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萌

當今的曲藝傳播方式,越來越多元化,從劇場、電臺、電視臺到互聯網、手機終端……到處可以見到受眾喜聞樂見的曲藝表演。在眾多的傳播平臺中,中國評彈網(以下簡稱“中評網”)從開辦到如今,經歷了近雙十年華,幾度風雨,幾番沉浮,初心不改,壯志彌堅。
一、篳路藍縷,孤軍創網
說起中評網,不得不提到1993年11月成立的蘇州評彈收藏鑒賞學會(以下簡稱學會)。在蘇州,學會有著眾多的評彈藝人和豐富的評彈資源。為了使這些優秀民間文化世代相傳,蘇浙滬的一批評彈書迷,因共同的興趣而相識,因共同的愛好而結緣,成立了蘇州評彈收藏鑒賞學會,公推已退休的任康齡任會長。隨著時代的推移與科技的進步,電腦逐步進入人們的視線,特別是網絡的興起,使這些收藏迷異想天開:何不辦個評彈網,不僅能互通有無,成規模分享評彈影音資料,還可直接傳播評彈信息,讓世界近距離了解美妙的蘇州評彈。
學會理事郁乃舜(網名“小編”)首次提出創辦中評網。他本是復員轉業軍人,先后擔任過常熟電臺主任編輯、副臺長,創辦了《琴川書會》欄目。1998年他剛退休,就全身心地投入籌辦中國評彈網的工作中。在當時,逐漸興起的網站多數以大規模的信息集散為主,綜合性較強,也比較符合大眾對網站的直觀期望。所以要開辦一個小眾化、有明確信息領域的網站,是一種創新,但也是存在較大生存風險的。開始的時候,中評網被掛在常熟“虞山熱線”網上運作。但經過一段試運營,效果并不理想。作為蘇州的“土著”,郁乃舜一直有個心愿,想把中評網辦在評彈的故鄉蘇州,于是他通過學會嘗試與蘇州電信(后為中國電信蘇州電信增值有限公司)聯系,在評彈愛好者的牽線搭橋下,雙方一拍即合,蘇州電信給予大力支持,同意為中評網免費提供服務器、網絡空間及制作網頁等技術支持,最重要的是爭取到了“中國評彈網”這一國字號的域名,并將其作為“蘇州熱線”的重要品牌進行運作。
在創辦初期,郁乃舜擔任網站的總策劃,負責策劃、采編、發布等一系列工作,任康齡(網名“林平”)、殷德泉(網名“弦聲”)自覺成為中評網義工,協助他開展工作。就這樣,剛退休的郁乃舜,還沒開始享受悠閑的慢生活,就開始了“60歲學打拳”,憑著幾十年一貫的嚴謹認真的態度,郁乃舜用了兩年時間,從退休前的“電腦盲”,自學成了一個電腦高手。為了節約資金,他省吃儉用,先后去上海、廣州等地添置各種二手硬件,搭建評彈網;為了獲得鮮活的資料,他步履匆匆,奔波在各大書場和老藝人的家中,錄制精彩演出片段和訪談。就這樣,在2000年8月15日,由蘇州評彈收藏鑒賞學會主辦的中國評彈網開始試運行。9月10日,網站正式面世,當天在蘇州梅竹書場還舉辦了一臺慶祝盛典,邢晏春、邢晏芝、盛小云、袁小良、施斌等書壇中堅力量,自告奮勇,友情登臺,為中評網加油助威,成了當年的文化熱點。
二、艱難起步,玉汝于成
