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翔
長期以來,開放型經濟在江蘇發展中扮演著“牛鼻子”的重要角色。近年來,由于受到國內外復雜而嚴峻形勢的影響,以及在周期性因素和結構性因素疊加效應的共同作用下,江蘇開放型經濟不可避免地面臨新形勢、新變化。這突出表現為外資、外貿等傳統開放發展指標增速放緩。為此,必須看清本質、明晰大勢,在新一輪開放發展中搶抓機遇,以更高層次和更高水平的開放引領江蘇高質量發展走在前列。
江蘇作為開放發展大省,已經深度融入國際分工體系之中。客觀而言,開放發展狀況及其走勢,不僅與外部環境密切相關,同時也與自身發展階段密切相關;不僅受到全球經濟周期性規律的影響,同時也會受到內外部經濟結構調整的影響。
從外部環境看,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之后,全球經濟進入深度調整期,導致國際市場需求呈疲弱之勢,更為重要的是由此滋生了貿易保護主義。尤其是2017年以來,單邊主義、霸凌主義、民粹主義等不斷有新的表現,特朗普政府頻頻揮動貿易保護主義大棒,挑起了與中國等多國的貿易摩擦,表現出明顯的逆全球化傾向,給經濟全球化進程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嚴峻挑戰。從江蘇開放型經濟發展的外部空間格局看,美國既是我省重要外資來源地和第一大對外投資國,也是我省第二大貿易出口國。上述變化加之全球流動性緊縮,無疑對全省開放型經濟發展的外部環境帶來嚴重沖擊,外部環境的不確定性也干擾了市場預期。
從內部因素看,近年來伴隨經濟高速增長,各種生產要素價格也進入集中上升期,導致傳統低成本優勢不斷喪失。這種內部因素的變化使得江蘇開放型經濟面臨雙重擠壓的困境和壓力。一方面發達國家實施的“再工業化”戰略導致部分高端產業和產品生產環節“回流”;另一方面,越來越多的更具低成本優勢的國家和地區參與到全球競爭中來,對依托傳統低成本優勢的產業和產品生產環節產生了“分流”作用。面臨“高端回流”和“低端分流”的競爭壓力,在傳統低成本優勢不斷喪失,而新型比較優勢卻又沒有完全建立的情況下,短期內江蘇開放型經濟發展增速呈放緩趨勢就是一種必然。當然,經過40年開放型經濟的快速發展,江蘇如今的開放型經濟體量與改革開放初期已經不可同日而語。例如,1985年江蘇進出口總額僅為19.87億美元,而2017年已經超過6000億美元,2018年上半年僅半年時間已經超過了3100億美元。在利用外資方面,從1981年首家外資企業落戶江蘇,截至2018年10月份全省已累計引進各類外資企業12.4萬家,實際使用外資4470億美元。不難理解,由于體量和基數不同,即便相同的增長率所帶來的總量擴張效應也是不同的。在體量和基數較小的情形下,高速增長是相對容易實現的,但是當體量和規模擴張到一定程度后,繼續保持原有高速增長幾乎不可能。這也是近年來江蘇開放型經濟增速趨緩的重要原因。
盡管當前發展形勢出現了一些變化,但是我們要從“變化”的格局中看到“不變”的規律。從全球發展角度看,目前經濟全球化進程雖然遭遇一定挑戰,但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不會停止。因為經濟全球化是生產力發展和科技進步的必然規律和要求。在全球經濟深度調整期間,雖然部分發達國家興起了逆全球化思潮和舉措,但我們也要看到大部分國家尤其是廣大新興市場經濟體和發展中國家,在呼吁并堅定地倡導和維護貿易和投資自由化,倡導和維護多邊主義。世界經濟越來越開放仍然是不可阻擋的歷史潮流和發展大趨勢。更為重要的是,當前全球經濟進入深度調整期,其本質上是世界經濟長周期規律作用的結果,即前一輪產業革命和技術革命形成的推進動能基本衰竭,而新一輪產業和技術革命正在醞釀之中并蓄勢待發。目前,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能等新技術新領域正在發生深刻變化。相信伴隨新的生產力因素不斷涌現,新一輪經濟全球化必將以更快的速度推進,世界經濟會朝著更加開放的方向發展。
