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英明 佘之祥 方創琳
省委十三屆五次全會提出,加快建設自主可控的先進制造業體系,重點聚焦先進制造業集群,圍繞產業鏈布局創新鏈、安排資金鏈,加快解決關鍵核心技術“掐脖子”問題,鞏固完整的上下游全產業鏈,打造產業的“航空母艦”。江蘇作為長三角地區的核心區域之一,電子信息、高端裝備等產業基礎雄厚、優勢明顯,大力發展智能制造是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抓手。但當前江蘇發展智能制造也面臨一些突出問題。從智能制造生態體系的核心主體——智能制造企業來看,關鍵的制造基礎技術薄弱,先進的管理技術匱乏;從構成智能生態體系的主體間互聯來看,無論是智能制造企業與同行企業、第三方服務商、研究機構之間的橫向協同,還是智能制造企業與供應鏈上下游的縱向集成,都需要實質性地建設和提升。同時,制造行業中小型民營企業數量眾多、資源分散,發展智能制造動力小、困難大。解決這些問題,可借鑒發達國家發展智能制造生態體系的經驗。
政府、行業組織、企業聯盟分工協作,在技術創新、平臺搭建、商業模式創新上實現突破式進展。美國最為成功的經驗是“三位一體”部署推進智能制造。政府層面提供關鍵共性技術創新的政策支持。美國聯邦政府2011年推出“先進制造業伙伴計劃”,提出優先發展三種關鍵共性技術。2014年由國防部牽頭成立數字制造與設計創新研究院,推進這三項技術的創新應用。行業組織層面負責搭建智能制造開放平臺。2006年美國高校、研究機構和企業共同發起成立智能制造領導聯盟;2011年該聯盟發布《實施21世紀智能制造》,確立2020年智能制造發展目標;2015年該聯盟在美國自然科學基金和能源部支持下著手搭建面向中小企業的智能制造開放平臺。企業聯盟層面不斷探索智能制造的商業模式。2014年GE公司與AT&T、思科、IBM和英特爾共同發起成立工業互聯網聯盟,致力于打破技術孤立壁壘。
根據本國制造業發展特征與目標定位,因地制宜發展智能制造,凸顯政策特色。美國的戰略重點在于建設和完善“工業互聯網”,通過相關的工業信息標準和互聯網,把分布在各地的制造資源和創新資源連接起來,實現物理系統和虛擬系統融合,形成機制互聯、人機互聯且無縫對接的制造產業體系。德國的戰略重點在于實施“工業4.0”,通過工業軟件、智能器件實現制造過程的智能化、虛擬化,力圖在制造工廠傳統優勢領域保持領導地位。韓國在2014年推出“制造業創新3.0”戰略,立足本國中小企業生產效率相對較低、技術研發實力不足的實際,提出采取由大企業帶動中小企業,由試點地區逐漸向全國擴散的分布推進、階梯式發展路徑。強調大多數中小企業重在推進關鍵環節的生產自動化,部分優秀中小企業強化生產管理的信息化,大型企業著重推進制造數字化和智能化。
在智能制造領域開展戰略性、系統性、深入化的國際合作,實現優劣勢互補。美國在IT技術創新與產業化方面具有領先優勢,在制造能力方面與德國有一定差距,其推行智能制造所采取的戰略為IT+。政府推動智能制造平臺、應用技術與工藝創新,GE、IBM等公司則利用其優勢向下整合制造業。德國在制造能力方面具有領先優勢,在IT技術及產業化方面遠不及美國,力圖通過制造業嵌入IT創新,應對美國信息技術對本國制造業的入侵,如西門子搭建數字化服務平臺?;趦蓢@著的優劣勢對比,美國與德國就智能制造達成合作意向,即德國工業4.0平臺和美國工業互聯網開展合作,就兩種模型的互補性達成共識,以確保未來的可操作性,合作范圍包括測試平臺和測試設備基礎設施,以及工業互聯網標準化、架構和業務成果等領域。
學習借鑒國外經驗,促進江蘇智能制造生態體系建設可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政府充分發揮作用,推動智能制造的關鍵基礎技術和共性技術創新。政府在基礎研究與技術創新工作中應承擔多重角色和責任。作為規劃者,要根據智能制造發展趨勢和需求,規劃重點技術領域,有計劃、有選擇地資助大學、科研機構和優勢企業等承擔此類基礎性研究,可以采用直接經費資助或采用稅收激勵等優惠政策間接刺激企業和其他渠道投資研發。作為承擔者,政府直接所有的研發機構或實驗室體系,應當與大學、科研院所、企業界研發機構形成分工、合作與競爭的關系,承擔戰略性、前瞻性的研究任務。作為管理者,通過制定法規、稅收和人才獎勵等政策管理其它研發主體的活動。例如,通過法規和標準,管理和監督科研經費的合理使用,明確知識產權,提高研發主體的積極性。
推動IT產業與制造業雙向整合提升工業互聯網建設,從以基礎設施建設為主的形式互聯,向實現深度融合為目標的功能互聯推進。政府可通過智能制造示范項目的遴選和建設,選取龍頭制造企業與IT企業作為培養與資助重點,探索新型工業數據平臺的規劃、開發及推廣應用。工業互聯網建設是一項龐大的系統工程,優勢企業的先導作用重要,但更需要政產學研協同,集中社會力量和資源推動工業互聯網平臺培育、建設和應用。加強政、產、學、研、用等相關企事業單位之間的聯合以及成員間的深度合作,繼續推進和提升網絡基礎建設和數據平臺建設,探索和推動協同設計、個性化定制、系統制造、遠程監控、智能產品服務等新型制造和服務模式,支持形成若干個在全國具有影響力和引領性的工業互聯網示范企業。
推動和吸引廣大中小型民營企業進入智能制造生態體系,扶持龍頭企業縱向牽引中小企業形成智能制造產業鏈,橫向集聚中小企業資源形成智能制造產業集群。在2015年—2018年公布的全國智能制造試點示范項目中,江蘇已有20家企業入選。圍繞這些龍頭企業的智能制造優勢,應進行系統性和全局性規劃,通過政策引導和資源投入,深度發揮龍頭企業的縱向牽引和輻射作用,吸納上游供應商、配套生產企業、代工企業、軟硬件技術提供企業形成智能制造產業鏈。發揮江蘇制造業產業集群發展良好、制造業產業園區(或基地)建設基礎好的優勢,推動產業園區(或基地)的整體轉型升級,從基礎設施到電子商務應用建設、從智能產品的開發到智能制造過程的引入與提升等全方位工作,應實現園區總體規劃、企業間橫向協同,以此方式集聚中小企業資源形成智能制造產業集群。
企業培訓、院校培養、外部引進三措并舉,保障智能制造所需各層次專業技術、技能和管理人才的培養、輸送和儲備。一是通過企業培訓鼓勵和支持智能制造企業同社會資本或各類院校合作成立專業人才、技能人才培訓基地(或培訓項目),通過定制化培訓,促進現有技術、技能人才轉型升級,以適應企業轉型升級需要。二是通過院校培養,調整和改革現有培養體制,面向智能產業需求,為其輸送跨學科、跨領域的智能制造工程師和研發人員,以及懂理論、會操作的應用技術服務人員和技能型工人。三是通過外部引進,鼓勵和支持企業、高校、科研院所針對我省緊缺的智能制造高端研發和應用人才制定專項人才引進政策和激勵機制,從全國乃至全球范圍吸引人才為我省服務,搶占智能制造的人才高地。
(作者單位:南京理工大學)
責任編輯:包詠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