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月友
科學研判經濟形勢,關鍵是要準確把握經濟運行的主要矛盾,提升應對矛盾問題的針對性、精準性。2018年12月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分析了當前經濟形勢,指出經濟運行穩中有變、變中有憂,外部環境復雜嚴峻,經濟面臨下行壓力。會議特別強調,我國經濟運行主要矛盾仍然是供給側結構性的,必須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不動搖,針對突出問題,強化逆周期調節,打好重點戰役。
2018年前三季度,我國經濟增長同比增速分別為6.8%、6.7%和6.5%。經濟結構繼續優化升級,新動能持續顯著成長。增加值占GDP比重為53.1%,比2017年上升1.5個百分點。最終消費支出對GDP增長的貢獻率同比提高14個百分點,需求結構不斷改善。高技術產業增加值、裝備制造業增加值、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同比增長分別高于整個規模以上工業5.4個、2.2個和2.4個百分點,工業結構不斷優化。整體來說,我國經濟總體平穩、穩中向好。
雖然我國經濟運行仍在合理區間,但也出現了一些明顯變化,帶來了新問題新挑戰。當前主要經濟矛盾和問題包括工業企業產品出廠價格回落、中小型民營制造業企業經營困難增加、經濟風險挑戰增大、外部沖擊風險上升、經濟下行壓力加大五個方面。其中,工業企業產品出廠價格回落受中美貿易摩擦的影響較大;中小型民營制造業企業經營困難增加,源于困擾我國民營制造業企業的融資難、融資貴問題進一步凸顯;經濟風險挑戰增大,表現為我國股市低迷、信用債違約問題增多;外部沖擊風險上升,指世界經濟增長乏力,大宗商品價格由漲轉跌并持續走弱,國際金融市場劇烈波動,給進出口貿易、匯市、股市帶來的壓力也同步增大;經濟下行壓力加大,表現為對我國經濟周期起重要作用的基礎設施投資、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凈出口等關鍵指標均大幅下降。
以上中國經濟矛盾和問題兼有周期性和結構性原因,主要是結構性原因,表現為無效供給過剩和有效供給不足并存,也叫供需錯配。無論是低端無效供給過剩的供需錯配,還是高端有效供給不足的供需錯配,都屬于供給側問題。也即供需錯配的主要矛盾不在需求側,而在供給側。表現為供給不能適應需求變化這枚硬幣的兩個側面:一面是經濟中的資本和資源過度涌入中低端產業,造成產能過剩;另一面是資本、技術和資源進入中高端產業嚴重不足,造成國內中高端產品供給缺乏。
既然經濟主要矛盾是供給側結構性的,就應通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辦法來解決。理論上,結構性失衡的存量調整困難體現為企業退出壁壘高。要么因為市場機制不健全,商品和要素價格扭曲,企業無法判斷資源稀缺程度和市場供求關系所致;要么因為法規不健全,政府干預較多形成退出阻礙所致。根本上的原因,還是政府和市場在配置資源上的邊界不清。
因此,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本質是改革,核心是正確處理政府和市場關系,用負面清單管理市場和用正面清單約束政府,形成市場機制對供需錯配能充分發揮調節作用的體制機制。具體任務包括四個方面:建立市場化、法治化長效機制,鞏固前期存量調整成果;深化國資國企改革,增強微觀主體活力;注重利用技術創新形成新的競爭優勢,提升產業鏈水平;暢通國民經濟循環,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簡而言之,就是“鞏固、增強、提升、暢通”八個大字。
我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出發點是供給,但不偏廢需求。2018年以來,隨著需求端周期性問題的嚴重性顯著上升,宏觀政策進行逆周期調節的緊迫性顯著增加。從需求三架馬車看,穩定總需求主要是增強消費能力和擴大有效投資。增強消費能力主要是兩方面:堅持“房住不炒”定位,提升居民消費率;改善國內消費環境,提升產品質量。我國最終消費率中,2017年居民消費率為39.08%,顯著低于世界超過60%的平均水平20多個百分點,潛力較大。但從近年居民消費表現看,一方面,受制于居民杠桿率快速提高的房貸壓力,居民不敢消費;另一方面,以品牌消費、精神消費、知識消費、健康消費和智能化消費為標志,消費升級明顯。
鑒于此,釋放居民消費潛力要點,就在于穩定利率負擔和提高商品質量。穩定國內利率,要有松緊適度的貨幣政策配合。同時堅持“房住不炒”定位,加強保障性住房等基本公共服務供給,防止房價反彈。改善國內消費環境,進一步完善產品品質、市場秩序、消費渠道等,為市場提供更多高品質、好品牌商品。
擴大有效投資主要包括兩方面:基建投資補短板和減稅降費。積極財政政策應發揮穩定內需的經濟功能,既可以增支也可以減稅降費。就地方政府而言,受杠桿率束縛的地方政府積極財政政策可考慮大幅擴大不計入赤字的專項債券。分項目看,主要應該在努力擴大民間制造業投資和穩住能帶來經濟效益的基建投資增速上做文章。從減稅降費角度,減稅降費既是積極財政的發力空間,又是激發市場活力的重要手段和有效途徑。2018年11月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民營企業座談會上提出“推進增值稅等實質性減稅”?!皩嵸|性減稅”不同于過去的結構性減稅。結構性減稅強調稅制結構內部優化,稅收的基數和總量基本不變。而“實質性減稅”是以經濟規模為基礎,強調稅收只減不增。
“十三五”時期,我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任務分為兩個階段:以2018年為界,之前的2016年和2017年兩年為第一階段,主要任務是“三去一降一補”;2018年及以后兩年為第二階段,主要任務都是抓好決勝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防范化解重大風險、精準脫貧、污染防治“三大攻堅戰”。兩者關系為,“三大攻堅戰”是“三去一降一補”的重點戰役。其中,精準脫貧和污染防治屬于“補短板”的重點戰役,防范化解重大風險屬于“去杠桿”的重點戰役。
當前,重中之重是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風險攻堅戰。這就要求堅持結構性去杠桿的基本思路,穩妥處理地方政府債務風險?!叭ジ軛U”始終是化解中國經濟風險迫在眉睫的重大問題,目前已進入“穩杠桿”階段。所謂穩杠桿,就是通過對杠桿率進行結構分析,對杠桿率高的部門去杠桿,對杠桿率低的部門加杠桿,使得總體宏觀杠桿率雖然沒有明顯下降,但所有部門的杠桿率都下降到國際警戒線以下的安全水平。
(作者單位:南京大學長江產業經濟研究院)
責任編輯:蘇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