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天來

目前,多媒體數字技術的迅猛發展進一步推動了我國動畫產業的發展。近幾年來,以動畫評書、動畫鼓曲、動畫相聲等為代表的傳統藝術的新媒體藝術表現形式開始活躍,并且在電視、網絡、移動新媒體等諸多平臺受到廣大觀眾的青睞。曲藝動畫,實際上就是以Flash動畫的方式來實現對傳統曲藝藝術的演示。但它并不是曲藝與動畫這兩種藝術形式的簡單融合,而是一種具有創新性的藝術表現形式,既充分呈現出與傳統曲藝樣式的明顯不同,又與一般的動畫表現技法存在明顯的差異。
一、我國曲藝動畫的發展現狀
曲藝動畫是中國所特有的動畫風格,曲藝藝術元素正是其重要的文化基礎。我國部分主流動畫在表現形式方面,受到日美動畫風格與題材的影響,創作中缺乏民族特色。而我國曲藝藝術正是中國傳統藝術特有的藝術形式,彌補了這一不足。曲藝的發展歷史源遠流長,擁有豐富的曲種,同一種曲種由于表演者專業的所長所短,又形成了不同的流派。在同一個流派之內,由于演員個體的差異,所展現出來的藝術風格也存在不同,因此,這也就形成了曲壇上百花爭艷的景象,也為我國曲藝動畫的創作提供了非常豐富的素材資源與靈感。近些年來,曲藝正逐漸成為國產動漫設計制作的文化儲備源泉,特別是技術的革新為進一步弘揚民族文化與傳承曲藝藝術提供了新的方向。而曲藝動畫正是在這一背景之下所發展起來的,正是得益于計算機技術的快速發展,Flash動畫技術已成為中國傳承弘揚傳統藝術的重要手段和有效形式。以Flash動畫的形式來表現曲藝,不僅是對傳統曲藝藝術表達的一種延伸拓展,更是弘揚中華民族的傳統藝術的獨特形式,對于傳播中國文化核心價值觀以及新媒體藝術領域的創新發展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價值,大大豐富了動畫在數字時代的內涵與表達方式,由于其所具有的娛樂性、文化性以及藝術性特點,將為曲藝藝術的創作方式的創新帶來新的契機。
2004年,中央電視臺綜藝頻道(CCTV3)推出了動漫欄目《快樂驛站》,該欄目與中國傳統文化巧妙地結合,采取動畫的形式來對中國經典曲藝節目進行闡述,使得原本觀眾就喜聞樂見的評書、鼓曲、相聲等傳統曲藝更加具有視覺感,侯寶林、馬三立、姜昆等耳熟能詳的曲藝演員的漫畫形象也更加深入人心,其耳目一新的表現形式受到觀眾的一致青睞。在每集10分鐘的節目制作過程中,創作人員吸取傳統美學精髓,強調中國風格,將中國傳統文化與動畫這一形式進行結合,融合了現代動漫表現技巧,進而實現傳統文化與動畫愛好者之間的交流與融合,為我國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開辟了新的方向,同時也是中國原創動漫打開世界市場的新途徑。
三、我國曲藝動畫的創新
(一)取材的創新:吸取中國傳統文化精髓
創新是發展的不竭動力,對于我國曲藝動畫的發展而言亦是如此。前文化部市場司網絡文化處處長柳士發曾經針對中國電視動畫的發展指出,“中國動漫起步很早,卻始終沒有進入動漫發達國家的行列,丟棄了豐富的文化資源,盲目地抄襲國外動漫形象,缺乏原創性是一個重要原因。”《快樂驛站》之所以能夠受到廣大電視觀眾的青睞,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為該欄目很好地結合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元素,吸取了很多傳統文化的精髓,在市井的畫框中融入曲藝名家的漫畫形象,進而使得所創作的作品視覺風格頗具濃郁的中國符號,具有十足的美感,大大滿足了電視觀眾的審美情趣。《快樂驛站》融合了動畫的表現技巧,是繼承和發展中國傳統民族文化的重要體現,同時也為原創動畫的發展探索了新的途徑。《快樂驛站》取材于經典的曲藝作品,如侯寶林的《關公戰秦瓊》等作品,很好地實現了中國傳統曲藝與動畫的完美融合。珍貴的傳統節目錄音不僅讓老年觀眾滿意,新穎的表現形式更是贏得了年輕觀眾的關注。這無疑對傳播經典曲藝作品,尤其是搶救絕版曲藝作品起到了很好的促進作用。《快樂驛站》以先鋒的文化形態重新演繹了優秀的文藝作品,大大推動了中國電視動畫的創作與發展,尤其是耳目一新的表現形式,使得原本充滿喜劇色彩的曲藝藝術更加具有豐富的視覺效果。
(二)表現形式的創新:博采多種傳統藝術精華
