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冰
隨著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不斷深入,作為“雙創”重要平臺和基地的眾創空間也在逐漸走向專業化、精細化發展之路,專業化眾創空間,成為“雙創”升級版的重要抓手。自2016年科技部開啟國家專業化眾創空間的遴選工作,目前已公布兩批示范名單(共50家),江蘇有5家眾創空間上榜。什么是專業化眾創空間,5家入選國家示范名單的眾創空間有何特色,江蘇眾創空間的發展如何?
眾創空間成為“雙創”基地
眾創空間在國外被叫作“創客空間”。它是在科技企業孵化器的基礎上,通過提供專業的、開放式的交流服務空間,實現創業者所需各項要素相結合,為大眾創業者服務的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開放式的綜合創新平臺。
2015年1月,李克強總理在國務院常務會議上提出“確定支持發展眾創空間的政策措施,為創業創新搭建新平臺”;隨后考察了北京3W咖啡、深圳柴火等創客空間。為鼓勵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國務院辦公廳2015年印發《關于發展眾創空間推進大眾創新創業的指導意見》,眾創空間成為國家層面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重大戰略舉措,成為推動中國經濟發展的新引擎。
面對轉型升級的新使命和打造經濟增長新引擎的新任務,江蘇將推進眾創空間建設作為實施“創業江蘇”行動的突破口,按照市場化機制、專業化服務和資本化途徑的要求,著力完善創新創業服務體系,形成政府鼓勵創業、社會支持創業、大眾積極創新創業的良好氛圍。
集聚了一大批創業團隊和創業企業。全省眾創空間2017年服務創業團隊和創業企業25747個(家),平均每家眾創空間有42個創業企業和團隊入駐,累計有超5616個團隊及企業獲得投融資支持,投資總額超100億元。
探索了科技創業市場化運作新機制。改變傳統孵化器由政府主導投資建設的模式,鼓勵企業、高校院所、社會機構等多元化投資發展,目前全省眾創空間超九成以企業為運營主體,其中60%以上由民營企業運營。
形成了形態各異的運營管理新模式。省級眾創空間積極采用新模式和新業態建設運營,其中以蘇大天宮、中瑞Swirlab等為代表的投資促進型72家,以啟點咖啡、創業匯客廳等為代表的培訓輔導型44家,以百家匯、烯望空間為代表的產業驅動型152家,以星火社區、南京創客空間為代表的創客孵化型190家,以創客邦、昆山啟迪眾創工社為代表的綜合服務型149家。
建立了較為完善的創新創業服務體系。全省607家省級以上眾創空間全部建有天使投資(種子)基金(資金)。建立了一支由近5000人組成的創業導師團隊,其中專職人員占超1/4。2017年共舉辦創新創業活動近1.3萬場次,開展創業教育培訓超8000場次。
截至2017年底,江蘇以行業領軍企業、投資機構、高校和科研院所等為主體,建設了607家省級眾創空間和34家眾創集聚區試點,其中170家眾創空間被納入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管理體系。眾創空間逐漸成為“雙創”搖籃、廣大創新創業者的首選之地。
專業化:眾創空間的發展方向
2015年以來,全國各地掀起了眾創空間的建設熱潮,眾創空間呈現出積極踴躍、有序發展的可喜態勢。作為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重要平臺和載體,眾創空間在壯大小微初創企業、優化創業環境、改善經濟活力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成為創新創業者的匯集地和“雙創”活動的主戰場。
但同時,眾創空間也出現了同質化嚴重、專業化服務不足、房租依賴與盈利模式單一等問題,部分中小平臺陷入難以為繼的境地。推動眾創空間健康可持續發展,規范眾創空間專業化發展,打造眾創空間新生態,成為必然選擇。
2016年,國務院辦公廳出臺《關于加快眾創空間發展服務實體經濟轉型升級的指導意見》,提出促進眾創空間專業化發展,為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提供低成本、全方位、專業化服務,更大程度地釋放全社會創新創業活力、支撐經濟結構調整和產業轉型升級。在此基礎上,科技部發布《專業化眾創空間建設工作指引》,進一步明確了專業化眾創空間的內涵特征、建設條件和方向等。
所謂專業化眾創空間,是聚焦細分產業領域,以推動科技型創新創業、服務于實體經濟為宗旨的重要創新創業服務平臺,強調服務對象、孵化條件和服務內容的高度專業化,是能夠高效配置和集成各類創新要素實現精準孵化,推動龍頭骨干企業、中小微企業、科研院所、高校、創客多方協同創新的重要載體。發展專業化眾創空間,是促進眾創空間向縱深發展,鼓勵發展眾創、眾包、眾扶、眾籌等新模式,推動形成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局面的重要舉措,對于促進產業轉型升級、優化創新資源配置、激發人才創新創業活力、推動體制機制改革創新具有重要意義。
2018年9月,國務院發布《關于推動創新創業高質量發展打造“雙創”升級版的意見》,明確提出眾創空間必須注重質量管理,健康發展,要建立眾創空間質量管理、優勝劣汰的健康發展機制,引導眾創空間向專業化、精細化方向升級。
