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思明
改革開放40年,是我國曲藝事業全面發展并取得輝煌成就的40年。在舉國上下以各種方式隆重紀念改革開放40周年的日子里,按照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全面回顧和理性檢視40年來的發展成就與經驗教訓,在充分彰顯成績的同時也注重對不足的反思,對于推動曲藝在未來又好又快地發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全面復蘇的中華曲藝
20世紀80年代,乘著改革開放的強勁東風,中國曲藝事業全面復蘇,并在全國范圍和更多曲種中獲得大面積創演豐收。老中青三代藝術家,在忍受了十年浩劫的沉寂之后,紛紛煥發出空前的創作熱情,迸閃出璀璨的藝術輝光。京韻大鼓演員駱玉笙,相聲演員侯寶林、馬三立,山東快書演員高元鈞,蘇州彈詞演員蔣月泉,評書演員袁闊成等老一輩藝術家恢復上演傳統經典;馬季、馬增蕙、朱光斗、余紅仙、徐勍、田連元、土登、夏雨田、等中年演員創作表演了精彩新作;何遲、朱學穎、王濟、陳增智、范乃仲、邱肖鵬、郁小庭、徐檬丹、蔡衍棻、崔凱、梁左、周喜俊等曲藝作家的創作熱情空前高漲;許多曲藝新秀如程永玲、沈伐、何忠華、籍薇、邢晏芝等在1981年9月和1982年3月分別于天津和蘇州舉辦的“全國曲藝優秀節目”北方片和南方片的觀摩演出及1986年7月至8月于北京舉辦的“全國曲藝新曲(書)目比賽”中脫穎而出。姜昆、牛群、馮鞏、侯耀文、李金斗、趙炎、師勝杰、黃宏、鞏漢林等一大批曲藝新秀也涌現出來,共同營造出曲藝藝術繁花似錦的美麗春天。之后,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和社會經濟結構的不斷調整,曲藝更出現了多元發展的格局。東北的二人轉、廣東的粵曲和陜西的陜北說書等地方曲種的活躍創演,對優化曲藝生態,培育曲藝市場,繁榮曲藝舞臺,滿足廣大民眾的曲藝欣賞需求,發揮了積極的作用。
40年來,曲藝界值得關注的創演事件,就是相聲《如此照相》的誕生和評書《岳飛傳》的推出。前者由當時中央廣播說唱團的演員姜昆和李文華創作表演并于1978年9月在中央人民廣播電臺播出,節目通過對“文化大革命”歲月荒唐世象的辛辣諷刺和極“左”思潮的有力批判,發出以藝術呼喚思想解放的強烈吶喊;后者由當時遼寧省鞍山市曲藝團的演員劉蘭芳在丈夫王印權的幫助下創作說演,并于1979年9月1日在鞍山人民廣播電臺首播,此后一年多的時間里,全國共有66家廣播電臺相繼播出,產生了深遠的社會影響。
可以說,包括相聲、評書在內的語言類節目,一直是廣大觀眾最為關注的曲藝形式。40年來,語言類節目一直受到觀眾的重視和追捧。語言類節目講百姓語言,說身邊故事,抒真情實感,唱闔家歡樂。21世紀以來,有望成為網絡流行語的臺詞和段子更是紛至沓來。一幕幕的精彩呈現,可謂生活百態的真實縮影,生動傳神地傳達出頗具現代意義的美學觀念。
方興未艾的相聲創演
在相聲界,以《如此照相》為代表的一大批優秀作品,包括之前的《帽子工廠》《舞臺風雷》和之后的《假大空》《武松打虎》《領導冒號》《宇宙牌香煙》等,在當年揭批“四人幫”和呼喚思想解放的重要歷史時刻,發揮了獨特的作用,顯示了曲藝藝術作為“輕騎兵”的戰斗性功能,為曲藝在改革開放之初的發展開了一個好頭,贏得了巨大的聲譽。
僅僅是的春晚相聲,近年來就涌現了不少好作品。比如,相聲《新虎口遐想》針對當今各種社會不良現象,給予婉轉的批評與諷刺,是對《虎口遐想》的繼承與發展。《姜昆說相聲》乃是中國相聲發展史的凝縮與回眸,彰顯了相聲人的不舍情懷和心路歷程。《這不是我的》是由陜西相聲新秀苗阜、王聲創作演出的作品,講的是某領導經不住誘惑收禮之后,又無比糾結地為自己找借口,作品內容直接揭露了行賄細節,尺度更是大到收錢、收房、收情婦,甚至還暗示情婦懷孕等細節。聯想到現實生活,一些貪官習慣了掩耳盜鈴自欺欺人,以為在受賄的東西上寫下“這不是我的”便可逃避黨紀國法。然而邪不壓正,搞歪門邪道者最后難以逃脫搬起石頭砸自己腳的鐵律。相聲《我忍不了》以幽默的語言,揭露、諷刺了人們身邊常見的違反道德規范的不文明現象。周煒、武賓的相聲《圈子》針對“認識不同圈子的人好辦事”這一圈子文化進行批判,其中涉及子女上學要靠圈子、醫院看病要靠圈子等各種社會現象,讓人在笑罷之后,陷入沉思之中。
異軍突起的小品創演