鷇音初鳴的中評網面臨著資金、人力匱乏等一系列困難。是在這樣的境況下,郁乃舜和他的同事們還是陸續開辟《評彈信息》《學術動態》《評彈資料庫》《評彈團體》《收藏與欣賞》《網友園地》《名家風采》(照片、漫畫)等多個欄目,堅持不懈地從各個方面推廣曲藝。他們還配合蘇州電視臺的《蘇州電視書場》欄目,在網上每月推出“金曲大點播”,增強平臺黏性。經過不懈的努力,中評網逐漸成為蘇州評彈網絡宣傳的第一平臺,為不同地域、不同年齡的評彈愛好者提供了欣賞評彈的窗口。美國網友大夏自幼隨父母旅居美國,但對評彈一直情有獨鐘。他在來件中表示:“評彈網使我們能適時上網觀摩到精彩的節目,感謝主辦者的苦心經營”。
在眾人的大力支持下,中國評彈網在2000年中國電信江蘇省公眾多媒體局舉辦的網站評比中榮獲文化文藝類一等獎,到開網一周年、網站訪問量已接近10萬人次之際,中評網于2001年10月下旬在上海逸夫舞臺舉辦“訪問量突破10萬大型評彈演唱會”,并在當年著手建設北美洲和大洋洲的鏡像點。2001年11月26日,《蘇州日報》用整版發表了題為《評彈com編年史》的報道,詳細介紹中評網的發展歷程。但中評網的蒸蒸日上是以它的創始人的心血為薪柴的,連續的奔波勞累摧垮了郁乃舜。2002年5月,他被查出惡性淋巴腫瘤,同年11月,郁乃舜逝世。
三、振臂一呼,眾所瞻望
斯人已逝,此時的中評網危機重重,用“二有二無”來形容它當時的境況最貼切不過。網站除了有合法的證照和良好的社會效益外,無一分錢經濟收入,無一分錢人員報酬。如果僅以經濟效益為唯一衡量指標,中評網這一純公益的網站,第一次直面生存的挑戰:繼續辦下去吧,人財匱乏,難以為繼;中途放棄吧,就像把蹣跚學步的小可愛棄之路旁,實難割舍。當年11月18日《蘇州日報》曾發表題為《誰來照管中評網?》的報道,對中評網的發展前景表示擔憂。
學會再次把廣大會員召集在一起,商量中評網的前途,當時雖有志愿者挺身而出,要求大家把內容發到他的信箱里,由他負責上網,但因本職工作很忙,持久運作也有困難,就此放棄了。在這“生死存亡”的關頭,時任學會會長任康齡和秘書長殷德泉共同呼吁:請關愛中評網的“鐵桿”們協助、支持,一定要把中評網辦下去。
于是,以任康齡牽頭負責的中評網新班子產生了,核心成員還有殷德泉、周明華、上海老聽客程祖銘、上海評彈愛好者支立(網名)、常熟評彈愛好者依依(網名),還聘請浙江科技大學退休教授范華民收集、發布浙江信息。他們的職務有高低、年齡有長幼,但是憑著對中評網的一片赤誠之心,組成了義工的隊伍,繼續為中評網的發展無怨無悔地奉獻著,以最快的速度把各種評彈信息發到網上,使海內外評彈愛好者享受到評彈的快樂。
家住上海浦東的支立,退休前是上海廢舊物資公司的一名工程師。他每次到蘇杭等地參加活動,都騎電動車到上海新客站,將電動車寄放,活動結束乘火車回滬后,再騎車回家,路途時間就要兩三個小時,到家后立即著手整理文字、圖片、發稿,要忙至凌晨兩三點鐘。但他甘之如飴:“我是‘自投羅網。”
最讓人敬佩的是任康齡,當初接手中評網時,73歲高齡的他不顧家人的反對,先從學打字開始學習,拼音讀不準,五筆背不出,他就自學了“一昊錢碼輸入法”,經過半年努力,文字稿能自己打了,網友來稿也能在電腦上修改、編輯了,他還自購了數碼相機,并啃下了相機拍攝和上網技術,后來文字稿、圖片、音頻、視頻都能在網上處理了,甚至比年輕人玩得還溜。
四、轉制不轉向,網絡出奇跡
正當中國評彈網辦得風生水起之時,意想不到的困難又來了。2003年秋,傳來“蘇州熱線”要改制的消息,雖然同意給免費空間、域名,但要網站自己制作網頁。這可怎么辦?
