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勵
江蘇省委十三屆五次全會在部署2019年工作時指出,提升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既要扎實推進標準化建設,又要考慮適應群眾需要,切實讓資源跟著需求走、服務跟著居民走,不能搞那種“只要領導看得見、不管群眾要不要”的“景觀”民生。“景觀”民生這個新提法,一針見血批評當前民生領域出現的錯誤傾向,值得反思和警惕。
做好民生工作,直接目的是改善人民生活,增進民生福祉,更好地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無論是基礎設施的完善,還是服務水平的提高,都可以實實在在方便群眾生活,解除后顧之憂。歸根到底,這能夠滿足人民群眾的生活需要,是給老百姓日常“用”的。而“景觀”民生的突出特點,就是“只要領導看得見、不管群眾要不要”,使民生工作淪為了中看不中用的“景觀”。舉個例子,村里連基本的道路硬化都還沒做到位,有些困難群眾還沒有真正脫貧,就花很多錢去建所謂的“休閑廣場”“景觀亭”“村史館”之類的“民生設施”。如此一來,上級領導檢查時表面光鮮,但老百姓心里其實有不少怨言。這種做法說到底還是形式主義、官僚主義等不正之風在作祟。
在提供基本公共服務方面,我們追求提升均等化水平,倡導推進標準化建設。用好標準化手段,可有效優化資源配置、規范服務流程、提升服務質量,確保基本公共服務覆蓋全民、兜住底線、均等享有,使人民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實、更有保障、更可持續。2018年12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專門印發《關于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務標準體系的指導意見》。有關部門在解讀文件時特別提醒,“對于國家規定最低標準的基本公共服務,地方標準水平既不得低于國家標準,也不得脫離實際盲目攀高,切實避免過高承諾、過度保障、急功近利、大包大攬”。這體現出對民生工作規律的尊重,確保盡力而為、量力而行,把好鋼用在刀刃上,能夠有效防止“景觀”民生。
從更深層次看,“景觀”民生之所以出現,還是因為沒有真正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群眾立場沒站穩,投入感情還不夠。以人民為中心,不能只是掛在嘴邊的口號,而應該真正入腦入心,最終落到實處、化為行動。近年來,江蘇省委主要領導反復強調,任何時候都要站穩人民立場,帶著情懷為老百姓辦實事。只有“帶著情懷”,才能做到“以人民為中心”,才能讓民生工作更有“溫度”。也只有“帶著情懷”,才能充分考慮群眾的所思、所盼、所憂,讓有限的民生資源無縫對接群眾的民生需求,在細微之處彰顯為民本色。倘能如此,“景觀”民生必然不會出現。
責任編輯:蘇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