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顯媚
摘 要:藏于慶陽市博物館的14塊西夏時期畫像磚均被鑒定為國家一級文物,它們有著獨特的藝術風貌、濃郁的地域特色和豐富的文化內涵。其表現題材直觀地反映了西夏勞動人民根深蒂固的求吉納福的思想,其藝術表現手法有著獨特的形式美。文章從表現題材與藝術特點兩個方面對館藏西夏畫像磚進行了初步研究和探討。
關鍵詞:西夏;畫像磚;藝術特點
畫像磚始于戰國晚期,盛于漢代厚葬之風,創新于魏晉南北朝,流行至隋唐宋元,是我國歷史文物寶庫中的一朵奇葩。它不僅僅是一塊塊刻有花紋畫像、服務于喪葬禮儀的建筑用材,更重要的是,它作為一種古代墓葬裝飾,反映了當時的社會風情和審美風格。我館館藏的出土于慶城縣驛馬鎮的墓葬畫像磚,是西夏時期遺留下來的珍貴的藝術品。探討這種藝術品的風格特征,對我們進一步認識西夏畫像磚具有重要的意義。
1 館藏西夏畫像磚的表現題材
1.1 飛天紋
飛天是佛教藝術中的一個獨特形象。西夏人信奉佛教,受佛教文化的影響,西夏也出現了以飛天形象為裝飾題材的畫像磚。館藏西夏飛天紋畫像磚吸收了佛教飛天的造型元素,同時注入了黨項族人物元素,雕刻的飛天形象是佛教藝術與黨項族藝術的融合,體現了西夏人民的民族特點和審美取向。
飛天紋畫像磚。此磚長33.4厘米,寬33.2厘米,厚6厘米,呈正方形、青灰色。磚的正面雕刻一飛天形象,發髻高聳,長發背梳覆耳,大眼直鼻,面形圓渾,兩腮肥碩,秀麗飄逸之中多了幾分英姿和驃悍。飛天身著筒狀喇叭裙,雙手持蓮枝,身體向上卷曲為半環狀,作凌空騰飛姿態,腰間束有飄帶并環于肩首。磚面的下方飾有卷葉纏枝紋。整個磚面的飛天形象從五官、發式、衣飾上看,都表現出了黨項族人的特點和生活風格。
1.2 戲嬰紋
在我國傳統觀念中就有“傳宗接代”的說法,人丁興旺意味著家庭人口增多、家族香火的延續。宋金時期戲嬰紋樣最為流行,這與當時戰事不斷,人口數量急劇下降,人們祈求和平、多子多福有關。因此,受宋金時期文化的影響,西夏當時也出現了一些戲嬰題材的藝術作品。這不僅體現了西夏人民對宋金時期文化的吸收與借鑒,也體現了西夏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與追求。
蓮生貴子紋畫像磚。磚的長度為33厘米,寬度為33厘米,厚度為6厘米,磚呈方形,青灰色。磚正面雕一胖乎乎的赤身童子伏于大片荷葉中心處,荷葉四周波浪起伏。童子的臉部圓潤,頸部飾有一條飄帶,像是從荷葉里面生出來一樣,樣子憨態可掬,十分惹人喜愛。整個畫面采用線面結合的造型手法,線條疏密有致,布局合理,主次分明,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和歷史價值。
1.3 植物紋
植物花紋在西夏畫像磚中最為常見,有牡丹紋、蓮花紋等。牡丹雍容華貴,被視為富貴祥瑞的象征。受到唐宋文化的影響,西夏藝術作品中牡丹紋飾的運用比較多。蓮花清新脫俗被視為佛教圣花,象征不受污染的清凈世界。西夏時期佛教氛圍濃厚,蓮花紋飾也成為畫像磚的重要裝飾題材之一。
荷花紋畫像磚。此磚長33.4厘米,寬33.2厘米,厚6.5厘米,呈正方形,青灰色。正面雕一盛開的荷花,花瓣飽滿豐盈,枝葉茂盛,荷花下飾有兩片碩大的荷葉。此磚采用對稱的構圖方式,整個畫面布局嚴謹細膩,層次豐富,極具變化感,雕刻手法嫻熟,線條流暢,細節部位刻畫到位,立體感極強,富有審美意義。
1.4 動物紋
西夏畫像磚中的動物題材有鹿、羊、鳳鳥等。磚面的圖案形象以寫實表現為主,這些動物形象大多比例準確,造型生動,線條簡潔,在刻畫上不拘泥于細節,十分注重表現動物瞬間的動態,往往寥寥數筆卻神態逼真。和鹿、羊組合的圖案有羊銜蓮枝、鹿銜蓮枝等,這與黨項族曾為游牧民族的生活、生產特點有關,經常與羊、鹿、馬等動物接觸,對它們生活習性非常了解。這反映了西夏人民對生活的熱愛和西夏匠人細致入微的觀察能力。
羊銜蓮枝紋畫像磚。磚的正面以極簡練的線條刻畫出一只奔跑的羊,長角,翹尾,羊的口中銜一朵蓮枝,四蹄飛揚,體態矯健,形象生動傳神。整塊磚面構圖緊湊,造型簡潔,主題突出,線條流暢而疏密得當,把一只奔跑的羊的靈動、活潑形象生動地再現于磚面上,體現了西夏匠人高超的概括能力和雕刻技巧。
2 館藏西夏畫像磚的藝術特點
