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雪霞
摘 要:對于任何一個國家與民族而言,博物館都是其收藏與保護歷史文物的重要場所,但目前個別博物館對于自身的文物收藏職能及文物保護方法不夠明確。文章首先就博物館文物收藏職能進行分析與闡述,進而探討博物館文物保護策略與方法,以期更好地實現博物館文物遺產的保護與流傳。
關鍵詞:博物館;文物收藏;文物保護
我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文化大國,幾千年來的文化積累與歷史變遷留下了大量的歷史文物,還有許多歷史文物尚未發掘。博物館是收藏、管理與展出歷史文物的場所,承擔著歷史文化教育及文化藝術傳承的重要使命。
1 博物館的文物收藏職能
1.1 文物保護的核心職能
博物館是收藏、管理、陳列與展示文物的重要場所。而博物館所收藏與管理的文物是人類社會不斷發展歷程中所產生并流傳下來的遺物,具備較高的歷史文化價值及藝術文化價值。我國早在20世紀90年代,就博物館文物收藏及保護工作出臺了一些方針政策,旨在強化博物館文物搶救與保護,為人類歷史的發展留存更多的承載實體。文物不可再生,在實際的收藏及管理工作中,應當始終堅持保護及管理的有效性與合理性,對文物管理原則加以明確,對文物保護管理體制加以落實。博物館要充分明確文物保護及管理工作的實際要求及具體情況,明確自身職能,為文物保護及管理工作的開展提供好的條件,避免出現我國珍貴歷史文物被損壞的情況。
1.2 文物展出的文化職能
博物館承擔著文物收藏、文物鑒定、文物管理、文物保護、文物研究及文物展出等重要任務,在進行文物展出及文物研究的過程中,履行向社會大眾提供觀賞、教育等文化職能,屬于一種文化教育機構。在此過程中,博物館可通過門票收費、展覽收費、出售紀念品、出售音像制品及其他文創產品等方式獲取經濟利益。相較于社會盈利組織,博物館收益通常用于公共文化教育領域,屬于公益范疇。對于博物館主辦方而言,博物館收益不能作為自己的經濟利益,而是需要用于博物館文化展出活動,傳播歷史文化,為社會創造文化財富,塑造良好的社會文化形象。
1.3 文物傳承的歷史使命
博物館對文物的收藏、管理、研究和展出是其最為基本的職能。博物館是收藏民族文化淵源物證的重要場所。博物館可靈活運用各種現代化的技術手段與先進設備再現各種歷史文化,通過文物這種文化載體,串聯已經塵封或散落的歷史文化。隨著社會分工的不斷細化,博物館的類型也不斷被細化,博物館的歷史使命也更加明確,即對人類歷史留存下來的文化載體進行收集與保存,并進行文物陳列與展示,從而更好地服務于社會。博物館收藏及管理的文物,具備明顯的文化特征。對博物館工作業績的衡量,就是以博物館藏品數量及藏品質量為標準,博物館需要盡可能多地收集有價值的文物,對文物庫存加以充實[1]。
2 博物館文物保護方法
2.1 保證文物收藏標準的規范性
博物館在開展文物收藏管理工作時,需要對文物管理標準加以規范,以文物收藏管理規范作為標準,嚴格要求各部門在文物保護工作中按照相關程序進行操作,全面提高文物收藏及管理的科學性與規范性。為此,首先應當對文物登記標準加以確立,具體的博物館文物收藏管理標準如下:首先,對文物登記標準加以明確,具體包括博物館文物接收、文物收藏、文物鑒定、文物保護等一系列工作流程,保證其統一性與標準性;其次,對博物館文物收藏標準加以確定,實現對文物的科學鑒定,明辨真偽,從而為文物收藏質量提供保障;其三,對博物館文物定名標準加以確定,結合文物的屬性、外觀及特征進行定名,文物定名要注意簡單明確,同時能夠準確表述文物特征,奠定良好的文物編目基礎;其四,對文物編目標準加以明確,結合文物的實際特征對文物進行類型劃分,便于按照不同類型對文物進行管理及保護,對文物編目格式加以統一,統一文物編目書寫要求及標記符號等相關內容;其五,對文物檔案管理標準加以制定,具體涵蓋文物收集、分類及歸檔工作標準,凸顯博物館文物收藏及管理檔案的重要價值;其六,就博物館文物庫房管理、文物修復及文物保養等工作環節制定相應的工作規范,以減少有可能存在的文物損壞問題。