當時中評網經過幾年的苦心經營,慢慢地呈現出社會價值和良好的口碑:從創建至今,點擊率80%來自海外,涉及30多個國家和地區,中評網已然成了江浙滬籍海外游子的精神寄托、撫慰鄉愁的“靈丹妙藥”和傳播“中國最美聲音”的外宣窗口。網站上傳了眾多名家名篇和絕版賞析,成為研究者們和輕年演員的資料庫,積累多年的網絡人氣,也成了一筆無形的寶貴資產。
蘇州評彈團的領導獨具慧眼,意識到中評網的網絡影響力,主動接管,把辦好中評網當成蘇州團一項重要的日常工作來抓,并且指派分管藝術和宣傳的副團長周明華管理。從2005年1月開始,中評網找到了新“娘家”,義工隊伍又增加了兩位新成員:上海評彈愛好者得意樓(網名)和南京師范大學中文系學生法聰(網名)。
這9名義工,其中6人年齡在60歲以上,沒有任何的報酬,這樣的人員結構能維持一個網站的正常運行嗎?中評網健康成長的事實給出了肯定的答案:點擊率逐年翻倍,從創辦伊始的10萬次,到第四年為80萬次,5年累計突破200萬次,是當時全國曲藝網站中很興旺的。
2005年9月8日,蘇州《消費者周刊》以整版篇幅刊載記者陳鶴鑫撰寫的文章,題為《是誰將“叮咚弦索”傳遍全球?——
寫在中國評彈網開通五周年之際》,報道了在義工的共同努力下,中評網取得的“網絡奇跡”。
這一切都離不開義工們的群策群力、無私奉獻:周明華是業內人士,信息最靈通,負責發布各類重大演出的臺前幕后;殷德泉負責評彈名家的更新;程祖銘是評彈音像資料收藏者,負責音頻發布;得意樓擅長評論;范華民、依依負責及時發布浙江和常州方面的消息。網友法聰時年是南京師范大學中文系的大三學生,是義工中的“新鮮血液”,癡情于評彈的他利用暑假到蘇州熱線學習了網絡技術,把家里的電腦設備帶到了學校,課余時間負責中評網的更新,甚至還抽出時間,和朱珠等網友一起,拍攝制作了王小蝶、小劉春山、謝毓菁等評彈老藝人口述歷史的視頻,留下了極其珍貴的影像資料。
歲月流轉,年華余香。至2007年,中評網共有穩定的義工數十人。 “自吃飯無工錢”這一優良傳統一如既往。網站的累計點擊達400萬人次,同年5月4日,中國評彈網在蘇州雙塔公園舉行了慶祝400萬人次點擊網友聯誼會。蘇州以及來自上海、杭州、南京、常州、江陰、嘉興、海寧、常熟等地網友近70人,參加了本次聯誼會,網友歡聚,熱鬧非凡。當年蘇州文聯也給予了中評網“先進集體”的表彰。
五、網聚青年,各展風采
網站蒸蒸日上,年輕的評彈愛好者也在逐漸成長,從普通的瀏覽者晉階為信息報道的生力軍。他們來自各行各業:銀行職員、醫生、財務主管、媒體編導,中評網打造的交流平臺讓他們相遇、相知,共同加入了義工的大家庭里。就拿每屆中國蘇州評彈節、江蘇曲藝節的報道來舉例,義工們各司其職,分頭忙碌,每天下午場、夜場聽書,次日上午寫成文字稿配上圖片上傳到網上的“網上聽”“網上看”等專欄。他們自加壓力,頻繁更新,成為搶先報道的媒體之一。
蘇州大學中文系朱棟霖教授開設評彈藝術鑒賞課也是年輕評彈迷的一個聚會,先后邀請到上海團吳君玉、趙開生、高博文、徐惠新、沈玲莉和蘇州金麗生、王鷹、邢晏芝、邢晏春、袁小良、盛小云等評彈名家前來講課、表演,學校把它作為學生的選修課記入學分,吸引學生前往聽課。中評網把線下每堂課的內容延伸至線上,在網站以圖文形式發表,有了網站這個平臺,年輕的評彈迷們可以交流,他們那些觀點新鮮的論文也有了發表陣地,甚至引來了海外評彈迷的“羨慕嫉妒恨”。為了能及時報道蘇大學生學習評彈的情況,中評網還有意物色、培養學生評彈迷采寫新聞,這些蘇大學子反應快、觀點新,通過中評網這個平臺,為古老的蘇州評彈增添了新的活力,很多大學生還在中評網發帖子談評彈藝術的感受,成為評彈愛好者“網絡家園”的積極建設者。