10月,科技部火炬中心發布《關于2018年國家備案眾創空間名單的公示》,對連續2次未上報統計數據并不再開展創業孵化服務的24家眾創空間取消國家備案資格。這是首次對國家級眾創空間摘牌及公示。
這也就意味著,未來眾創空間的發展必將更加成熟,由粗放式運營走向精細化運作、由快速發展走向高質量發展。隨著升級版“雙創”從量變到質變的提升,眾創空間也在走向2.0時代。只有那些有特色、有內涵,站位高、質量高、標準高的專業化眾創空間,才能更好地生存下去。
三種方式打造專業化眾創空間
江蘇目前入選的5家國家級專業化眾創空間,涉及的產業領域包括生物醫藥、激光技術、新材料、健康食品、醫療器械等,依托的主體既有企業,也有高校和科研院所。它們在體制機制創新和項目引進、孵化服務等方面各具特色,為處在“洗牌期”的眾創空間帶來轉型升級的新思路。
依托龍頭骨干企業圍繞主營業務建設專業化眾創空間,延伸布局產業鏈。龍頭骨干企業借助技術、管理等優勢和產業整合能力建設眾創空間,按照市場機制與其他創業主體協同,優化配置技術、裝備、資本、市場等創新資源,圍繞產業鏈上下游孵化創業項目,并從中發掘優質項目進行吸收,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如先聲藥業建設的生物醫藥國家專業化眾創空間“精準醫療百家匯”,按照市場化機制,開放成熟的制藥資源和研發平臺,建設天使投資、風險投資和并購基金等構成的投融資平臺,集成和配置技術、資本、市場等創新創業資源,推動企業從封閉式創新向開放式創新轉型。我國混凝土外加劑行業的龍頭企業蘇博特,投資建設了新材料國家專業化眾創空間“材智匯”,專門面向新材料項目孵化提供全方位、一站式的創業服務,目前在孵企業30多家,成功幫助科研技術人才把“idea”挖掘打磨成可落地的產業項目25個。主體公司通過材智匯的運作,初步實現在稀土發光材料、特種金屬材料以及金剛石超硬磨材等新興產業領域的拓展,每年新增利潤超過3000萬元,實現了龍頭企業與眾創空間、創客的協同共贏。
依托科研院所圍繞優勢領域建設專業化眾創空間,培育新型高科技企業。科研院所特別是新型研發機構體制新穎、機制靈活、管理先進、運行高效、人才富集,可通過聚集高端創新資源,增加源頭技術創新有效供給,為科技型創新創業提供專業化服務,打造一批新型高科技企業。南京先進激光技術研究院發起成立的激光技術國家專業化眾創空間,依托研究院豐富的人才資源優勢與高水平技術研發平臺,圍繞激光、光電等產業領域的技術研發、孵化、服務等,轉化科技成果,集聚創客人才,已培育集聚中科煜宸、海萊特光電等32家創業企業。以中國科學院蘇州生物醫學工程技術研究所為主體建設的醫療器械國家專業化眾創空間,依托主體的平臺優勢、人才優勢、專業優勢,致力于通過整合、聯動相關創新資源,將整個研究所打造成一個整體化的眾創空間,已有34家企業成功入孵。目前,全省依托科研院所共建設專業化眾創空間34家,入駐創業企業和創業團隊超過1000家。
依托高等院校圍繞優勢學科建設專業化眾創空間,促進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有條件的高校圍繞優勢學科,充分利用大學科技園、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重點實驗室、工程實驗室等創新載體,推動儀器平臺開放共享,建設以科技人員為核心、以成果轉移轉化為主要內容的眾創空間。江南大學聚焦食品學科專業領域,依托食品學院、食品科學與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等優勢學科資源,建設健康食品國家專業化眾創空間,形成“基于專業,全鏈條孵化;聯動企業,全方位合作”的特色模式,為掌握核心關鍵技術的教授團隊創業企業或生創師導型企業提供精準化的雙創支撐服務,已集聚無錫德合食品、盛禾生物技術、恩菲科技等37家食品領域創業企業和創業團隊,為我省食品產業轉型升級提供了有力支持。目前,全省依托高校建設的專業化眾創空間達29家,集聚創業企業和創業團隊超過1700家。
這些眾創空間,都是建設主體結合自身基礎條件和發展定位,創辦針對細分產業領域、具有專業服務能力的專業化眾創空間。建設主體都具有強大產業鏈和創新鏈資源整合能力,資源共享基礎好、水平高,孵化服務質量高。龍頭骨干企業建立的專業化眾創空間,通過開放式創新,在服務自身轉型升級的同時,也集聚了上下游的中小微企業;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的眾創空間,助推產學研深度融合,打通了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的“最后一公里”。
作為科教大省,江蘇有著深厚的科研實力和基礎,但科教成果轉換一直存在“中梗阻”困境。如果每個領域都能有一個專業化眾創空間,形成自己的標簽,比如互聯網類的、精密機械加工類的、生物醫藥類的、新材料類的等等,而且這個專業化眾創空間,是由在這個行業里深耕多年、具有一定的產業積累、有能力釋放資源給創業者的主體來運營,而不是簡單的中介公司或者二房東轉租模式,那么,就能真正整合科教資源和產業資源、幫助創業者解決問題,激發創新創業活力。總結提升5家入選國家示范名單的眾創空間的經驗,走好專業化發展之路,打造眾創空間新生態,必將有助于形成新的創新生態和產業生態,對全省的創新驅動發展和經濟轉型升級產生更大的促進作用。
責任編輯:張 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