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曉斌
在二十一世紀的經濟環境中,企業財務舞弊毫無疑問是一個敏感的話題,任何企業都有可能和舞弊這個貶義詞扯上關系。我們時常能看到報道,某某企業因財務舞弊被嚴重處罰,這些例子時刻警醒著我們不要觸碰底線,但財務舞弊的事件還是屢增不減。財務舞弊事件屢見不鮮,無論是國內還是國外,高度關注是人們一直在做的事情。回顧二十一世紀,財務舞弊的經典案例不少,就連財務監管最為完善的美國都有很多轟動的案例,比如安然事件、世通事件等,在社會上引起了軒然大波。這些事件發生后,人們意識到再完善的監管也會出現問題。
我國的經濟市場取得巨大成就是在改革開放后,經濟市場不斷發展,對外開放的門也越開越大,面臨的挑戰也接踵而來,出現了許多財務造假的事件,比如藍田股份事件、新大地事件和欣泰事件等。銀行、投資者無法得到正確的信息,決策失誤是肯定的,還會帶來不可估量的經濟損失,嚴重影響經濟市場的正常秩序。而投資者對市場失去信心,民憤越來越強,這些都對我國經濟市場的發展產生了極其負面的影響。
所謂財務舞弊就是指企業通過違反會計準則、違背會計職業道德,用惡意手法修改或偽造信息來獲得自己想要的經濟利益或達到某種特殊的目的。而信息使用者得不到正確的信息,導致決策失誤,帶來不可估量的經濟損失,原本秩序穩定的經濟市場徹底紊亂,國家利益受損,是一種違法行為。
當下,企業財務舞弊的狀況并不樂觀。在證監會公布的2016年證監稽查20 起典型違法案例和2017年證監稽查20 起典型違法案例中,許許多多的違法行為讓社會大眾目瞪口呆。表2-1 所列的違法行為,僅僅只是證監會披露的典型案例,還有許多企業存在各種大小問題未被披露出來。這樣復雜多樣的違法行為根本給不了社會一個真實穩定的經濟市場。證監會對各類違法行為一直保持違法必究,執法必嚴的態度,懲處力度只會加大,不會減輕,但每年還是有如此多的企業觸碰財務舞弊的高壓線,可見誠信危機問題的嚴重性,財務舞弊問題更是不容小覷。
每年證監會都會查處大量的舞弊事件,在2017年上半年證監會通報的處理案件中,證監會初步新增重大案件70 起,同比增長一倍以上;稽查部門調查終結立案案件118 起,其中移送行政處罰審理程序103 起,移送公安機關19 起。在過去的十幾年中,證監會累計發出了近千張“罰單”(785 道《行政處罰決定書》和174 份“市場禁入”決定),這些舞弊事件會讓企業陷入困境,讓利益相關者承受巨大的損失,而原本穩定的經濟市場也會遭到破壞。
1.財務舞弊對企業自身的危害
企業通過財務舞弊表面上看似達到了目的,獲得了一定的利益,但在嘗過甜頭后,企業可能會陷入財務舞弊的惡性循環,一而再,再而三地進行財務舞弊。財務舞弊行為若是被發現,企業不僅要面臨金錢上的處罰,企業形象也會大大受損,口碑下降,企業正常運作也會面臨一系列的問題。因為一次的舞弊行為而斷送企業的整個生涯是一件極其不劃算的事情。
2.財務舞弊對利益相關者的危害
企業真實的財務信息對利益相關者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利益相關者會根據這些財務信息做出決策,但在得到虛假信息的情況下,他們必定決策失誤,為此承受不必要的經濟損失,有的甚至傾家蕩產,危及生命。對他們來說,這是非常不公平的事。這樣的事件也會讓利益相關者對證券市場失去信心。
3.財務舞弊對證券市場的危害
企業籌集資金的重要場所便是證券市場,證券市場的作用便是調節社會的資金流動,縮小行業間的差距,以此來將社會的資金配置達到最優化,我們不能忽視證券市場的作用。我國的資本市場從發展以來,已經有了極大的進步,但是和發達國家比,還是差了一些,主要問題就是財務舞弊現象屢見不鮮。股市動蕩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因為財務舞弊,投資者會因為企業的欺騙行為對股市失去信心,證券市場的經營會受到影響,不能起到原有的作用,經濟發展必然受到阻礙。
根據企業舞弊行為分析可以得出,企業的財務舞弊行為之所以如此嚴重,主要存在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
