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小山 《中途島大勝,中國有苦難言! 》
1942年的中途島戰役是二戰太平洋戰區的關鍵轉折點。日本在這場決戰中,幾乎輸光了海空軍的家底。蔣介石得知情況后,以為未來形勢一片大好,美軍肯定會集中全力,乘勝追擊,與中國一道打到東京去。更何況日軍偷襲珍珠港,美國軍民對日本恨之入骨,理應優先把日本作為暴揍的對象。但是,美國政府顯然沒有按照蔣介石的預想走。
美國在戰前就已經初步擬定了“先德后日”的戰略構想,在中途島取得勝利后,美國由此掌握了在中太平洋的制空權,再也不用擔心日本人打到美國西海岸了。美國開始放心地實施其“先德后日”的戰略。羅斯福還有一個天真的想法:“打敗德國意味著打敗日本,可能不需放一槍和付出一個生命的代價。”后來的歷史證明羅斯福錯了,打敗日本不僅需要放槍,還需要放兩顆原子彈。
美國把軍事戰略的重心放在中東和北非,這意味著美、英、蘇三國集體圍毆德國,而中國卻要單挑日本,中國人民還要付出更多的代價與犧牲。
日本在中途島海戰失敗后,眼瞅著在太平洋上暫時沒有盼頭了,就轉而把進攻的重點放回中國。
蔣介石一直努力想把美國的戰略重心拉回太平洋戰場和中國戰場,但是,羅斯福已經定的調子,是絕不會輕易改變的。此后蔣介石也認清了現實,開始盡可能地爭取物資援助。但在“先德后日”的戰略指導下,美國給中國的物資援助就像擠牙膏一樣,擠一點才出一點。
雖然說歷史沒有如果,但是,我們就假設一下,如果美國在中途島海戰中失利,那么它必然要加大對中國戰場的援助,以此來牽制住日軍在太平洋上進攻的勢頭。這對當時幾乎山窮水盡的中國軍民而言,無疑是利大于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