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蘭芳
摘 要:盜墓小說的風靡雖然為人們的業余生活帶來了樂趣,但是也為犯罪分子提供了機會,我國文物保護工作受到了影響。為此,有必要采取有效措施,合理應用新媒體,為考古事業的發展貢獻力量。文章對新媒體在公共考古領域中的應用進行了分析和闡述,以供參考。
關鍵詞:新媒體;公共考古領域;應用
1 公共考古領域的發展現狀
隨著南派三叔作品的流行,我國掀起了一股盜墓風,盜墓電影備受大眾歡迎。其通過絢麗的場景布置和緊湊的關系線,配以傳統的風水秘術、靈異傳說以及野史內容將人們帶入一個奇幻、驚悚、懸疑的世界,再加上盜墓類題材影片不會受到價值觀念的束縛,能夠達到很好的降壓效果,因此深受人們喜愛。但是盜墓小說或影視作品的流行使得人們對于考古存在一定的誤區,認為考古同挖墳掘墓相同,扭曲了考古工作的本意。
盜墓電影中雖然不乏一些考古類的知識,但是卻并不能真實地反映出考古工作的現狀,并沒有激發人們深入了解考古的熱情,使得考古工作以及考古文化的發展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制約。另外,盜墓小說也為一些不法分子提供了可乘之機,在閱讀該類小說時,人們不禁會被其中的場景所吸引,一些存在僥幸心理的人們也會受到誘導,將其稱為“現實版的犯罪教科書”也不為過。這樣不僅增大了盜墓犯罪活動的治理難度,也為文物保護的開展帶來了阻礙,給考古界的社會形象帶來了負面影響。基于此,為了改善公眾對考古工作的認知,加強人們對考古工作的了解,有必要加大考古工作的宣傳力度,通過與新媒體相結合的方式推廣考古學文化,實現考古與大眾的互動,讓大眾擺正對考古的認知,增強考古工作的專業性。
2 新媒體在公共考古領域中的應用
目前在進行考古學文化傳播過程中,最常使用的新媒體渠道有微博、微信和網絡直播。
微博的創立時間相對較長,且用戶量較多,將考古文化與微博結合起來,可以用較為人性化、擬人化的語言表達方式拉近人們與官方機構之間的距離,使人們近距離了解和感受考古工作的魅力。不過,在采用人性化語言形式進行文化傳播時,官方機構要注重自身的嚴肅性和準確性,真實還原歷史文化內容,處理好官方形象和個人運營風格之間的關系。另外,還可借助微博問答和微博直播等功能,加強機構與人們之間的交流,將考古工作的流程和內容更多地展現在人們眼前,提高人們對考古工作的認同。
微信在發展初期就受到了人們的廣泛關注和喜愛,也成為目前人們交流的重要方式。人們可以在微信公眾號中了解更多的考古信息,并通過朋友圈轉發、分享等方式提升考古文化的傳播效率。公眾號的建立也為人們提供了自主選擇機會,人們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來選擇是否要關注公眾號。另外,微信融合了聲音、圖像、視頻、文字等多方面,有效增強了考古內容編輯的靈活性,吸引人們眼球,實現了考古學文化的有效傳遞。
網絡直播是一種新型互動性交流平臺,越來越多的人通過網絡直播分享生活中的點點滴滴。而將考古文化傳播同網絡直播結合起來,也是一次大膽的創新和嘗試。網絡直播具有開放性、及時性和真實性等特征,將其應用在考古文化傳播上,可以將考古的日常工作、文物挖掘和保護全過程更加直觀地展現在人們眼前。這樣不僅能讓人們心靈產生共鳴,提升人們對考古工作的重視和尊重,還可以讓人們有一種身臨其境之感,加強對歷史的探索欲望。
綜上所述,雖然新媒體與考古領域的結合還存在一些不完美之處,但是相信在未來的發展中,隨著人們對考古工作認識的增加,新媒體將會推動考古工作進一步的發展與完善,從而更好地進行新知識的探索和創新,為我國歷史文化的傳承和發展貢獻力量。
參考文獻
[1]朱正.南昌海昏侯墓報道:考古傳播中新媒體傳播優勢分析[J].中國記者,20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