2.2 保證文物等級鑒定的科學性
博物館具有文物鑒定職能,要合理確定文物等級。博物館文物藏品的鑒定、考證、分級與評價工作,需要充分結合文物藏品的歷史文化、藝術及科學價值進行。以民族博物館為例,可將民族文物劃分為珍貴文物及一般文物。珍貴文物可根據文物的價值程度進行二級劃分,劃分為三個等級。對珍貴文物進行等級鑒定時,需要對文物源流、民族特色、文化內涵、文物外觀等情況加以鑒定。一級珍貴文物應當具備以下特征:其一,體現民族歷史文化的變遷,反映歷史制度變革與社會發展;其二,體現民族文化活動、政治活動及民族流動;其三,體現民族歷史事件、革命運動及民族糾紛情況;其四,體現民族宗教信仰及文化藝術。對文物等級加以確定的過程中,博物館文物鑒定委員會就文物鑒定工作給出意見及鑒定報告,由上級主管部門加以審批。文物價值貴重的情況下,則可由國家文物鑒定委員會進行鑒定,如果確定該文物為一級文物,則對文物采取妥善的修復、收藏、管理等措施[2]。
2.3 做好文物藏品存放排架工作
民族博物館進行文物收藏及管理工作時,文物的存放工作至關重要,為保證文物收藏及管理的規范性與科學性,應當在定制的展架上擺放藏品,因此做好館藏文物的排架工作極為重要。在排架工作中,首先應當對文物進行細致地選擇與類型劃分,登記文物的基本資料,通過嚴謹的科學排架為文物藏品保存的妥善性及便捷性提供保障,有條不紊地開展藏品管理工作。排架工作的開展期間,應當合理調整排架間距,保證排架排列的整體性與條理性,選擇堅實耐用的展架,按照一定標準進行展架序號排序。排架選擇時,應當對文物藏品的材質、管理要求等因素加以充分考量,對于易碎文物應當做好抗震、防滑措施;對于易折文物,為避免文物彎折,可采用網板及卷筒等工具,為文物收藏提供保障。在完成排架工作之后,需要在博物館信息管理系統中錄入藏品信息,以便于博物館工作人員及博物館參觀者的檢索。博物館文物庫管員應當做好管理工作,文物藏品的提出,需要嚴格按照操作規范與工作標準進行,對提出的文物藏品進行記錄;退回文物時,應當將文物藏品放歸原位,嚴格禁止文物存放及管理的混亂。
2.4 對博物館文物現狀加以登記
對于博物館文物藏品,應當做好全過程規范登記與管理工作,可采用文字形式描述文物基本信息,在藏品檔案中加以歸檔及收藏。定期對文物藏品現狀進行文字描述,按照文字描述進行文物藏品的信息核對。博物館應當對文物藏品的現狀登記工作予以充分重視,對文物現狀登記工作方法及工作流程加以規范。在登記文物現狀時,應當充分凸顯規范性、科學性、準確性等工作原則,確定工作標準,有效評估文物價值。在文物藏品入庫管理之前,應當認真核對文物及文物現狀信息,確定文物現狀登記信息與文物現狀相吻合。如存在實物與描述不相符的現象,應立即反饋,由編目人員進行進一步核實與修正,由庫管人員加以再次核對與確認。博物館文物現狀的文字描述語言應當簡練、全面與精準,盡量以較少字數實現精準描述。
除此之外,博物館文物藏品兼具文化價值與經濟價值。對于博物館而言,應當大力提高博物館藏品的利用率,發揮博物館藏品的重要價值。在這個過程中,博物館應當做好文物藏品的宣傳推廣工作,提高宣傳推廣力度,以社會化的文物藏品信息進行宣傳,引導更多群眾進行參觀。另外,博物館文物藏品十分珍貴,進行開放展示的過程中,應當做好文物管理及保護工作,建立相應管理及保護機制,結合先進技術手段與科技手段,避免文物藏品遭到損壞[3]。
3 結語
相較于其他社會機構,博物館應當承擔文化責任與歷史責任,其經濟收益也具備一定的公益性質。博物館是宣傳文教的機構,在文物收藏、管理、保護與展出工作中,應當對文物收藏標準加以明確,開展文物等級鑒定工作,并保證文物藏品存放排架科學性與合理性,對文物現狀進行登記。
參考文獻
[1]謝秋安.博物館文物收藏職能與文物保護方法研究[J].文物鑒定與鑒賞,2018(1):160-161.
[2]宋桂麗,高尚.民族博物館文物收藏的規范建議解讀[J].新絲路(下旬),2016(8):151.
[3]宋才發.民族博物館文物收藏職能及規范探討[J].貴州民族研究,2012(2):34-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