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璧合
紅塵和佛心,本來是相對的兩個境界,可在蘇曼殊身上,卻有了奇跡般的融合。
蘇曼殊,原名蘇戩,小名三郎,1884年出生在日本。蘇曼殊這個名字來自他出家后撿到的一名死去和尚的度牒,他把“曼殊”用作自己的法號,這個法號,響徹他的一生。
蘇曼殊身世比較特別,他的生父蘇杰生是廣東香山縣(今廣東省珠海市瀝溪村)商人,遠渡日本經商,他的生母是蘇杰生一名日本妾室的妹妹。也就是說,蘇曼殊既是混血兒,又是私生子。蘇家當時在廣東是大家族,封建家族尤其講究身份,可想而知蘇曼殊因為出身受過多少屈辱。
一開始,蘇曼殊生活在日本,他的養母就是他生父的妾室,同時也是他的姨母。養母待他視如己出,蘇曼殊過了幾年溫暖的家庭生活。
蘇家兒少女多,蘇杰生又喜歡這個靈秀的兒子,于是在蘇曼殊五六歲時,將他帶回廣東,并送他去私塾讀書。
由于蘇曼殊有日本血統,并不得周圍人喜歡,血統不明更使得蘇曼殊的境況艱難,經常受到排斥和奚落。
隨后,蘇杰生生意失敗,遠去上海經商,留下蘇曼殊在家鄉讀書。12歲那年,蘇曼殊生了場大病,蘇家卻沒有給他請醫生看病,也沒有告訴蘇杰生,而是直接把他扔到一個偏僻柴房里,任他自生自滅。所幸蘇曼殊命大,在那一場大病里熬了下來。
小小年紀就領略人情冷暖,無依無靠的蘇曼殊只身去了一間寺廟,向贊初方丈請求出家,遁入空門。但因為年幼,又在紅塵中生活多年,蘇曼殊并不能堅守清規戒律,有次嘴饞偷吃鴿子肉被發現,因此被逐出寺廟。
后來,他跟隨父親去上海,寄居在親戚家。
15歲時,蘇曼殊跟隨表哥遠去日本留學。在那里,他加入了革命團體青年會,隨后又參加了拒俄義勇隊,但也正因為如此,跟表哥鬧翻,表哥停止了對他的生活資助,他不得不又回到中國。
那時候,他已經認識了許多革命之士,有了自己的革命意識,也寫下了一些革命詩詞,如:海天龍戰血玄黃,披發長歌覽大荒。易水蕭蕭人去也,一天明月白如霜。(《以詩并畫留別湯國頓》)毫無疑問,他是一位造詣頗高的革命文學家。
由于蘇曼殊有過幾次出家經歷,常以“僧人”自稱,因此外界給他的稱號有情僧、詩僧、畫僧、革命僧。
蘇曼殊天資聰慧,加上前期蘇杰生有意培養,小小年紀就展露了多方面的才能,詩歌、小說、繪畫無一不通。其中,詩的影響力最大,曾被認為是最后一位把舊體詩做到極致的人。他還精通多種語言:漢語、日語、英語、法語以及梵語。
正因為出色的語言能力和文學素養,他成為將英國大詩人拜倫詩作翻譯成中文的第一人。除此之外,他還翻譯過法國大文豪雨果的《悲慘世界》以及印度小說《娑羅海濱遁跡記》。
蘇曼殊不僅創作和翻譯出色,還是個知識淵博的學者。他參與過多本專著的編撰,可惜年代久遠,全部失傳了。
有才的人往往個性比較特別,蘇曼殊就是一例。蘇曼殊雖然是僧人,但并不守清規戒律,他愛吃,并且也喜愛女人。
一般和尚見了酒肉和女人都要默念“阿彌陀佛”并遠離,可蘇曼殊卻故意走近。他尤其愛吃糖,并且有暴飲暴食的習慣,非要吃到滿意為止,有時吃到腹脹也不肯停。他一點也不把健康當回事,隨性之至,這也為他后來的去世埋下隱患。
據不完全統計,與蘇曼殊有關的煙花女子有28人之多。他對煙花女子十分大方,態度也十分溫和,經常大撒鈔票,要是聽到她們的不幸身世,就會慷慨解囊,錢花光了就回去餓肚子。可是,他從不讓女子近身,與她們保持著純潔的往來,可謂“萬花叢中過,片葉不沾身”。
蘇曼殊才氣逼人,無論寫詩文還是作畫,都能獲得不菲的報酬,哪怕教書,他也能收獲頗豐。只是,他不是凡夫俗子,并不期待安穩攢錢度日。由于身世復雜,幼年時期得不到家庭關愛,偏偏又聰慧異常、心思敏感,他飄零半生,有揮灑不去的孤獨,也養成了怪異任性的性格。
曲折的身世讓他的作品充滿了矛盾、悲劇,以及掙扎。尤其他的小說,行文清新婉約,情節卻曲折傷感,就像是他命運的縮寫。這也對后來流行的鴛鴦蝴蝶派小說產生了較大影響。
1918年,蘇曼殊病逝于上海,死因是腸胃病。多年暴飲暴食,導致他34歲就英年早逝。他的遺言,只有區區八個字:一切有情,都無掛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