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求標
(宜興214221)
宜興紫砂壺享譽中外,從北宋發展至今,已成為中華文明的一種代言,承載著深厚的傳統文化內涵,是中華民族思想智慧和精神情感的體現, 散發著深入人心的氣質。 宜興紫砂壺由手工制成,有別于現代機器批量生產,經過幾百年的傳承發展,其造型千變萬化,呈現出“方匪一式,圓不一相”的盛景,每把壺都融入了作者的個性和智慧, 具有手工的情懷和溫度,洋溢著獨特的氣質,極具美學特色,給人以極大的實用價值和審美價值。
事物的發展都有一定的規律可循, 紫砂壺造型來源大致可分為這三種:一是對傳統器型進行模仿;二是在傳統器型的基礎上進行適當的改動; 三是依據現代審美,獨立創新設計。 紫砂壺“吳經提梁”是一把經典器型,1966 年在南京中華門外谷里油坊橋明代墓葬中出土,經專家學者研究,這是迄今發現的最早有實物可考的一把紫砂壺。 “吳經提梁壺”自出土后,此器型備受追捧,受到歷代紫砂藝人的模仿,傳承至今,其造型、工藝皆不斷精進,具有濃郁的歷史氣息,魅力十足,但同時要想有所突破也是難上加難。

圖1 吳經提梁壺
縱觀整壺 (見圖1),身筒飽滿有力、沉穩圓融、鼓腹突出,卻又上提有力,線條圓潤流暢、張弛有度,由身筒向底部漸收,干凈利落、收勢有力,某種程度上拔起了壺身,使得作品重心沉穩卻不笨重;壺流呈現出上揚的弧度,蓄勢而起,根部與流部之間自然過渡,轉折清晰明顯、富有力度,適宜出水。壺流與身桶采用接榫法粘接, 粘接法在壺身一側安裝壺嘴的位置鉆上適宜的小孔, 在壺嘴做成后將之塞進小孔。 此外,壺流根部與壺身相接處貼塑了四瓣柿蒂紋片,這樣既使榫接更為牢固,又掩蓋接痕,美觀大方,可謂匠心獨具;最使整壺增色的是倭角式海棠形提梁,比例協調、簡潔有力,極像明式家具里的羅鍋棖。 提梁高度適宜, 恰好形成優雅靈動的虛空間,以緩沖身桶的厚重,給人一種沉穩博雅的韻味,與明式家具凝重簡潔的氣韻相通; 壺蓋與壺口嚴絲合縫,子母線吻合、通轉流暢,平蓋給人簡明優雅之感;壺鈕造型別致,為挺拔優雅的如意形鈕,為作品錦上添花。 在裝飾上,作品在身筒腹部及蓋面飾以海棠形花紋,花紋之間以十字相連,分布規則、疏密相稱,造型優雅別致,既與海棠形提梁相互輝映,又給人以寧靜平和之感,帶來視覺的美感和精神的享受。身筒肩部飾以回紋,襯托出如意吉祥的氛圍,讓人收獲溫馨的情愫。 整壺造型與裝飾相輔相成,在傳統造型的基礎上結合現代審美, 推陳出新, 融入海棠花紋、如意云紋等極具傳統民族特色的元素,顯示著中國傳統審美的趣味,既提升了作品的美感,又彰顯了作品的歷史人文內涵。
明清時期, 文人墨客喜歡將個性化的藝術思想融入到具體的器具之中, 紫砂壺以其形美質樸的特性,與木質家具的紋理色澤之美,打動了崇尚自然、靜雅的明代文人。 紫砂壺“吳經提梁”最初創作于明代,體現了明式家具沉穩博雅而又自然凝練的氣韻,體現了天人合一的美學思想。 紫砂壺“吳經提梁”融入海棠花的元素,四月艷陽天,海棠花盛開,那一抹嫣紅不知醉倒多少文人墨客,海棠花花姿瀟灑、花開似錦,如果把海棠花比作一個女子的話,那她一定有著西施的美貌、黛玉的清高、楊玉環的高貴、赫本的典雅。 在民間,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海棠花是美好春天、美人佳麗和萬事吉祥的象征。 此外,作品還融入回紋的元素,具有濃厚的民族特色,簡潔清晰、典雅規整,寓意綿陽長遠、安寧吉祥,是具有中國圖案特征的“國粹”藝術。 在漫長的歷史發展中,回紋作為裝飾被運用到很多地方,從建筑、生活中的實用器到服飾,回紋裝飾融入到人們的衣食住行中,回紋不僅具有古雅的氣韻,還具有潛在的美好意愿,象征著好運連綿、吉祥如意。 此壺造型與裝飾相結合,將抽象的吉祥文化、祥瑞氛圍恰到好處地表現出來,承載了美好的心愿和祝福, 此作將人們的心理情感與藝術創作合二為一, 表現出天人合一、 自然天成的藝術境界,具有鮮明的人文定位和美好的人文意蘊,讓人們從中感受到美好的熏陶。
著名作家林語堂說:“中國人只要有一把茶壺,走到哪里都是快樂的”。 紫砂壺與中國人的生活息息相關,讓人在一壺一茗間感受到與壺交流的樂趣,紫砂壺不僅是實用器,更像是人類的朋友,與人一起經歷風雨,一起經歷人生的浮沉,一起體會世態炎涼,一起感受生命的磅礴壯觀。 所謂“物盡其用”,一把真正的好壺會因歷經歲月的洗禮而顯得更加光潤油亮, 散發出從容沉靜的光芒, 給人以寧靜祥和的氣質,在人的使用下獲得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