動畫的美術特性是動畫與真人電影的主要特征的差別。直至今日,動畫可以駕馭藝術史上出現的幾乎所有的美術形式,這也使得動畫影片有了多樣性的特征。《快樂驛站》欄目充分體現了動畫這一特點,并且將這一特點發揮到極致。中國傳統美術單線平涂的表現形式與Flash的特點是非常相似的,并且這種天然的默契在其他民間美術形式中也有所體現。《快樂驛站》博采多種傳統藝術之精華,如皮影、剪紙、泥塑、木雕、青花等諸多傳統藝術,用最為地道的“中國方式”演繹最現代、最時尚的內容。例如,“剪影中國”巧妙結合皮影戲與剪紙的藝術表現形式,使得所呈現出的畫面更加具有悠久的歷史。剪紙讓靜止的紙片生動起來,使得現代的動漫作品增添了濃郁的鄉土氣息,頗具中國特色。尤其是創作的侯寶林、郭啟儒的動畫相聲《猜字》更是得到了侯寶林女兒侯錱的贊賞。而“涌動中國”系列則大膽借鑒了中國泥塑的藝術表現形式,使得所創作出的動漫形象更加飽和,動漫人物形象更為逼真。侯寶林、郭全寶的相聲《學大鼓》更是借鑒了我國傳統水墨畫的藝術表現形式,進而營造出頗具悠揚淡雅的意境。這些相聲作品通過對剪紙以及水墨畫等傳統藝術形式的運用,大大豐富了Flash的表現形式,同時又充分地展現了中國傳統藝術的魅力。
(三)傳播方式的創新:將FLASH技術與電視融于一體
因常規網絡寬帶的限制,一些較早的錄像帶、VCD等承載的曲藝作品在網絡上進行傳播時往往只能解析低清晰度的流媒體,有的傳統曲藝節目因為使用音質不佳的磁帶或是唱片等,而流失了很多觀眾。然而,起源于網絡的Flash能夠比較輕易突破這些限制,讓后期編導能夠個性化地呈現出作品。從這一角度而言,Flash只是創作工具之一,只要是如三維動畫、泥偶動畫甚至是皮影動畫等能傳遞快樂和幽默,只要符合曲藝作品主題和內容需要,都可以當作Flash的創作材料。Flash作為電視媒體中“邊緣體”,可以通過Flash和電視的融合創造出更多老少皆宜的曲藝作品“新品”。《快樂驛站》動畫形式的演繹彌補了演員舞臺表演出現的一些遺憾,不僅準確把握了曲藝作品的節奏,能更好地在電視播出限制時間內表達作品,還拓展了想象空間,增強了幽默表現力,讓節目看起來更為流暢。通過運用動畫的假定性特征以及獨特的視聽語言進一步增強了評書、大鼓、相聲等曲藝藝術形式在視覺效果以及表現力中的不足。
三、結語
曲藝是極具中華民族特色的傳統藝術,其主要表現手段是說、唱,是訴諸聽覺的民族文化藝術瑰寶之一。同時,曲藝內容短小、畫面感豐富、故事性強等特點使得曲藝藝術有天然優勢使其表現形式動畫化。而曲藝與動畫相結合的曲藝動畫,其視覺感染力進一步增強,對于生活在“讀圖時代”的人們,其藝術魅力是不言而喻的。《快樂驛站》所取得的巨大成功,是當下我國曲藝動畫創新發展的重要體現,同時也為我國動漫藝術以及曲藝藝術的創新發展開拓了新的思路。《快樂驛站》將FLASH引入電視,并且將一大批網絡FLASH愛好者成功轉變為電視觀眾,再次將很多散布于網絡的資源集中起來,進而有效確保了該欄目所需要的節目供應量。與此同時,優秀的相聲、小品等曲藝是中央電視臺所擁有的獨家資源,有助于將優秀的藝術資源最大化地利用,通過對已經家喻戶曉的作品的創新性改造,不僅能夠有效降低制作成本,還能巧妙利用這些經典作品原有的觀眾基礎,勾起觀眾們的回憶。該欄目這種頗具創新的演繹模式,讓觀眾體會到不一樣的視覺即視感,尤其是其對傳統文化以及傳統藝術形式的挖掘,有效重塑了國民內心優秀的文化人格,進一步增強了人們的文化自豪感,為傳統曲藝藝術的傳承與創新發展開拓了新的路徑。
參考文獻:
[1]沈萌耀:新媒體時代傳統曲藝的動畫傳播與設計實施[J],上海城市管理,2016,25(06):92-93。
[2]金瓊,黃凱,胡承鑫,程道鳳:基于Flash技術的曲藝動畫設計與實現[J],湖南城市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6,25(02):204-205。
[3]楚青云:基于Flash技術的曲藝動畫設計與實現[J],貴陽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5,10(03):13-15。
[4]甄齊,王春:曲藝與動畫聯姻正當時[J],曲藝, 2012(07):13。
[5]趙鵬,劉子建:曲藝與動畫要聯姻[J],電影評介,2009(22):1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