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利雅
(中國聯通山西分公司,太原 030006)
隨著移動寬帶時代的到來,無線傳統覆蓋方式已滿足不了大數據業務的需求,微站以其應用場景靈活、覆蓋能力強、偽裝性高、施工難度低、可網管監控等一系列優點,極大地滿足了深度覆蓋和熱點區域容量不足等需求。本文在對微站產品形態、組網結構、特性、應用場景進行介紹的基礎上,從不同角度探討了微站對熱點區域、盲點區域的網絡改善情況,與宏站、MDAS、傳統室分的業務量對比情況,在集中監控系統實現微站專項場景管控等。
微站采用射頻天線一體化設計,替代原RRU+天線結構。目前,部分主流無線設備廠商(華為、中興、愛立信)的微站有大功率微站、較大功率微站和室內微站三種類型的產品,以華為為例,設備參數及組織結構見表1和圖1。
表1 微站參數
圖1 微站組網結構
(1)節省天面:針對多模多頻網絡,天面設備數量減少超75%,減少鐵塔承重和占用空間,大幅降低天面安裝需求,站點簡潔美化。
(2)降低運維費用:節省模塊和輔料數量,針對人力成本高的市場區域,安裝運維成本降低70%以上。
(3)性能提升:內部接口代替饋線、跳線、接頭,饋線0損耗。
(4)易部署:體積小,偽裝性強,物業協調容易,施工難度低,如BookRRU大小接近于iPad,重量僅5kg。
(1)居民小區深度覆蓋(大型小區、城中村):一是小區物業協調困難;二是周邊宏覆蓋層無法實現住宅低層覆蓋;三是偽裝基站對于設備物理參數要求高。
(2)室外盲點熱點覆蓋(街道、背街小巷、底層、商鋪、立交橋):一是業務量大,用戶多,受高層建筑影響存在部分弱覆蓋區域,信號質量差;二是底層覆蓋天面資源協調難度大;補盲站點設置要求精確覆蓋,避免加站引發更大同頻干擾。
(3)室外熱點覆蓋(CBD商業街覆蓋):一是高樓周邊存在相對較低的樓宇,該場景可以采用低站上打覆蓋方式進行無線覆蓋。二是室分站點無法有效吸收話務,物業協調困難,光纖鋪設繁雜。
(4)大學校園及園區覆蓋:一是場景多,結構復雜,一般包括宿舍、教學樓、行政樓、圖書館、體育館、大禮堂等場景;二是具有密集環境、大流量、低話務、高移動、開闊環境、突發話務等特性。
微站可有效解決宏站覆蓋熱點區域資源利用率高、容量不足的問題,大幅提升熱點區域的用戶吞吐量和流量。以某城區文理學院為例:
圖2 開通前后容量及業務量對比
某城區文理學院在新建微站EasyMacro后,有效解決了此區域的高熱問題:忙時下行PRB利用率由98.66%下降到60.25%,改善幅度達39%;宏站的日均忙時用戶平均下行吞吐率增加29.04Mb/s,增幅287%,日均流量增加127.6GB,增幅59%;微站日均忙時用戶平均下行吞吐率達48.47Mb/s,日均流量達162.53GB。
微站做為深度覆蓋場景的有效解決方案,在改善宏站3G/4G信號盲點和弱覆蓋方面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以某城區臥牛小區為例,臥牛小區是居民住宅小區,共有15棟高層樓宇,開通微站前4G信號覆蓋較差,開通微站后,3G/4G覆蓋情況得到明顯改善。
微站開通后,室外4G RSRP均值由-101dbm提升至-80dbm,提升26.25%;3G RSCP均值由-85dbm提升至-69dbm,提升23.19%。
微站開通后,室內3G RSCP均值由-90.51dbm提升至-63.48 dbm,提升29.9%;4G RSRP均值由-99.33dbm提升至-73.18dbm,提升26.3%。
圖3 開通前后室外信號對比
圖4 開通前后室內信號對比
圖5為對某城區宏站、微站、MDAS、傳統室分進行流量對比:
圖5 宏站、微站、MDAS、傳統室分業務量對比
單小區日均流量宏站14.58GB、微站21.74GB、MDAS 27.4GB、傳統室分6.52GB;日均收入宏站130元、微站194元、MDAS245元、傳統室58元;微站流量和收入高于宏站和傳統室分,但低于MDAS。
為直觀呈現和隨時掌控微站的配置、告警、性能,及時發現不同等級微站故障并快速通知維護人員處理;保障微站故障處理全流程的閉環管控,縮短故障處理時長、提高維護效率,在集中監控系統實現微站場景的專項監控:網元的配置、告警信息分別通過FTP、SOKET接口接入集中監控系統的統一采集平臺,并通過工單派發、配置查詢、告警查詢的方式實現微站網元的專項管控。
圖6 集中監控系統示意圖
微站做為城區、小區、公路、商業街、CBD、大學校園及園區深度覆蓋、補盲、吸熱的有效手段,在提升移動網絡運行質量和用戶感知方面有非常大的支撐作用,在進行網絡規劃和建設時,充分結合地理位置、場景、用戶訴求靈活部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