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朝貢體系,作為在過去很長的一段時間中東南亞地區重要的秩序體系之一,其在古代甚至近代清朝前期的歷史中都占據著非常重要的部分。但是朝貢體系與“條約體系”和“殖民體系”不同,朝貢體系注重的是平等的經濟和文化來往。本文主要介紹了朝貢體系的主要內容,朝貢體系的興衰,及其對當今發展文化圈傳播的參照影響。
關鍵詞:朝貢體系 文化傳播 影響
引 言
目前普遍認為朝貢體系是以我國為中心的政治秩序體系。但這樣說是不全面的。朝貢體系不僅代表著一種政治朝貢關系,其在經濟、文化等方面都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其中最為重要的,它是一種以和平共處為主要目的,在友好、平等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共處關系。這一基礎決定了朝貢體系對當今國際秩序尤其是文化的傳播也具有非常深遠的意義。
一、朝貢體系簡介
朝貢體系主要指兩個國家建立某種協議后,由一方國家向另一方較強大國家定期上交一定的財物,與此同時,宗主國也對朝貢國有提供一定的經濟支持和政治保護的作用[1]。但是這種宗主和朝貢的定義并不會導致強大國家對弱小國家進行壓制,雙方是一種平等的政治關系,并且在這一體系中,宗主國為朝貢提供的經濟和軍事支持將要遠遠超過朝貢國上交的財務。
古代,隨著漢文化的強大,與中國建立朝貢關系的國家越來越多,朝貢體系也逐漸達到其發展的高峰。直至清朝中后期,日本等國家還通過部分領土與清朝保持這一關系而獲取部分利益,可見這一體系是一件雙方獲益的事情。
但隨著西方工業的發展和大清的閉關鎖國固步自封,西方發展逐漸超過漢文化,而西方列強為了爭奪更多的經濟和資源,強迫多個與大清建立朝貢體系的國家改為與他們建立條約,這是一種與朝貢體系完全不同的政治關系體現。
二、朝貢體系的影響
朝貢體系與后來條約體系和殖民地最大的不同之處在于:朝貢體系兩國之間是平等的,而后兩者卻不是。對于條約體系,我們了解最多的應當是八國聯軍等列強國家強迫大清簽訂的一系列賣權辱國條約,這些不平等條約使得我國割地賠款來換取國家暫時的安全,但是實際上由于這些條約的極度不平等,使得我國的國家主權早已是名存實亡了。通過這可以看出,條約體系是一種由于實力的壓制而被迫簽訂的不平等的條約,名義上是簽訂條約有利于雙方的發展,實際上只是西方發達國家為了掠奪我國的資源和財富而進行的表面工作[2]。
如果說條約體系還保留了被侵略國的顏面,那么殖民地就是一種赤裸裸的掠奪。這種掠奪包括經濟和自然資源,還包括對被侵略國人民權力的完全剝奪。殖民地更像是古代的奴隸制度,在這一體系中,被侵略國只有被奴役的份,其將完全被侵略國所指使。殖民地的人民是卑微的、低下的。在殖民體系中,殖民地區是完全為侵略國服務的,殖民地需要向侵略國上交非常多的財物,而且需上交的財物往往超出該地區所能承受的能力。除了經濟,殖民國家在政治上也完全沒有自主權,完全由侵略國控制和領導。在這種政治關系中,殖民地的人民往往苦不堪言,但是卻仍然無法滿足列強的需求。
通過上述比較不難看出,相比于條約體系和殖民體系,在朝貢體系中,朝貢國具有更多的自主性。對于朝貢國來說,可能只是需要簽訂一紙證明自己歸屬于強國的文書,而后再每隔幾年向宗主國進獻一定的貢品。但是在這期間,宗主國需要向朝貢國提供更多的經濟和政治支持,根據記載,宗主國給朝貢國的支持之大有時候超過其本國的承受能力,不止一位宗主國皇帝在其當政期間曾感慨過身為宗主國的不易。
