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峻源 成長春 楊鳳華
2019年1月5日,是習近平總書記在重慶召開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三周年。三年來,中央有關部門和沿江11省市認真貫徹習近平總書記“要把修復長江生態環境擺在壓倒性位置,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的重要指示,扎實推進各項工作,努力走出一條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新路。揚子江城市群地處長江經濟帶的下游門戶地區,是江蘇“1+3”重點功能區發展的龍頭引擎。揚子江城市群堅持綠色發展新理念,是推進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是推動長三角城市群建設美麗中國示范區的必然途徑,是促進“1+3”重點功能區協調發展的重要舉措。生態為綠色發展提供基底,產業為綠色發展提供動力,協同為綠色發展提供保障。揚子江城市群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重點是打造綠色發展風光帶、綠色發展產業帶和綠色發展協同帶,努力建成長江經濟帶綠色發展示范區,助推長江經濟帶建成生態文明建設的先行示范帶。
打造綠色發展風光帶
自然生態是有價值的,保護自然就是增值自然價值和自然資本的過程,就是保護和發展生產力。揚子江城市群必須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把修護長江生態環境擺在壓倒性位置,營造良好的生態環境,完善流域環保機制,全力打造綠色發展風光帶。
第一,加強生態保護與修復。首先,積極構建區域生態廊道。以重點生態功能區、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國家級森林公園為主體,堅持以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加快沿江生態帶、沿海生態帶和寧杭生態帶等生態廊道建設,共筑長江、京杭運河、太湖生態保護圈、西部丘陵等綠色生態屏障。其次,實施重大生態修復工程。加強沿江、沿河防護林體系建設,強化長江、濱海地區、太湖流域重要自然濕地的生態修復治理,實施區域生物多樣性保護戰略與行動計劃,推進海洋生態、退耕還林還草等生態系統的修復工程。
第二,加強生態環境綜合治理。首先,實施污染防治攻堅行動。重點開展大氣、水、土壤三大治理行動,深入開展“263專項行動”,優化沿江取水口和排污口布局,突出長江、太湖等重點水體保護治理,加強飲用水源地達標建設,建立污染地塊名錄及土地利用負面清單。其次,加大生態環境監管力度。只有依靠法治化的監督手段,才能確保流域生態環境的良性發展。要充分發揮沿江各市在空間開發管制、生態環境保護立法中的規劃指導作用,抓緊出臺相應的法律法規,建立健全綠色發展的社會評價與監督系統,將綠色發展真正落到實處。
第三,完善流域環保機制。只有在嚴格的生態制度和環保機制框架約束下,才能有效地保護揚子江城市群的生態環境。首先,建立嚴格的環保制度。根據不同區段、不同地區的生態環境質量和發展要求,制定嚴格的生態環境控制指標體系。嚴格劃定生態保護紅線,加強生態空間源頭管控,禁止或限制在生態紅線內的一切城建活動。其次,完善生態補償機制。按照“誰受益誰補償”的原則,推動揚子江城市群開發地區和生態保護地區進一步擴大橫縱向補償機制,建立生態損害者賠償、受益者付費、保護者得到合理補償的市場化運行機制,積極倡導設立揚子江城市群生態發展基金,有效探索區域生態治理新模式。
打造綠色發展產業帶
揚子江城市群目前已建成門類齊全、獨立完善的產業體系,在江蘇區域經濟社會發展中占有重要地位,但其發展依舊沒有完全擺脫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的發展模式,堅持綠色發展方式,建立綠色循環的現代產業體系,提供更多的優質生態產品,全力打造綠色發展產業帶,是揚子江城市群的必然選擇。
第一,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只有加快生產方式的轉變,才能促進揚子江城市群綠色經濟的發展。首先,實現新舊動能的轉換。加快推進沿江各市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在產業布局上加快結構調整。優化沿江工業布局,在淘汰落后或過剩產能上做“減法”,在改革創新和發展新動能上做“加法”。其次,加快發展方式的轉型升級。改變粗放的高耗能、高污染、高排放的發展方式,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和生態化改造。重點打造沿江智能制造綠色制造產業集聚帶、寧杭沿線地區綠色生態產業帶,構筑江蘇綠色增長新空間。
第二,構建低碳循環的產業體系。只有建立低碳循環的產業體系,才能有效支撐揚子江城市群的綠色發展。首先,大力發展低碳環保產業。積極發展循環經濟和生態經濟,培育清潔能源產業和節能環保裝備產業。進一步推進能源利用方式的轉變,加快發展風能、太陽能、生物質能等,安全高效發展核電,建設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體系。其次,大力推行綠色生產方式。加快國家循環經濟示范城市和低碳試點城市建設,著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和高新技術產業,積極發展生態旅游、生態農業、生態林業等綠色產業,對制造業、能源工業等高消耗、高排放產業實施綠色化改造。
第三,實現工業產品綠色發展。隨著物質消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對社會生活的需求正由“溫飽”數量型轉為“綠色環保”質量型,對優質生態產品的需求越來越迫切。首先,推進綠色產品制造。大力支持長江沿線工業企業開展綠色設計示范試點,開發具有無害化、節能環保等特性的優質生態產品,建設綠色工廠,發展綠色工業園區,實現綠色增長。其次,放大綠色品牌效應。將綠色發展理念落實到工業全領域全過程(每個企業、每個產品和每道生產工序流程),加強技術改造和技術進步,以綠色品牌引領綠色發展。
打造綠色發展協同帶
由于各自為政的屬地化、條塊化管理體制等因素,政出多門、多頭治污的現象仍然存在。揚子江城市群綠色發展必須增強系統性思維,統籌各區域、各領域的資源要素,注重城市群內部協同,促進與省域、長三角地區間協同,加強與長江經濟帶上中游協同,全力打造綠色發展協同帶。
第一,注重城市群內的綠色協同。實現區域內部的協調聯動,是促進揚子江城市群綠色發展的首要前提。首先,完善區域頂層設計。在科學測度沿江城市生態承載力的基礎上,加快編制沿江生態帶、沿海生態帶、淮河生態廊道、寧杭生態經濟帶的生態環境總體規劃,構建綠色協同新格局。其次,加快板塊間聯動發展。統籌揚子江城市群“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的空間范圍,加強沿江、沿海、沿淮、沿運河等軸帶間的聯系,加強各個經濟板塊間的協調與合作,推動沿江八市實現戰略協同。
第二,完善與長三角地區的綠色協同。實現長三角跨區域的協調聯動,是推動揚子江城市群綠色發展的重要支撐。首先,建立跨區會商制度。要與江蘇省域其他城市和長三角其他地區設立城市群生態體系多層次的聯席會議制度,完善具有整體性、專業性和協調性的“長江經濟帶下游1+3省際協商”合作機制。其次,統籌跨區域生態規劃。在會商制度基礎上,協調組織各區域的生態空間規劃,揚子江城市群作為重要成員,與我省其他地區、長三角其他城市實現綠色協同。
第三,加強上中下游的綠色協同。實現長江全流域的協調聯動,是揚子江城市群綠色發展的重要保障。首先,促進全域聯動發展。要從宏觀整體、長遠戰略的高度,開展長江經濟帶生態環境保護的頂層設計,完善主體功能區的區域政策,建立長江經濟帶全流域“多規合一”的管理體制。其次,強化全流域管理機構功能。強化上中下游間生態環境保護聯動機制,實現長江經濟帶9省2市聯防聯控和區域共治,加快建立覆蓋全流域的生態協同管理“大部制”,合力推進長江綠色生態廊道建設,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格局。
(作者單位:江蘇長江經濟帶研究院)
責任編輯:王 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