西夏畫像磚作為一種墓室建筑用磚,不僅具有實用性,更具有濃厚的裝飾色彩,注重用簡練概括的手法來表現物象的特征。這是因為表現手法要符合磚的制作工藝要求,在磚面上刻畫不可能像繪畫藝術一樣精細,只能用凝練而概括的手法表現。畫面上表現的形象大都經過藝術手法的處理,使其符合主觀的審美理想,在客觀物象的基礎上,注重簡練、概括等藝術手法的再創造,使畫像磚具有非常生動的形式美感。館藏西夏畫像磚的構圖多樣性處處可見,通常以均衡的方式、疏與密的變化來實現畫像磚構圖內容與形式的統一、實用與裝飾的完美結合。
2.1 雕刻技法
畫像磚藝術主要采用在平整的磚面上進行模印、刻畫或繪畫的造型手段,其表現手法多種多樣,主要包括陰線刻、陽線刻、淺浮雕、高浮雕等。我館館藏的這幾幅西夏畫像磚主要以淺浮雕為主,即先將磚面打平磨光后,將要表現的畫面在磚面上勾勒出輪廓,然后挖去輪廓四周不需要的地方,再在輪廓上加工刻畫,施以深淺不同的雕刻來表現畫面的結構、紋飾,使之富有立體感。這種雕刻技法表現力較強,讓線條有充分發揮的余地,線條簡潔、流暢、有力度,整體形象簡略而突出,雖寥寥數筆的刻畫卻神韻具現。
2.2 構圖形式
館藏的這幾幅西夏畫像磚多為正方形,每個磚面都表現一個完整的畫面,構圖緊湊,疏密適宜,主題突出。并且每幅畫面都有邊框,呈現出平面化的構圖布局,主要分為兩種構圖形式:一是采取對稱式的構圖。如圖5牡丹紋畫像磚,磚的正面雕刻一盛開的盆栽牡丹,茂盛的枝葉將牡丹包圍其中,整個畫面構圖飽滿、充實,寫實風格中又帶有強烈的裝飾感,布局緊密,層次分明,極具變化感。此磚運用了對稱的構圖手法,匠人們提取自然界中牡丹的形象進行分解重組,盛開的牡丹位于畫面的中心,把四朵葉子分別放置在畫面的四角,呈左右對稱,在視覺上給人一種平衡、穩定的特點,非常富有審美意義。另一種是采取均衡式的構圖。如圖6鳳鳥紋畫像磚,磚面中心雕刻一只站立的鳳鳥,鳳鳥的頭部和尾部翹起,鳳鳥的上方有一輪冉冉升起太陽,下方有一朵卷云。匠人們很好地將這三種不同的要素巧妙地安排在一個畫面中,它們之間相互呼應,雖然沒有呈對稱布局,但同樣在視覺上給人一種平衡感。整個畫面結構完整,構圖簡潔明了、均衡、富有變化。和對稱式的構圖相比,均衡式構圖是一種充滿動感的構圖,運用這種構圖手法可以在靜止的畫面上營造出運動的錯覺感,使整個畫面極富裝飾性。
2.3 表現手法
從館藏西夏畫像磚的雕刻技法可以看出,匠人們注重用線條表現物象的輪廓和主要結構關系。在我國傳統藝術造型中,線條造型的使用具有悠久的歷史,從原始社會的陶器紋飾到商周時期的青銅紋飾,線條的運用一直占據重要地位,線條的表現力是畫像磚藝術的靈魂。館藏西夏畫像磚用線條演繹出當時的時代精神和審美觀念。在這里,線條超越了單純的輪廓線意義,其自身的層出不窮的變化使畫像磚的畫面在敘事之外,更加具有獨立的審美價值。匠人刻畫的線條或粗或細,或曲或直,或急或緩,交錯運用,千變萬化,形成了一定的節奏和韻律,表現出不同的情感特征。鹿銜蓮枝紋畫像磚,磚的正面雕刻一只急速奔跑的鹿,口中銜一蓮枝,前蹄著地,后蹄騰空而起,體態矯健,形象生動傳神。磚面線條的表現力極其豐富,整個鹿的形象用嚴謹、準確、簡練的線條刻畫而出,線條依鹿的結構起伏而變化,精細處轉折有度,不差分毫。匠人能夠將形體、動態、力量、速度都凝聚在幾根簡單的線條里,并與鹿的形體進行完美結合,將所刻畫的情節表達得栩栩如生,賦予了靜止的線條以生命。
3 結語
館藏西夏畫像磚不僅在制作工藝上傳承了歷史,而且在表達形式上也具有自身獨特的藝術語言。作為藝術作品,館藏西夏畫像磚不僅為我們帶來了審美價值,而且因真實記錄歷史還為我們提供了文獻價值。雖然這些畫像磚距今已有千年歷史,但這一民族文化珍貴遺產的藝術光輝不會隨著時間流逝而褪色,而是仍然以其獨有的特色散發著不朽的魅力。
參考文獻
[1]陳育寧,湯曉芳.西夏藝術史[M].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10.
[2]上海藝術研究所.西夏藝術研究[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
[3]李國新.畫像磚藝術鑒賞[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6.
[4]李進興.西夏文物上的牡丹紋飾揭謎[J].收藏界,2002(4):70-73.
[5]谷莉.宋遼夏金裝飾紋樣研究[D].蘇州:蘇州大學,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