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勝利
2018年10月20日,中國音像著作權集體管理協會簡稱“音集協”發出公告,通知VOD生產商(即卡拉OK系統及服務提供商)和卡拉OK經營者刪除未經授權的6000多部音樂電視作品。一石激起千層浪,此舉在社會上引起巨大反響,支持聲和質疑聲都不少。版權權利人以及業界對音集協的行為表示支持,認為將大大推動卡拉OK曲庫正版化進程;但社會上也有人質疑,對于非音集協會員的版權權利人,音集協是否有資格下發“刪歌通知”等。
音集協作為此次“刪歌通知事件”的主體,是個什么組織?通過百度搜索,筆者了解到:音集協成立于2008年,是由音像權利人自愿結成并經國家版權局批準、在民政部登記注冊的我國唯一的音像著作權集體管理組織,屬于非營利性質的社會團體。在卡拉OK領域,音集協接受中國音樂著作權協會(簡稱“音著協”)委托,同時依照國家版權局2006年1號公告,代表音像權利人和音樂權利人向卡拉OK經營者發放許可、收取著作權使用費,并向權利人進行分配。
無論音集協這個“刪歌通知”是否有據可依,客觀上都在全社會做了一次知識產權(主要是版權)的普及,讓大家認識到了知識產權的重要作用。在我國,知識產權被廣大民眾接受和認識,有一個逐步發展的過程。從此次“刪歌通知”的社會反應來看,整個社會對知識產權的認識還不夠,缺乏對知識產權的尊重,其中尤其是版權在實踐層面面臨問題更復雜。在我國,近年來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與改革開放的深入,國際交流日益頻繁,知識產權、版權等方面的知識逐漸進入人們的生活,成為人們日益熟悉的話題。但在現實中,無論是版權權利方,還是版權使用方,版權保護意識都比較淡薄。版權權利方有些對版權無意識,有些不知道版權的范圍,有些覺得維權麻煩;版權使用方有的屬于版權意識薄弱,覺得侵權不算什么;有的存在僥幸心理,為了節約成本不愿付費;有的則是消極思想,存在“不告不賠,告了也不一定賠”的心理。
由此可見,版權保護在我國還處于起步階段,需要版權權利方和使用方共同發力,在全社會營造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的氛圍,給版權權利方以一定的尊重,獲得一定的價值認同,獲取應得的勞動所得,激勵創作者的創作熱情,才能推動創作者創作出更多更好的作品,推動社會知識的進步,也能讓廣大人民群眾享受到更多的精神福祉。從文藝界來講,文藝作品被侵權的客體是多種多樣的,侵權者群體比較分散,版權所有人單打獨斗維權有些力不從心。音集協作為集體著作權管理組織為版權所有人主張權利,本應受到社會各界的支持,但我們看到提出質疑的除了一些消費者,還有6000首下架歌曲的權利人。這里面可能就涉及收取著作權使用費,向權利人進行費用分配的問題。
當前,曲藝界的權益保護工作還處在比較初始的階段,更需要曲藝作品的權利方和使用方共同努力,增強曲藝界權益保護意識,營造曲藝界合法使用曲藝作品的良好氛圍。在有可能的條件下,申請建立曲藝著作權集體管理組織,維護曲藝著作權權利方的合法權益,制定合理的著作權使用費標準、向權利人分配費用標準等,促進曲藝權益保護工作,推動曲藝創作繁榮發展,為廣大人民群眾提供更好更多的曲藝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