六、眾志成城,網絡紅火
時光荏苒,歲月如歌。2015年,蘇州評彈團和蘇州評彈學校團校合一,成立了自己的官網,至此中評網移交給蘇州曲協和中國蘇州評彈博物館主辦,繼續由學會協辦,中評網又踏上了新的征程。新班子,新氣象,中評網如今有了專職的網絡公司提供技術保障,有專業的人員負責版面維護、網頁設計,但它依然離不開廣大義工的無私奉獻。
說來您可能不信,如今88歲高齡的任康齡先生,依然活躍在中評網上,協助進行每天的上傳更新工作,他自己編了一首打油詩自得其樂:“小佬今年八十八,心寬體健樂哈哈,若問吃啥保健品,中評網來陪伴咱。”
義工的隊伍也在不斷地年輕化和專業化,隨著網友的需求逐漸呈現移動化、碎片化、社交化的特征,網站的版塊也作了適時調整,新設如下欄目:《評彈新聞》《演員之窗》《書臺前后》《往事博覽》《團隊館會》《信息窗口》《文摘集萃》《視聽賞析》《評彈資料》,特別像新辟的《書臺前后》,請文筆優美的義工們自報人物選題,采寫老藝人的口述歷史,大受歡迎,他們不僅記錄下了名家藝人們的從藝歷程和人生際遇,也從多角度展示了評彈的發展史。《演員之窗》及時推送各評彈團青年演員介紹,配合演員的劇照、藝術經歷簡介,讓更多的網友認識評彈新生代,了解各團體的動態發展,讓說書小先生們在網絡世界擁有更多的知音。
隨著中評網輻射面不斷擴大,海外網友遍及五大洲,在2017年5月,祝賀“中評網創辦17周年”的新聞在中央電視臺11套戲曲頻道播出,一個專業小網站能上央視,使評彈界極為振奮。在蘇州市曲協召開的紀念座談會上,到會的專家、學者都贊美有加:“中國評彈網已構建成了一個網上評彈世界、形成了一個日益完善的動態的網上評彈信息中心。”
中評網走過了近20個年頭,它全面、及時報道了評彈界的各項活動,推動更多新人亮相,推出更多新作出品,建立了樂于奉獻的義工隊伍,成為曲藝界諸多網站中的口碑贏家。
七、多元發展,唱響時代
中評網敏銳抓住網絡傳播的精準化、非線性和互動性強的特點,推動自身建設不斷邁上新臺階。
1.提供權威豐富的信息內容。中評網的社會形象歷來是純公益、有公信力,它可以建立起暢通的信息渠道,開展同多個演出團體和票房的聯絡,多方面地收集各種演出信息和演員近況,做到演出有預告、有售票、有介紹。讓網民隨時可以通過網絡了解當地的演出動態,訂到自己想看的演出。與專業售票網站聯合,共同把演出與票務通過互聯網與移動通信的方式聯結起來,以此不斷壯大書迷的隊伍,增加粉絲的黏度。
2.推廣、傳播優秀節目、推動傳統文化。積極借力現代傳播技術,充分利用網絡媒體創新傳播方式,讓更多人領略評彈的獨特魅力。通過各團體提供的豐富演出資料、《蘇州電視書場》等專業媒體制作單位提供優質節目源和網友自行上傳的歷史視音頻資料,不僅可以向國內觀眾來展示,而且方便了海外華人。他們坐在家中,就能通過網絡視頻來欣賞和點播節目。古韻今風,無限傳播,為評彈開拓更廣闊的空間。
3.建立評彈論壇。通過論壇,更多的人對評彈加深了解,讓更多的人對中國的傳統文化發生興趣,讓更多的人來參與其中,通過交流和互動拓展傳統文化的發展空間。
在新經濟環境、新娛樂環境下,我們期待中評網成為評彈藝術展現魅力的新舞臺、廣大曲藝愛好者和新生代的發源地和交流平臺、弘揚和保護評彈藝術的新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