敖秀鵑
摘 要:富源文廟位于富源縣城太和街中段,其建筑保存完整,是傳承古代文明、弘揚中華優秀文化的重要載體,在傳統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極其重大和深遠。
關鍵詞:文廟;載體;傳承文明
文廟即孔廟,是祭拜春秋時期我國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孔子的廟堂。“文廟”一詞源于唐朝,唐開元二十七年(739),唐玄宗追封孔子為“文宣王”。眾所周知,在古代只有國家或部落的主政者、最高統治者可稱為“王”或“皇帝”,這樣的加封顯然將孔子提高到了帝王的尊貴地位,所以后人為孔子立廟,亦稱“文宣王廟”。明朝以后,為與供奉關羽、岳飛的“武廟”區別開來,民間又將“文宣王廟”簡稱為“文廟”。
元朝時期,元成宗大德末年(1307),新即位的元武宗又追加孔子為“大成至圣文宣王”?!按蟪伞北緛硎枪糯鷮m廷音樂中的一個專用詞語,用今天的話來講就是一段音樂當時叫一成,樂至九成時才完全結束,故謂之“大成”。后來慢慢地又逐漸引申為集前人的思想主張、學說等形成的一套完整體系,也謂之“大成”。但是究根結底,這些對孔子的高度贊美還是起源于孟子。孟子在自己的文章里多處使用了的“玄圣”“至圣”“大成”等詞匯來贊揚孔子,如“孔子之謂集大成,集大成也者,金聲而玉振之也”。由此,文廟里供奉孔子的大殿才會叫“大成殿”,進入大殿的門樓才會叫“大成門”。像曲阜孔廟、北京孔廟等規模較大的文廟建筑群里還建有“金聲玉振”石坊等。由于孔子的儒學思想對后世的影響,人們又將孔子尊稱為“孔夫子”“大成至圣先師”等,所以有的地方又將文廟稱為“孔廟”“圣廟”“夫子廟”“先師廟”等。
孔子的儒家學說博大精深,構成了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基礎,對于中華民族的形成、繁衍、統一、穩定及自立都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自漢唐以后,各個封建王朝必定要用儒家思想來穩定民心、統治國家,故而一直非常重視文廟的建設。發展至清朝時期,全國各地凡縣治及其以上行政治所所在地,甚至是文化、經濟、交通相對發達的地區都建起了文廟(如富源縣的黃泥河鎮明、清時期就曾建過文廟)。那時,為更好地傳承和發揚儒學,起到更好的教育效果,各地基本都把學校建在文廟旁邊,形成了左廟右學或右廟左學的格局。其中有些地區干脆在廟里辦學,尤其是經濟不發達的縣治所在地,更是為節省開支而把廟、學合二為一,富源文廟就屬后者,所以有的地方又稱文廟為“學宮”“學廟”或“廟學”。
富源文廟位于縣城太和街中段,建筑群坐北向南,現存建筑依中軸線由南而北分別為太和元氣坊、庠池、大成門、大成殿。大成殿兩側建東西廂房,正前方建大成門,形成四合院格局。大成門東側建魁星閣,總占地面積6000多平方米。這些建筑的始建年代各不相同,始建以后因為戰爭等各種原因多次損毀,又多次重建、重修。
據《康熙平彝縣志》《光緒平彝縣志》記載:大成殿、大成門3間、東西廂房10間,始建于明正德九年(1514),位置在平彝衛治所右。明萬歷六年(1578)重修。明萬歷二十七年(1599)又重修。明天啟二年(1622),被沾益彝族女土司設科領導的彝族起義軍毀壞。明崇禎八年(1635)又原址復建。清康熙七年(1668),總督卞三元遷建于平彝衛治所左??滴醵辏?683),綏遠將軍蔡毓榮重修。康熙三十八年(1699),知縣任中宜重修。因是廟學合一,為滿足辦學條件,故又擴建增加了啟圣宮3間,以及照壁、欞星門、道德門、金聲玉振門、明倫堂3間、辦公房1間、住宅3間、廳房3間及圍墻等,形成四合五天井格局,占地面積在原來的基礎上數倍增加。清嘉慶元年(1796),教諭鄒有俊重修。直至同治十一年(1872),文廟建筑大修小補隨時出現。清同治十三年(1874),知縣陳謚重修,這次重修工程歷經3年才完成。清光緒三十年(1904),又小修過一次。至20世紀30年代末期,歷經近40年時間,文廟又嚴重損毀、坍塌,滿目狼藉,時任縣長古梅百又組織籌措經費進行修復,并于民國三十年(1941)修復竣工,還在廟內正式成立了平彝縣清溪中學。至全國解放前夕,文廟校園一度淪為國民黨軍營,學校被迫停辦。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后,又于1950年恢復辦學,并改稱“云南平彝中學”。1958年,平彝中學在縣城鳴鳳山(現富源一中內)增建校舍,并更名為“富源縣第一中學”,至此學校設施陸續遷出。學校遷出以后,文廟又作為曲靖師范學校富源分校的校舍使用至1988年。1988年后由富源縣文教局使用。至1990年體制改革,文化、教育分開,文廟交由文化局管理、使用之后,才逐漸修繕并恢復其功能。
原文廟的啟圣宮、文昌閣、照壁、欞星門、金聲玉振門、道德門、明倫堂、辦公房、住宅、廳房、圍墻等建筑,先后于20世紀50年代左右拆毀。原來的四合五天井以及上述的配套建筑,歷經歲月蹉跎,輾轉到今天,僅剩下一個四合院及魁星閣。1998年省、市、縣三級政府聯合出資對其進行了大規模修復。2005年富源縣政府出資將區域內的富源縣圖書館及周圍20幾戶居民遷出,還原了原文廟的部分占地規模,將還原的空地進行了綠化、美化、硬化,形成了今天公園式的文廟。之后的一段時期,富源縣大力發展經濟建設,在經濟利益的趨驅使下,文廟曾被出租給商人用作茶室。這一做法引起了很多文化學者的強烈不滿,大家一致認為文廟是文化的圣地,歷史悠久,底蘊深厚,只能用來開展與文化有關的有品位的活動。故2015年停止了茶室的出租,開展了正式的傳統文化活動。如今,這座文廟總算是實至名歸了,專門用做祭拜孔子及其四配十二哲人,以及開展一些書畫培訓、書畫藝術展覽和開辦“道德講堂”等與優秀傳統文化有關的教育活動。市民不但可到這里休閑、納涼、晨練,更重要的是可到這里祭拜孔子,參觀書畫藝術展覽,接受傳統文化教育。顯然,如今的富源文廟正以他博大的情懷向市民傳遞著滿滿的正能量,正較好地發揮著其應有的價值和功能。
早在1989年12月1日,富源縣人民政府已將文廟建筑群公布為第一批縣級文物保護單位,1998年11月13日云南省人民政府又將文廟建筑群與中山禮堂合并公布為第五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富源文廟是傳承古代文明、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重要載體,在傳統文化中的歷史地位和作用極其重大和深遠。著名建筑學家梁思成曾指出:“文廟是偉大人格的圣地。”地處偏遠的富源小城,至今還能保留下這一座相對完整的文廟,作為富源人,我不能不說這是我們后輩子孫的福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