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丹
在我國召開的十九大會議中提出,應大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在完善農村集體產權制度的同時提升集體經濟管理水平,維護農民自身權益。現階段,農村集體經濟組織股份制改革取得了階段性的成效,濮陽市華龍區、范縣作為農村集體經濟股份合作制改革的試點,盤清村集體資產,確認集體成員身份,實現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為增強農村集體經濟發展的活力夯實了基礎。在發展壯大集體經濟的進程中,探索出了不同的模式,體現為:“村集體成立公司—確權集體資產—評估抵押貸款—發展產業項目”的模式,城鄉一體化示范區成立了股份經濟合作社,初步搭建了農村集體經濟發展“框架”。然而,受區域資源不均衡、管理不到位等因素影響,在農村集體經濟發展壯大過程中,還存在著村級集體經濟走形式,空殼集體經濟等一系列問題。基于此,采取怎樣的方式來提升農村集體經濟水平,增強基層組織的凝聚力,是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應當探究的重點任務。
只有大力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才能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戰略,讓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產業,讓農民成為有吸引力的職業,讓農村成為安居樂業的美麗家園。當前,以培養具有特色、切合實際的支柱產業為抓手,大力發展村級集體經濟,吸引外出群眾“回巢”,聚集體之智,舉集體之力,實現抱團式發展,汲取更多的力量幫扶貧困群眾,補齊脫貧攻堅短板。
壯大農村集體經濟能夠提升農村基層黨組織的執政能力,促使農村工作穩定開展。目前,鄉村振興的關鍵在于治理,增強基層黨組織的工作能力是核心。大力發展村級集體經濟,能夠造福于民,解民之困,提高群眾對基層黨組織的信任度和農村基層黨組織的領導能力。
現階段,基礎設施、公共服務、人居環境等領域發展較為欠缺,其是制約鄉村振興的基本因素,最主要的原因是村集體經濟實力薄弱。要想解決這些問題,只是依靠財政支出、轉移支付是遠遠不夠的,因此,必須壯大村級集體經濟,激活農村發展內生動力,為解決農村基礎設施、公共服務、人居環境等問題提供強大的物質供給。
一是資源先天性不足。基于80年代我國農村聯產承包責任制的落實,相關的集體資產均被包產到了戶和組,使得農村的集體資產缺乏,即便是留下了部分的集體資產,但是由于利用不當,所以無法發揮出一定的價值效應。
二是人員不足。受城鄉發展不均衡的影響,環境因素嚴重約束了人才的引進,在農村,技術操作熟練并且能力強的人員少之又少。再加上資源整合力度較低,改革工作不到位,諸多的農村資產盤活力度不足,有的土地流轉效率不高,土地分散化現象較為嚴重。
三是技術不足。由于創新意識薄弱,技術落后,有的區域普遍存在著自然資源、文化資源等得不到有效優化的問題。
四是資金不足。從農村發展情況來看,村集體獲取資金的區域較為狹窄,通常是單純的采取財政轉移支付等方式來獲取資金,不過,此種方式本身具備分散性大的特征,根本無法提升集體經濟的發展水平。
一是村級集體經濟管理理念缺乏,相關制度不完善。從當前情況來看,有的村集體經濟法人結構規范性弱,內部控制松懈,外部監督不到位,沒有遵循當前管理需求來實施管理工作。其次,受農村經營管理體系不完善的影響,使得大多數監督管理工作無法發揮出一定的作用。在工作開展期間,基層政府管理的事項較多,職責重,其對于農村集體經濟的重視程度較低。
二是村級集體經濟財務管理的規范性有待進一步加強。在管理期間,資金使用以及獲取的收益沒有做到公開化,特別是對于非生產性的開支管理要求來講,針對性不強,經濟專項審計不嚴格,資產流動性快。
三是激勵體系不完善,責任意識不強;部分集體經濟沒有根據實際情況來制定相應的激勵體系,使得人員的工作積極性不高,責任意識弱。
目前,沿海地區和內陸地區農村集體經濟的發展基礎存在較大差距,因此,這就要求立足于發展基礎,采取不同的發展模式。對于沿海地區而言,區位、交通、技術等要素優勢明顯,村集體在發展過程中已經探索出了“公司制”、“股份制”等不同方式,凸顯出了自身的優勢,集體經濟發展較好。在未來的發展過程中,需要注入技術、人才等要素,實現跨越式發展。對于內陸地區,集體經濟發展落后,資金、人力、資源等要素缺乏,甚至有些村集體沒有自營收入,那么就需要在支柱產業選擇、人力資源引進、技術引用上下足功夫,補上短板。
一是從多個方面來落實村級集體經濟發展政策。當前,除了加大對財政轉移的支付力度之外,還需要從不同部門的資金入手,加強財政資金的扶持效應,對于經營風險較低并且發展潛力大的村集體項目給予相應的財政支持。與此同時,整合土地,在滿足我國土地政策需求的基礎上為村級集體經濟發展提供諸多的支撐,科學合理的對土地出讓收益進行分配。
二是對扶持方式加以創新和改進。對于相關人員來講,應當大力找尋和引進新型的財政資金扶持村級集體經濟的方式,從不同區域以及不同村集體等環節入手,選擇與之相符的方式,實現鄉村振興。
一是,加大對村集體資產的管理力度。制定資產增值保值體系和臺賬管理制度,對村級集體資產運行體系以及內部控制條例加以優化,通過詳細的核算資產來確定固定資產以及債權債務。
二是制定落實激勵體系。將集體資產的收益和經濟管理效果相互聯系到一起,通過該項體系來激發人員的積極性。對于條件允許的村級集體經濟來講,可以借鑒現代化企業的管理方式,引進經營人員負責制,無論是決策、還是資金分配,都必須保持公平性和規范性。明確人員職責,實現村級集體經濟的誠信經營,保證質檢的合格性。對于重要的項目,需要做好備案工作,加強各個環節的監督,提前估測存在的風險問題,制定相應的應對措施。
三是完善村集體經濟長效發展體系。在增強集體資產以及資金使用透明性的基礎上進行民主監督,村民本身享受了解資金走向、收益分配等情況的權利,所以,務必確保資金的合理性和規范性,防止發生過度流失現象。
一是成立精干的村級班子。選取能力強的人員為領導人,將經營管理技能良好以及素質高的人員分配到村級領導崗位中去,摒棄以往的內選方式,適當的引進綜合性人員。
二是加大對村干部的培養和教育力度。多加組織基層領導人員進行培訓,學習先進的知識和理論。建設基層組織黨,將政治思想良好的人員引進于黨組織中,以此增強黨發展集體經濟的領導能力。
現階段,通過探索符合實際的發展模式、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制定健全完善的集體經濟管理體系、增強基層黨的凝聚力等措施來發展農村集體經濟,提升農業農村經濟發展能力,以此實現鄉村振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