從江蘇自身發展的角度看,目前經濟增長雖然面臨一定程度的下行壓力,但這不會動搖我們“優化結構”的堅定決心。換言之,變化的是經濟增速,但經濟結構朝著持續優化的方向演進則是不變的主旋律。經過40年改革開放,中國經濟已經進入一個新階段。對此,黨的十九大報告作出“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的科學論斷。而在這40年波瀾壯闊的歷史變革中,江蘇勇立對外開放潮頭揚帆激浪,堅持服務國家開放發展大局,以開放促改革,以開放促發展,為經濟社會發展注入強大動力,開放型經濟走在了全國前列。目前,江蘇經濟正處在邁向高質量發展的重要關口。以更大開放推動高質量發展并走在全國前列,為新一輪改革開放作出新貢獻,這是江蘇的責任所在、擔當所在。
順應和引領這一發展大勢,江蘇必須加快調結構、轉方式的步伐。這其中,顯然包括加快推動外貿增長方式轉變以及加快提升利用外資質量等,要率先實現開放型經濟的調結構、轉方式,如此才能更好地發揮開放發展的引領作用。在推動開放型經濟轉型升級過程中,出現一定程度上的指標波動是正常的,可以看作是結構優化調整和高質量轉型發展過程中,必須付出的代價和必然經歷的陣痛。
與波動的指標包括經濟下行壓力相比,江蘇在邁向高質量發展征程上的良好開局,應該更讓人感到鼓舞。比如,在對外貿易方面,雖然近年來總體增速與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前相比有所下滑,但卻呈現出明顯的結構優化。從貿易方式角度看,2017年一般貿易進出口額占總貨物貿易比重為48.1%,比2006年提高了19.4個百分點;從產品結構角度看,高新技術產品出口占全省出口總額比重達37.9%,占全國高新技術產品出口比重為20.7%。在利用外資方面,近年來同樣表現出增速放緩的基本趨勢,但以大項目為代表的高質量外資比重卻在提升。2018年1—10月全省利用外資中,新設及凈增資3000萬美元以上企業843家,同比增長20.4%;新設及凈增資1億美元以上企業245家,同比增長23.7%。總之,可以從貼牌加工到設計加工再到自創品牌發展,從傳統勞動密集型行業到新興產業,從商品到服務,從“大進大出”轉向“優進優出”,以及從跨境電商、外貿綜合服務體系、市場采購等貿易新業態、新方式不斷涌現中,看到江蘇所取得的重要成績。這種良好開局預示著我們選擇高質量發展之路是正確、有效的,也必將沿著這一方向繼續前進并取得更大發展成就。
認清形勢、看清本質、明晰大勢,我們就不會因為眼前出現的增速放緩而感到糾結,也才有可能充分把握進一步深度融入經濟全球化帶來的發展機遇。江蘇有著對外開放的豐富經驗,有著對外開放積淀的扎實基礎,包括完善的工業體系、充裕的物質資本、較好的科技基礎以及豐富的管理經驗等。因此,我們具備把握機遇的基本條件和基礎優勢。
需要指出的是,當前“變”與“不變”中所蘊含的戰略機遇稍縱即逝。因此,在挑戰與機遇并存的關鍵當口,江蘇必須堅定以更大的決心加快推進更大范圍、更廣領域、更高水平的開放,據此應挑戰、抓機遇、促改革、促轉型、促發展。正是基于對當前形勢的準確認知和未來走勢的科學判斷,全省對外開放大會強調,要堅定新時代對外開放的信念和信心,以“一帶一路”交匯點建設為總攬,推動全方位高水平對外開放,努力在全國率先建成開放強省。
綜合來看,江蘇處在“一帶一路”交匯點上,且長期以來發展水平、產業基礎和創新能力均居全國前列,因而擴大開放具有“高起點開局”的基礎優勢。只要堅持以“一帶一路”交匯點建設為總攬,堅定地朝著更加開放、更加高標準、更加具有競爭性的開放發展環境邁進,江蘇完全可以實現由開放大省到開放強省的轉變,再創新一輪開放發展的輝煌成就,為推動高質量發展走在前列提供強大動力和堅實支撐。
(作者系南京審計大學教授)
責任編輯:蘇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