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義烏市徐江小學 傅曉峰
《有多重》是北師大版小學《數學》三年級下冊《千克、克》單元的第一課時,學習重點是了解1千克以及1克有多重。這堂課既是學生系統學習重量單位的起點,也是逐步建立重量這一生活中常見的量感的起始課。在確定教學目標以及設計教學過程時,我想到了我們當地的一個“牛人”,以“徒手稱魚”走進央視的販魚老板何成法,可以說他對“重量”的感覺已經到了極致。這種量感的建立離不開他幾十年的勞動實踐,但在“唯手熟爾”的背后是否可以進行一些數學思考和探索,為小學數學課堂中量感的建立提供一些參考?
量感,顧名思義就是“對量的感覺”,生活中常見的量有重量、長度、面積、體積、溫度、速度、顏色等。而這種不經過測量,直接感知的能力既因人而異,同時對于個人而言也是在不斷變化的。以重量為例,一個班級里的同學對于1千克究竟有多重是存在較大分歧的,以此為基礎,對于估一估一袋大米(5kg)有多重,得到的結論差異更明顯。同時,經過一節課的學習體驗以后,基本上每個同學對于重量的感知都得到了不小了提升。
因此,我們不難發現,量感的差異性是激發教學行為的出發點,而量感的可塑性是設計教學過程的著眼點。
對于重量的判斷,我們的起始經驗是“誰比較重”,這是一種定性的判斷,對于重量相差較大的物體,這樣的判斷顯得尤為容易和直接。但在區別重量相差較小的物體時就需要判斷某個物體重多少,量感定量刻畫的能力就顯得尤為突出。數學的學科屬性決定了量感是數學能力的一部分,數學課堂也就自然成為培養量感的重要場所。
以前面“徒手稱魚”為例,如此驚人的量感雖然并不是在課堂中建立起來的,但是通過數學分析,能對整個過程進行更多合理的解讀和總結,并通過針對性的環節設計,讓學生在較短時間內經歷量感培養的整個過程,提供學習的方法。
以北師大《數學》三下《有多重》為例。

(1)掂一掂,積累經驗
活動設計1:請你從書包里拿出一千克的書,比一比誰拿得最準?
量感的建立從根本上講還是來自于經驗的積累,沒有一定量的動手操作,手上很難有“感覺”。而對于重量的認識,尤其是標準量“1千克”有多重,學生也都有一定的了解。面對老師布置的任務,每個同學都根據自己的已有經驗,不斷進行嘗試。
整個嘗試的過程,既是經驗的積累,也是對過往經驗不斷喚醒和修正的過程。也只有產生這樣的認識沖突,學生才會對后續的學習充滿好奇以及點燃求知欲。
(2)稱一稱,改造經驗
活動設計2:在比一比之前,可以利用給你們的材料(每個小組都提供了一份1千克重的材料),調整一次你們的選擇。
學生對于1千克有多重的經驗是模糊、粗糙的。因此學生在第一次做選擇的時候誤差會很大,而這時老師提供給他們的材料正好解了“燃眉之急”。有了參照,學生對以往的經驗就會進行改進。在不斷地調整過程中,不斷修正1千克的感覺,在反復的操作中,強化單位重量的體驗。
相較于直接掂一掂1千克重量的物體,這樣的設計是以學生原有的經驗為基礎,在引發認知沖突的基礎上,適時引導,使學習自然發生,也正是有了“不憤不啟,不悱不發”的教學時機,學生的經驗改造才能更徹底、更有效。
活動設計3:稱一稱,看誰最接近
經驗的改造不是一蹴而就的,前一環節中的反復比較是在用“感覺”修正對于1千克的認識,而此時的稱一稱,則是用數據說話,你的感覺離實際還差多少?從定性到定量的轉變,是培養量感的難點,因此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體驗數字與感覺的統一,是一個行之有效的手段。
活動設計4:小組間交換1千克的材料,掂一掂,看一看
交換材料的目的是讓學生盡可能地在不同材料中不斷豐富對1千克重量的感知,一方面,量感的建立不僅僅局限于觸覺,視覺也是感知的一個方式;另一方面,生活經驗是具有一定個性化的,通過更多的常見材料可以更好地構建已有經驗和標準重量間的聯系。
(3)估一估,提升經驗
活動設計5:猜一猜這袋白木耳的重量(1千克)
量感的正確建立需要一破一立。立正確的標準參照,破錯誤的概念混淆。學生的經驗很多時候是籠統且未經過思維處理的,其中不免就會形成一些錯誤的認識,比如體積越大,重量越重。而此環節的目的就是通過概念變式,突出認知矛盾,化解認識難點,為量感的正確建立掃除障礙。
活動設計6:估一估,這袋大米的重量是多少(5千克)
學生對于1千克已經有了充分的感受和實踐,那是不是重量的量感就已經建立好了呢?答案當然是否定的,對于個體而言,量感的建立是在不斷豐富和準確的,因此量感不存在有或沒有的問題,而是存在好還是更好的問題。
為什么“徒手稱魚”可以這么準,我想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在不斷的反復實踐中,他已經對每個重量都建立了感覺,換言之,每個重量都成了他的“標準”,標準越多,參照系越豐富,那么他的感覺也會越準確。
因此,在這個環節通過設計新問題,引發學生對單一標準在實際操作中仍存在較大困難這一現實,激發學生通過已有材料,建立多個參照的解題策略,感受建立準確量感的有效途徑。
量感的形成并非一日之功,但量感的建立卻要從“1”開始。這里的1指的是1個標準量,以重量為例,1千克就是它的標準量,只有正確認識了1千克,學生后面對重量認識才能更準確,更牢靠。
而要想具備良好的量感,那么就需要在你的感覺里嵌入多少個參照,例如當你稱量一個9千克重的物體時,你不光對1千克的重量很了解,對10千克的感覺也很清晰,那么你就容易判斷出他的實際重量,這就好比在一條坐標軸上,你埋的雷越多,被你擊中的概率也就越大。這雖然不是本堂課的教學目標,但適當地引導,既可以讓學生為以后量感的培養提供方法,也可以激發學生愛生活、愛勞動的優秀品質。
量感的形成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也是一個有意義的過程。量感的建立學在課堂,練在課外。如果進行一味灌輸,40分鐘時間很短;如果進行方法指導,40分鐘時間足以讓學生對量感有一個更全面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