1.公司治理結構不完善
企業的股東、管理層和財務人員是導致財務舞弊發生的重要因素,重大的舞弊案件離不開這三者之間的配合。公司治理結構的的作用便是使公司持有者在不干涉公司日常事務處理的同時,又能保證經理層以及股東的正常利益和公司利益的最大化。董事會之間應該互相監督、互相制約、互相平衡,但在實際情況下卻很難做到,股東一家獨大的情況時常發生。大股東為了保持自己的地位,為了獲得更大的權益,會通過不正當的行為侵害中小股東。
2.會計人員素質較低
從業會計人員的素質較低,就導致其法律觀念不強。社會不斷發展,企業越來越多,對財務人員的需求量也越來越大。企業在錄用會計人員時,比較看重的是會計實操能力,很少去了解關于會計人員職業道德的事情。一個沒有職業道德的人很容易會被誘惑走,為了自己的小利益,接受管理層提出的無理要求。有些人心志堅定,不看重身外之物,但是如果不迎合管理層,自己便難以立足,甚至會丟飯碗,所以不能不答應,會計人員舞弊的事情由此產生。
3.外部監管和懲罰力度不夠
我國企業的外部監管主要靠審計部門、證監會、保監會、銀監會等。在發現某企業有財務舞弊的情況下,他們組成調查小組,對該企業進行調查。若舞弊情況屬實,他們會根據法律法規對企業進行處罰。效率低下、能力不足、處罰力度輕是現在外部監管存在的問題。處罰力度輕到根本不會讓舞弊的企業感到心痛,因為與內幕交易對市場造成的危害相比,特別是與企業獲取的不法收益相比,對內幕交易違法犯罪的打擊和制裁力度根本不足以震懾舞弊的企業。
1.完善公司治理結構
企業不僅僅要建立治理結構,并且要不斷完善,從實踐中摸索,建立并完善內部控制機構。在相互溝通的前提下,完善財務信息,規范財務程序,增加財務信息的及時性、準確性、完整性,確保財務報告真實可靠。規范治理結構也是公司治理方面的重要事項,一個良好的治理結構是企業穩定發展的基石,股東之間的權利要平衡、相互牽制,不能一人獨大、濫用職權。企業對各部門的職責也要進行明確的分工、責任到人,各部門要相互監督,建立舉報懲處制度。企業更要注重對企業文化的培養,良好的企業文化會加強企業潔身自好的想法,如此一來,企業的發展也會更長久。。
2.提高會計人員素質
會計人員是財務舞弊的直接參與者,企業要想進行舞弊,離不開會計人員的操作。財務信息的真實不僅取決于會計人員的專業知識,更取決于會計人員的職業素養。根據財政廳的規定,擁有會計從業證書的人每年都要參加會計繼續教育培訓以提升專業知識和職業素養。但事實上這完全是不夠的,企業應該在日常工作中對會計人員進行培訓,可針對個人的崗位進行專門的培訓,同時,企業要注意培訓的質量,可組織考試考查會計人員,并進行賞罰。
3.加強外部監管力度
習近平總書記曾提出加快形成基礎制度扎實、市場監管有效、投資者權益得到充分保護的股票市場。外部的監管關系到股票市場的穩定,加強管理力度是政府、審計部門、證監會、保監會和銀監會等外部監管部門義不容辭要做的事。行政部門必須潔身自好,保持獨立性,具體按照法律法規的要求,對一切違法行為保持高壓的態勢,加強私募基金監管力度,加大對有關機構的監管力度,對會計信息實行全面的盤查,努力打造透明公開、公平公正的市場環境。近年來,隨著監管力度的加強,舞弊事件明顯減少,這說明外部的監管發揮了明顯作用,外部監管部門要一如既往,秉著“從嚴監管、從嚴執法”的態度做事。
企業財務舞弊是當今社會熱議的話題。目前,舞弊的狀況不容樂觀,一半以上的企業都存在大大小小的舞弊問題,手法五花八門,根本讓人無法提防。本文通過分析財務舞弊的內涵,以當前企業普遍存在的舞弊現狀為背景,再具體分析企業財務舞弊的種種危害,并針對舞弊發生的原因,提出相應的措施與建議。舞弊的惡劣行為已經持續了很多年,遏制財務舞弊現象的出現不是一蹴而就的,這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需要國家、企業、群眾一起努力。任何一方都應該高度重視,誠信經營,樹立可持續的發展理念,齊心協力共同營造一個真實、可靠、穩定的資本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