作為曲藝中語言類節目的一種—— 小品,雖然不是近40年才有的,卻是近40年才火起來的。回顧視這些年曲藝小品走過的路程,可以看出新時期、新世紀乃至新時代群眾喜聞樂見的文藝形式的變遷。1983年,中央電視臺的春節晚會第一次將小品這種藝術形式展現在全國億萬觀眾面前。王景愚表演的小品《吃雞》,以默劇的形式活靈活現勾勒出一個人的貪吃相,讓人笑痛了肚皮。翌年除夕,陳佩斯、朱時茂的《吃面條》更讓人領悟到這一嶄新藝術形式從語言到表演的特殊喜劇特質。此后,小品一發不可收拾:從亮相央視春晚,到活躍于全國各地各類舞臺或電視的綜藝節目;從最初的一臺晚會只用兩三個小品點綴其中,到發展成為主打必備的“臺柱子”。《懶漢相親》《超生游擊隊》《拜年》《心病》《打工奇遇》《父老鄉親》《三鞭子》等一大批優秀小品,成為各電視臺、電臺點播頻率最高的節目,小品中的經典語錄也迅速演變成當年的流行詞匯。
從象牙之塔到大眾文化餐桌,小品的興起有其內在的原因。一是改革開放后,人們敢笑了、會笑了,社會生活也需要更多的笑聲;二是小品針砭時弊的功能強烈,如《對縫》《如此包裝》《打撲克》這類作品,抓住人民群眾深惡痛絕的社會現象予以撻伐,嬉笑怒罵,皆成文章;三是小品在藝術上大膽創新,取材于民間生活,側重表現小人物狡黠可愛并不高大的眾生相,語言輕松活潑,內容老少咸宜。小品火起來的另一標志,乃是參與演出小品的人越來越多,曲藝界自不必說,其他如老藝術家趙麗蓉、雷恪生等,影視演員如徐帆、呂麗萍,戲曲名角如小香玉、朱世慧,知名節目主持人如周濤、崔永元,甚至奧運冠軍、航天英雄等,莫不登臺亮相,一試身手。黃宏、范偉、鞏漢林、句號、宋丹丹、魏積安、郭達、郭冬臨、蔡明、楊蕾、孫濤等演出的小品,更提升了小品的人氣。
問題與短板
40年來,曲藝事業得到空前的繁榮與發展,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但也存在著缺憾和不足。比如,相聲諷刺功能的發揮就有逐漸弱化的趨勢。你諷刺旅游業,就會涉嫌拖了旅游經濟發展的后腿;你諷刺醫療系統不正之風,就會涉嫌大過年的故意給白衣天使臉上抹黑……照此邏輯,任何人、任何行業都不能批評,曲藝作品批評誰都成了問題。正是在此種文化生態語境下,一向受群眾歡迎和喜愛的諷刺性小品、相聲,淪落成了雞肋,食之無味,棄之可惜;蛻變成了拔掉芒刺的“偽刺猬”。正是在此意義上,觀眾反諷:如今的相聲、小品最可笑的,就是它們不逗笑了。
值得一提的是,一些看似搞笑的小品、相聲存在不少問題。一些小劇場的相聲,追求娛樂至上,創演內容難脫三俗,其效果主要在市場效益,而不在社會效益上。
“詩文隨世運,無日不趨新。”創新是曲藝的生命。曲藝創作中出現的一些問題,很大程度上與創新能力不足相關。劉勰在《文心雕龍》中多處提到,作家詩人要隨著時代生活創新,以自己的藝術個性進行創新。唐代書法家李邕說:“似我者俗,學我者死。”宋代詩人黃庭堅說:“隨人作計終后人,自成一家始逼真。”而不少相聲、小品,其語言、故事往往都是從網絡、微信上搜羅來的現成貨色,是“別人嚼過的饃饃”,因此得不到觀眾的喝彩和掌聲。凡此種種,都需要我們的曲藝工作者深刻反思,在反思的基礎上,進行曲藝整體上的重構。
曲藝批評對于引導曲藝創作具有不可缺失的重要作用。但目前的曲藝評論欠缺問題意識,缺少尖銳的交鋒。某種意義上說,由于缺少真正意義上的批評,導致曲藝創作很難有像《帽子工廠》《如此照相》《武松打虎》《虎口遐想》那樣的好作品再度出現。說具體點,現在曲藝最欠缺的是有專業精神、水準、能力的評論。 “好處說好,壞處說壞”是當下曲藝批評尤為需要堅持的理念與準則。
曲藝在傳承與創新中繁榮發展
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曲藝事業的繁榮發展,是思想解放后觀念和手段、內容和形式、社會效益和市場效益相融合統一的創新產物,是各種藝術要素、技術要素與思想要素、文化要素的集成,是胸懷和創意的無縫對接。在中國曲藝走過40年改革創新歷程的今天,廣大曲藝工作者理應在合理繼承傳統精華的基礎上,努力將創新精神貫穿曲藝創演的全過程,增強創作者的原創能力,在體裁、題材、形式、手段等多個方面深刻反思、集體反省,進而積極推動觀念、內容、風格、流派的切磋互鑒、繼續進步;要發揚40年來我們的曲藝事業所取得的輝煌成績,克服存在的缺憾與不足。不忘初心,肩負使命;勵精圖治,奮勇前行,以更大的決心和干勁,不斷提振和推進中國曲藝事業的繁榮發展,為人民群眾提供更豐富、更精美的精神食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