通過朝貢關系,朝貢國能夠獲得有利于自身發展的經濟支持,在獲得宗主國的保護后擁有穩定發展的社會環境,還能夠接收宗主國的先進文化的熏陶,進而提升本國的社會和文化水平。
三、朝貢關系中的天下觀
一直以來,西方對于朝貢體系有一種誤解,認為它跟條約體系,殖民地體系一樣,是一種不平等的政治關系。但是實際上,朝貢體系在這三種政治體系中,是最平等的一種。我們可以通過以分析朝貢體系為目的來深入的分析一下朝貢體系:
1.政治目標:朝貢國與宗主國的形成主要是由于宗主國想要向世界展示自己治理國家的成績,但是通過物力來一統大地卻又不現實,一則是勞民傷財、民不聊生,現有的經濟和軍事能力還不足以支撐自己實現這一雄圖霸業,因此當有了提供部分經濟支持就能夠收服一個地區的這一方法時,便立刻得到宗主國的采納。通過朝貢體系這一政治關系,宗主國與朝貢國能夠和平友好的共處,而不會因邊界地區的矛盾影響該地區的經濟和文化發展,相反由于這一經濟文化的支持,反而會得到更多的交易機會從而促進雙方的經濟和社會穩定發展,這有利于社會穩定,人民安居樂業。
2.經濟目標:雖然朝貢國每隔幾年需要上交一定的財物,但是朝貢國從宗主國手中得到的回饋將更多。根據統計,朝貢國平均只需要每三年上交一定的貢品,但是宗主國卻幾乎每年都要付出比貢品多出幾倍的財力物力來支持朝貢國的發展。宗主國雖然付出巨大的財力物力,但是通過這種方式,既擴大了自己的領土,又保證了邊境的地區穩定及和諧發展。通過用經濟換取周邊國家對自己的支持,這更說明朝貢體系是一種平等的互利關系。
3.文化目標:可以說朝貢體系中最具特色的就是文化的傳播。這種朝貢體系,使得周邊國家能夠接觸到在當時更先進的儒家文化。這種儒家文化中的君臣等思想對于穩固朝貢關系也具有一定的促進作用。對于傳統文化中的一些蠻夷之地而言,儒家文化的進入可以說是具有一定開化意義的。
通過上面的分析,我們不難看出,朝貢體系最本質的是希望追求一種世界的和平以及各國和平友好的發展[3]。在朝貢體系中,雖然雙方有貢品和賞賜的來往,但是這些只是流于表面的東西,通過這種資金的來往,雙方各取所需,甚至朝貢國受益更多,這與現在的一帶一路思想如出一轍。
四、朝貢體系的現實意義
朝貢體系中的價值觀對現代的國際關系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導意義。尤其在經濟和文化領域,朝貢關系中的經濟支持和文化交流間的互相學習仍值得我們借鑒。政治方面,現代主要是平等的政治關系,其中糾葛關系復雜,不便展開。朝貢關系對于現代的指導意義主要體現在促進中華傳統文化的發揚和對外交流作用,以及在經濟上與周邊國家建立良好的合作互助的穩定鄰邦友誼關系。現在的“一帶一路”政策就能夠很好地體現這一體系中的文化傳播和經濟援助意義。
五、結語
朝貢體系對促進我國古代周邊地區的穩定與發展具有非常深遠的意義,其不同于“條約體系”和“殖民體系”,因為中國與鄰近地區建立的是一種平等互助的政治關系。這種關系中的文化傳播和經濟援助部分對當代的國際關系尤其是文化圈的發展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導意義。
參考文獻
[1] 王存剛,劉涵.朝貢體系下古代東亞秩序形成與維系的內在邏輯——批判地借鑒英國學派的分析方法[J].國際安全研究.2013,v.31;No.13304:145-155+160.
[2] 李伯重. “中華朝貢體系”得與失[M]. 中國經營報 第 D02 版.2018年3月19日.
[3] 汪暉.中國現代思想的興起(上卷)[M].北京:三聯書店2004:680.
作者簡介:王雨杰 性別:女,民族:漢,出生年月:2000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