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慧明
2018這一年,多位曲藝界特別是相聲界的前輩名家相繼辭世,不僅是我們相聲行業的重大損失,也令無數相聲觀眾們由衷地扼腕嘆息。作為曲藝理論研究者,我們在深切緬懷這些前輩的同時,從理論層面認真客觀地總結他們的表演經驗與藝術追求,理應成為當前最為迫切的課題之一。
本文即以師勝杰先生的相聲作品為例,重點談談他對相聲美學精神的承繼與傳揚。
一、相聲除了諷刺,還有“美”
長期以來,我們習慣于將相聲的藝術功能主要歸結為—— 諷刺,諸如“相聲是匕首,是投槍”,“針砭時弊”“鞭撻丑惡”之類的概括屢見不鮮;或者,從社會功能的角度將相聲簡單地一分為二為“諷刺”與“歌頌”兩大類,至多擴展為諷刺型、歌頌型和娛樂型三大類;而當前,則是過度強調了娛樂、搞笑功能的相聲創演活動大行其道,以至于將原本作為手段的“包袱兒”直接等同于了終極目的……以上種種,無一例外都有意或無意地忽略了相聲作為一種藝術形式最應該具有的美學精神。
誠然,諷刺是相聲最明顯的標志,那么,相聲除了有“刺”就沒有別的了嗎?當然不是。一段好的相聲作品,必定是有趣、有味、有美的,詼諧不能膚淺,諷刺不宜直白,絕不會僅僅止于情緒的宣泄,其引人發笑的出發點當是引人向善,是從善意的嘲諷中反觀人性自身的弱點,從開懷的嘲笑中抒發對真善美的不懈追求,一句話,若能達到“婉而多諷,謔而不虐”的藝術效果方為上乘,相聲之“美”恰恰就在其中。
一代相聲大師侯寶林先生是較早就旗幟鮮明地提出相聲中的美學概念的,他常說:“藝術離不開美學,相聲藝術也不例外。”比如他所撰寫的有關相聲表演的理論文章中,無論是談演員的修養與態度,還是談相聲表演的技巧與特點,都始終強調相聲要給人以美感,而他演繹的許多經典作品之所以至今仍令人百聽不厭,回味無窮,很大程度上也正是源自于他落落大方、灑脫自然的表演中所顯露出來的美學風范,格外值得我們推崇和研究。
作為侯寶林大師關門弟子的師勝杰先生,以其“俊逸的舞臺風度、洗練的藝術語言、內涵的相聲滋味以及不斷進取絕少重復或雷同的創新思路和藝術形象”,將他對相聲美學精神的自覺承繼與傳揚展現得鮮活生動、趣意盎然。
二、從技到藝,呈現相聲之“美”
師勝杰出生于相聲世家,自幼便深受傳統相聲氛圍的熏陶,基本功扎實,諳熟相聲表演的豐富手段。更難能可貴的是,從他早期創演的相聲作品中,已經能夠看出他對相聲之“美”的有意識地自覺追求。
譬如創作于1978年的相聲《醉酒歌》,不僅在當時令他脫穎而出,時至今日也仍然為觀眾所津津樂道。在塑造作品中的這一醉漢形象時,師勝杰并未將其簡化為東倒西歪、丑態百出的樣子,而是“從人物出發,根據內容的需要循序漸進地將醉態從‘醉漢身上一點兒一點兒地表現出來,并沒有大的肢體動作,讓觀眾一目了然地看到了一個清醒—— 微醉—— 爛醉的十分可笑的‘醉漢形象”。正是基于他對人物內心的細致揣摩,對人物言行的形象再現,盡管距今已經四十年過去了,但這個作品的藝術生命力卻并未削減,仍是廣播電視欄目中被反復點播的節目之一。
作為一名相聲演員,師勝杰有著得天獨厚的外在條件,清朗的外形和清亮的嗓音令他一上臺,儼然已經給觀眾帶去了視覺和聽覺上的美感,而他對“說學逗唱”諸般技藝的嫻熟運用,往往更是令作品錦上添花。與此同時,在從技到藝的舞臺實踐過程中,他為我們呈現了一個個豐滿而又個性鮮明的人物形象,譬如20世紀八九十年代令他聲譽鵲起的一系列現實題材相聲作品《郝市長》《肝膽相照》《小鞋匠的奇遇》等。
那位關心群眾疾苦、認真為群眾解決實際困難的“好市長”(師勝杰 、于世德《郝市長》1981)那位知人善任、敢于抵制錯誤路線的“女伯樂”—— 云書記(師勝杰 、馮永志《肝膽相照》1984)那個自學成才卻就業無門的小鞋匠,有點兒清高倔強又有點兒玩世不恭的性格,一段英語繞口令語驚四座(師勝杰 、于浮生《小鞋匠的奇遇》1993),塑造這些有著現實原型的人物形象,他沒有刻意地歌頌、人為地拔高,而是以相聲的表現手法,賦予人物真摯自然、可親可敬的魅力。正是通過這幾個獲得全國大獎的作品,奠定了他一流相聲演員的地位。
曲藝理論家薛寶琨先生曾經撰文,將師勝杰的藝術概括為“技藝相契的表演,約而實豐的形象,貫通傳統的氣韻,內斂俏雅的風格”等,確實是相當精準的定位。
三、傳統的承繼,自覺地傳揚
侯寶林先生曾經就相聲的表演總結過這樣十二個字—— “寧肯不夠,不要過火,恰到好處,留有余地”,細究起來,這應該也就是侯先生對相聲藝術的美學特征的高度概括,實際上也是中國傳統美學精神的一脈相承。
如果說,侯寶林先生集畢生心血,以其精湛的表演技藝和豐厚的人文積淀,將相聲這門曾經不為人所重視的表演形式正式帶入了經典的藝術殿堂,那么,以師勝杰為代表的這一代相聲演員們,則以他們各盡其能、各展其才的努力,讓相聲的形式與內容更加豐富與多元,更具有契合時代特征的美學境界。
曲藝理論家王素稔先生在《趣味、滋味與觀眾》一文中,曾經語重心長地談道:“……應該說,這滋味是趣味、也是笑的源頭。蘊含在作品的思想內容和演員的藝術技巧之中的這種滋味,如果是與觀眾對生活的評價及美感趣味協調一致的話,必能取得良好的藝術效果。”確實,以師勝杰常演的相聲《學評戲》《雜學唱》而言,無論是作品的剪裁還是表演的節奏、氣口,無一不體現出他對生活細節的精到把握,對人物心理的細膩描摹,和對相聲之“美”的充分自信。
進入21世紀以來,師勝杰又為我們奉獻了諸如《同桌的你》《打工奇遇》《老戲臺》等佳作,不疾不徐,娓娓道來,清新脫俗,令人賞心悅目。從中,清晰可見他作為一代相聲演員之翹楚的生活功底和藝術修養,特別是對相聲之格調、品位的自覺追求,對今天的后輩演員們來說,無疑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和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