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連升
由于工作上的原因,我同評書界的四大名家袁闊成、劉蘭芳、田連元、單田芳都相處得不錯,尤其是單田芳,他來京創業,他的第一篇評介文章是我寫的。我們倆的關系更不一般,我對他的了解更多一些。多年相識相知,我對單田芳有這樣的評價:用最負盛名和當之無愧來評價單田芳的藝術造詣是不為過的。他播講的評書聲情并茂、通俗易懂、耐人尋味,他善于運用現代語言表達古人的思想和風范,說起來情理交融、絲絲入扣、妙趣橫生。他還善于用個性化的表演來刻畫人物,使人物活靈活現。單田芳具有駕馭大部頭評書演播的高超技藝與豐富底蘊,他博采眾長,勇于創新,探索前人不敢涉足的評書題材,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
單田芳于1934年12月17日出生在天津,1953年高中畢業后考入東北工學院理工科。由于他酷愛評書,竟然放棄了做工程師的理想,開始了他的說書生涯。那時,他一邊學藝,一邊在遼寧大學歷史系進修。1958年,他成為我國第一個具有大學學歷的說書藝人。若從1955年加入鞍山市曲藝團算起,他從事評書藝術已有60多個年頭了。
單田芳出身西河大鼓世家,父親單永魁、母親王香桂、外祖父王福義及三位舅父王為銀、王來欣、王來君都是有名的曲藝藝人。尤其是他的母親王香桂更是一位擅長說唱傳統大書諸如《明英烈》《大隋唐》《薛剛反唐》的高手。早在20世紀40年代,她在沈陽等地演出均掛頭牌,當時流傳著“愛吃肥肉不論頓兒,聽說書還得王香桂”的說法。生長在這樣的環境里,單田芳耳濡目染,六七歲就能繪聲繪色地說《黑驢告狀》《王華買父》等評書小段。16歲時,他正式拜名滿關東的說書藝人李慶海為師。22歲正式登臺,首演的是他拿手的評書《明英烈》,竟然一炮打響。為了歷練自己,他繼而又說了在整個鞍山很少有人敢碰的《童林傳》,這次又大獲成功。單田芳的起步,除了家學淵博,師父悉心傳授以外,還跟他置身在鞍山市曲藝團這個評書藝術家的搖籃有關。據說團里著名的評書演員楊田榮、西河大鼓“趙派”創始人趙玉峰,都給過他不少的指教和幫助。
1958年,全國曲藝界掀起說新、唱新活動,單田芳改編現代題材的作品《平原槍聲》《草原烽火》《林海雪原》《紅巖》《紅色保險箱》等,奠定了他在書曲界“東北紅星”的地位。
正當單田芳躊躇滿志,努力讓他的評書藝術逐漸成熟時,“文化大革命”開始了。性情耿直的他因為說了幾句真話,被打成現行反革命。在批斗中,以唇齒為生計的七顆牙被生生踢落。他不敢聲張,因為連急帶氣,嗓子發炎變腫,原本清亮、渾厚的嗓子也被毀了。這還不算,他全家被遣送到愛人老家農村接受改造,一呆整整九年。在這段屈辱的日子里,他一邊干著粗重的農活,一邊默默地背誦著《隋唐》《水滸》等大書,他期待著有一天重新登上書壇,再說自己所鐘愛的評書。
1978年11月,單田芳終于獲得了平反。獲得了新的政治生命后,他決心把耽誤的時間找回來。針對“文化大革命”后茶館行業開始萎縮,“茶館評書”風光不再的情況,他改說“廣播評書”。剛錄書的時候,因為沒有觀眾的現場交流,他感到很不適應。他靈機一動想出了一個辦法,透過錄音室的大玻璃,能看到曲藝編輯和錄音人員,干脆把他們當成觀眾吧。哎,這么一來,效果果然不錯。1980年,他為鞍山市人民廣播電臺錄制了看家的書《隋唐》,一經交換,全國播放。從1980年到1995年,這15年中,單田芳僅在鞍山電臺就錄制了43部評書,這當中既有《七杰小五義》《封神演義》《童林傳》等傳統書目,還有《民國風云》《百年風云》《千古功臣張學良》等現代書目,這些書目曾交換給不少兄弟電臺。90年代初,中央人民廣播電臺首次播出單田芳的長篇評書《百年風云》的選段“天京血淚”之后,又連續播放了他的《百年風云》《隋唐演義》《明英烈》《民國英烈》,反應強烈。電臺收到了全國各地乃至東南亞各國的華僑聽眾大量來信,信的內容全是贊譽單田芳和他的評書藝術的。另一個突出的實例是中央臺播出《百年風云》后,北京大學等高校曾掀起來一股“太平天國熱”,學生們紛紛到圖書館查閱有關太平天國的史料。我是2000年退休的,退休之前,單田芳一直是我臺播出書目最多,播出時間也最長,擁有六億聽眾的評書藝術家。
20世紀80年代中期,電視逐漸取代廣播成為強勢的主流媒體。單田芳與時俱進,也加入說“電視評書”的行列。從1989年開始到2002年,他同遼寧電視臺曲藝導演史艷芳合作,先后錄制了《三俠五義》《白眉大俠》《羊神》等20部評書,還為中央電視臺《電視書場》錄制了320回書的《薛家將》等書目。由“茶館評書”轉型到“廣播評書”,又從“廣播評書”轉型到“電視評書”,客觀地說,單田芳大大延展了評書傳播的深度和廣度。
單田芳除了演播之外,還潛心地進行評書改編。半個世紀以來,他借鑒他人文本先后改編了《瓦崗英雄》《白眉大俠》《童林傳》《百年風云》《民國風云》《千古功臣張學良》等四十多部評書,文字有2000多萬,全部出版了。他速度之快、數量之多,無人可比。我曾聽單田芳說過,他白天無論多忙多累,晚上總要抽出工夫,靜下心來完成一篇6000字的評書腳本。2000年,單田芳罹患胃癌,他的胃被切除了三分之二,傷口縫了22針,好不容易痊愈了,又立馬投入工作。這段時間我曾去看他,他跟我談笑風生,神采奕奕,就好像什么事也沒發生一樣。這之后,他毅然創作并錄制了后續的20余部電視和廣播評書作品,其中大多數為經過修改的新式評書,如《血色特工》《賀龍傳奇》等紅色經典系列評書。
從藝60多年,單田芳先生共錄制了廣播評書、電視評書110部,共計12000余集,時間約6000多小時,演播內容包羅萬象,縱橫古今,這一切使單田芳成了說書界的集大成者,他的評書已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符號。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評書藝術傳承人的單田芳先生去世,是評書界的重大損失,援引一位友人的挽詞:“醒木驚天震書場,口舌鼓動話滄桑。戊戌北來悲泣聲,世間再無單田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