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增輝 張小孟
摘 要:軍械裝備資源合理配置是裝備后勤保障工作中的首要任務,現階段裝備資源保障配置中仍然存在著很多問題,對裝備資源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浪費。為了提高軍械裝備資源利用率,提高后勤軍械物資的保障力度,需要對裝備資源進行合理統籌配置。基于此本文首先對軍械裝備資源合理配置的意義進行了闡述,隨后從多個方面對裝備資源配置策略和思路進行了詳細探討,以優化整合裝備資源配置,促進裝備資源科學合理化利用。
關鍵詞:裝備保障 資源配置 軍隊建設
保障資源是使用與維修裝備所需的物資與人員的統稱,是構成裝備保障系統的基礎。在裝備系統研制中,通過規劃保障資源不僅對規劃保障過程中其初步需求進行協調、優化和綜合,而且要根據部隊編制和使用要求確定各類保障資源的具體數量要求并形成保障資源的初步編配方案。下面將對軍事裝備保障資源優化配置思路進行探討。
一、軍械裝備資源保障合理配置的意義
1.1能夠確保軍械裝備保障力。如今全球戰爭模式隨著時代的發展不斷發生著變化,正朝著信息化、電子化方向發現,為了順應時代發展,軍械裝備資源保障配置必須進行系統化、全面化、重點化調整。同時,我軍事裝備保障要求進一步提高,對資源的需求不斷增加,裝備保障資源的有效利用能力與裝備保障能力的水平密切相關。如何有效解決資源冗余和人才配置不合理等問題,切實有效提高資源利用率,是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必然要求,也是加強裝備保障工作的重要措施。
1.2能夠促進裝備經濟效益。裝備從服役到報廢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其目的是通過最大化裝備的實際使用價值來優化裝備保障資源的配置。進行科學合理的裝備管理,有利于明確裝備配置使用周期內的技術要求和管理標準,對保證裝備的可靠性和有效性,節約裝備使用周期成本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同時,還可以提高裝備零部件采購的效率,減少非標準操作造成的不必要的損害,簡化裝備管理流程,降低管理成本,有利于提高裝備使用經濟效益。
1.3能夠有效提高裝備信息化建設水平。信息資源的采集、傳輸及有效利用是裝備保障的重要環節。當前信息資源還存在標準不統一、信息難以共享等問題,反應出信息化水平不高,資源不能有效利用等問題。合理的進行資源配置,要求采用統一的信息標識和傳遞標準,可以有效減少數據變換、轉移所需要的時間成本和經濟成本,提高裝備信息化建設的效益。通過優化數據的組織結構,可以進一步降低數據的冗余度,從而提高信息的有序化程度和存貯效率,提高部隊裝備信息化建設水平。
二、裝備保障資源優化配置思路
2.1注重總體規劃和頂層設計。科學的總體規劃和頂層設計是裝備保障系統一體化建設順利進行的前提。必須依照國防科工委軍事物流發展的戰略和規劃,依托國際的政治、軍事、經濟和信息環境,在政府的領導下,聚集各方面的專家進行充分的論證與研究,制定出裝備保障資源配置的總體規劃,堅持自上而下,先總后分的原則進行目標和方案的分解設計,才能統一裝備保障資源配置的規范和步驟,處理好舊技術資源與新技術資源之間的矛盾,解決好各保障資源之間的兼容、配套問題,使所配置的裝備保障資源能及時、經濟、有效地服務于我軍裝備保障協調的一體化建設發展,使我軍的裝備保障成為一個經得起實戰經驗的有機整體。
2.2以及時、經濟、有效為出發點配置保障資源。現代軍事物流是以提高軍隊戰備完好性和持續作戰能力為中心的物流活動,各種裝備保障資源的配置在裝備保障系統的一體化建設進程中同樣也必須遵循該原則,即通過裝備保障系統的“七化”建設將保障資源結為一體,充分利用地方信息技術成果和地方信息專業人才,及時、經濟、有效地將保障資源相互結合配置到需要的地方,實現軍民一體,三軍一體,從全局上優化配置保障資源,提高保障能力。失去這個中心,裝備保障系統一體化建設只能歸于失敗。
2.3建立有利于保障資源配置的保障系統。不同保障資源之間能夠相互利用融合,必須有相適應的組織機構進行統籌,從組織上解決處理矛盾、溝通信息、共享技術、互通人員等諸多問題,而傳統的各自為營、單一作戰的組織結構顯然不能滿足這些要求,必須改變過去分散不集中的狀況,統籌規劃,以一體化裝備保障系統為中心,實現真正意義上的一體化保障資源整合配置,建立有利于各種保障資源相互協調,相互利用的組織體制,如建立面向數字化、可視化的裝備保障資源系統平臺等,保證保障資源的合理協調整合。
2.4以合理庫存、軍交運輸帶動保障資源整體配置。裝備保障資源需求量多、線寬、面廣,必須有合理的庫存作保證。目前我軍軍交運輸系統與裝卸、搬運、儲存、配送之間各自獨立發展,沒有很好地加以協調,而且我國軍交運輸涉及多個部門、多家單位,涵蓋鐵路、水路、公路、航空、管道五種運輸方式,過程復雜,運輸環節眾多,是個復雜的大系統,而運輸能力、裝卸能力與庫存能力之間的不協調,造成軍交運輸資源的浪費。因此一方面應通過系統動力學、協同學、動態規劃等方法有效規劃庫存,另一方面應按照大系統觀點優化軍交運輸體系,視情況采取越級供應、端對端點對點等手段并采用多種運輸方式,減少不必要的中間環節,使所需保障資源在正確的時間和地點出現,從而提高保障效益。
2.5合理選擇保障資源配置的對象。首先以軍事供應鏈流程為中心,以降低整體軍事物流成本為目的,確定軍事物流資源的類型及組成,通過流程分析優化,發現流程運行主要的供應、配送、倉儲、信息等資源進行支撐。其次,在確定的各類資源中選擇核心競爭力資源,即對各資源的業務狀況、組織體制、生產能力、質量保證、成本價格、技術水準、信息化能力、環境等指標進行全面分析和綜合評價,選出最適應的資源整合對象。從而保證核心競爭力資源的優勢互補,增強保障資源配置后整體實力的重要步驟。
三、結語
裝備建設資源配置管理是一項涉及到軍事、政治、后勤和裝備工作各個方面的復雜的綜合的大系統建設。在軍事裝備保障中要根據保障資源的特點,進行各種保障資源的合理組織和配置,將原來分散的、小規模的、互不聯系的保障資源進行有效分工和配合,形成一體化軍事物流體系,從而大幅度降低整體運營成本,提高戰備完好性和持續作戰能力。
參考文獻
[1] 張繼堯,陳為元,陳義軍,等.裝備保障人員優化配置方法研究[J].火力與指揮控制,2016,41(10):192-196.
[2] 邵雨晗,辛后居,徐啟豐,等.航空裝備攜行配置優化研究[J].計算機仿真,2016,33(9):68-72.
[3] 牟俊銘.對提高裝備保障資源配置水平的幾點思考[J].裝備學院學報,2014(3):102-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