡勞動人口仍然較為充足,但是多為中低端勞動力,勞動力與生產資料之間的比例不協調,可變資本雖然相對量在減少但絕對量卻在增加。而不變資本以機械化為主,總資本中不變資本的占比要大于可變資本,資本有機構成呈現提高的趨勢。
而反觀發達國家,在經濟發展中產業結構已經發生了重大的變化,第三產業的比重在不斷增大,而且第二產業在發展的過程中呈現出技術集約化,設備、原材料和能源等在生產中所占的比重在不斷下降,而一些軟要素如技術、信息、服務和知識的比重在提高,人力資本的比重增加,資本的有機構成在降低。這對于當代我國的經濟發展無疑是一個重要的啟示。
三、資本有機構成理論對于當代中國經濟發展的啟示
(一)給我國產業結構帶來的啟示
在新時期,進行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升級是我國經濟發展中的一個重要任務,這不僅是我國經濟發展的現實需要,同時是資本有機構成理論帶來的啟示。在改革開放初期,我國利用人口紅利大力發展低端制造業,解決了大量剩余人口的就業問題。但是,低端制造業雖然能擴大就業,其能夠創造的價值卻很低,不利于我國競爭能力的提升。同時,我國的重工業的發展更多依靠機械設備、原材料以及能源的投入,經濟附加值低還會帶來一系列嚴重的環境問題。在這就要求我國在經濟發展過程中進行產業的調整和升級。一方面,要不斷提高重工業的科技水平,進行產業結構的升級,通過增加技術、知識等軟因素的投入來降低資源、能源在工業生產中的投入,使得資本有機構成下降。另一方面,要對制造業進行改造,淘汰低端制造業,發展高端制造業,提高制造業的經濟增加值。另外,要對于第一、二、三產業的結構進行調整,增加第三產業的比重,通過能夠創造更多就業機會的第三產業來吸納第一、而產業中過剩的勞動力,使得就業緊張的問題得到緩解。
(二)給我國人力資源和科學技術發展的啟示
第一和第二產業自動化和機械化水平的提高必然會使得這兩個產業中對于勞動力的需求降低,同時隨著產業結構的調整第一、第二產業比重下降其對于勞動力的絕對需求也會下降,有一部分勞動力必須向第三產業進行轉移,這就需要我國在人力資源的開發上進行相應的應對。其中大力發展教育不斷提高我國人力資源的質量,使第一和第二產業中的勞動者能夠適應自動化生產的需要,同時這;兩個產業中的剩余勞動力也能夠進行改造投身到第三產業當中,使資本有機構成的變化與就業問題能夠取得必要的平衡。
另外,發達國家的經驗顯示資本的積累在現代科技創新的背景下不僅不會使資本有機構成提高,反而會使資本有機構成下降,科技創新和發展對于就業問題的解決有重大的促進作用。因此,當代中國經濟的發展必須更加注重科學技術的發展和創新。將為科技的發展和創新投入更大的支持,尤其是要加強核心科技的研發,從而擺脫發達國家對于我國經濟發展的桎梏,以在國際競爭中取得更大的優勢。使得經濟發展對于能源的消耗更低,對于環境的污染和破壞更小,能夠取得的經濟效益更好,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的發揮,最終實現新型工業化的目標。
結 語
總之,雖然馬克思的資本有機構成理論主要針對的是前兩次工業革命做出的論斷,隨著社會的進一步發展原有的理論已經不能夠圓滿地解釋一些新出現的現象。但是,其對于我國經濟的發展還是有一定的指導意義的,而且我們應該結合當前的經濟發展現象對資本有機構成理論進行必要的拓展和延伸,馬克思主義這一發展的理論能夠跟隨現實的變化。
參考文獻
[1] 陳智;馬克思的資本有機構成理論與當代中國的經濟發展[J];學術探索;2011年2期
[2] 王孝鋒;新經濟視野下資本有機構成及就業問題研究[D];江蘇;東南大學;2011年
作者簡介:于婭瓊(1990-),女,漢族,籍貫:湖南岳陽汨,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學校:湖南大學馬克思學院2016級哲學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