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邢曉婧
年初電影《流浪地球》的熱映,讓越來越多的普通百姓對航天事業產生巨大興趣。對于這種現象,全國人大代表、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第六研究院院長劉志讓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獨家專訪時表示“非常振奮”。劉志讓說,這股“航天熱潮”是對航天人莫大的鼓舞,在2019年這個中國推動航天強國建設的重要年份,他們將帶著這份期許不懈努力。
今年是中國航天關鍵一年
環球時報:您所在的航天六院作為“航天動力國家隊”,在今年面臨何種機遇與挑戰?
劉志讓:2019年航天科技集團將繼續開啟“30+”模式,計劃全年實施30余次航天發射,每一次發射都與六院息息相關。今年有兩個標志性的任務:首先是長征五號復飛,這是一個重大考驗。另外一個是在嫦娥四號去年月背著陸的基礎上,嫦娥五號不僅要著陸,還要完成巡視探測、月面采樣并返回等一系列任務。這些任務的動力均由六院提供,不能有絲毫偏差,必須確保萬無一失。
環球時報:按計劃,年底將發射嫦娥五號探測器,明年又將發射火星探測器。航天六院在探月和探火工程方面進行了哪些技術儲備?
劉志讓:圍繞嫦娥五號工程,我們除了提供火箭整套動力系統外,還提供了著陸器、軌道器、上升器的動力系統,尤其重要的是變推力發動機的研發和應用,這實際上經過了十多年的艱苦努力。探測器最大特點就是歷程時間比較長,處于高低溫的環境。而且,火箭自身工作的時候,相當于振動源,勢必會對探測器產品產生影響,所以對于外部和內部兩方面的因素都要進行考核,過程非常復雜。
太空產品最怕“多余物”,火星上有空氣有塵土,將來探測器停留火星工作因多余物的影響,是否還能正常運轉,這些對我們也是非常大的考驗。另外,飛行歷程越遠,對飛行器的要求越高,必須體積小、重量輕,但這些要求是相互矛盾的。所以,我們必須不斷追求極致,確保產品性能、可靠性、重量與體積等指標達到最優,這是對我們設計能力的綜合考驗。
希望與商業航天實現雙贏
環球時報:中國重型火箭是外界一直關注的一個焦點,請問有何最新動向可以分享?
劉志讓:關于中國重型火箭的動力進展,目前500噸級液氧煤油發動機、200噸級及25噸液氫液氧發動機等相關工作都在按照計劃進行,陸續完成主要組合件的方案考核,現已進入到聯調聯試階段。
發展航天,動力先行,我們呼吁動力項目越快立項越好。目前,世界公認動力的研制周期較長,如果動力和火箭同步立項,對打造堅實可靠的動力將形成非常大的時間壓力。我國目前尚不具備大噸位火箭發動機的試驗條件,由此亟須國家先行啟動動力立項和條件建設。
環球時報:我們知道商業航天的發展速度很快,請問您如何看待航天動力國家隊與商業航天公司之間的關系呢?
劉志讓:對太空的探索永無止境,這句話是實實在在的。大家可以看到的是,我們現在承擔的好多任務,是我們很多年前就想到的、但那時認為還很遙遠,結果沒過多長時間,我們就實現了。就拿300次宇航發射來說,前100次用了37年,第二個100次用了7年,第三個100次用了4年。多樣化促成了大眾的航天熱和太空探索熱,這說明大家看好太空探索,看好太空經濟,雖然有來自同行業的競爭和壓力,但從中國航天的長遠發展來說是件好事。
同時,我們也要加強軍民深度融合。一方面希望現有國防工業資源最大限度地向社會開放,另一方面希望優秀的民營企業將優質的資源應用到航天領域。融合是必然的,我對此持有包容和開放的態度。希望我們能夠凝心聚力,共同為了航天事業和強國建設而努力,大家強強聯合,實現“雙贏”。
航天收入水平有待提升
環球時報:2018年是中國航天的發射大年,請問您如何看待中國航天年度發射次數創下新高?我們在這方面有何秘訣?
劉志讓:秘訣在于問題導向和目標導向,就像之前提到的,生產節奏快,生產和研制數量上升,面臨的最大問題就是能力和任務需求之間的差距,特別是如何保證高質量和高效率地完成任務。為此,我們做了大量的工作。
在航天領域加班加點工作是常態,非常辛苦,可是航天企業的薪酬處于中等水平,以地區而論也有差異,但整體而言在地區絕對排不到前列,最多也就是中上水平,這也是近年來造成人才流失的主要原因。
即使不考慮收入問題,讓一個人每周連續上班7天也很難承受。組織上盡量在各方面給予關心,幫助其解決生活困難。可是對于很多年輕人來說,面臨著住房、醫療以及子女教育等方面的壓力,這都需要從留人、用人、育人的環境以及收入待遇等全方位考慮從業人員的薪酬福利,提升大家的榮譽感和歸屬感。
環球時報:您能否談談長征火箭第300次發射帶來的意義?
劉志讓:這是我國從“航天大國”向“航天強國”邁進的一個重要里程,面對建設航天強國的新機遇、新挑戰,我們將以長征系列運載火箭300次發射為新的起點。下一個100次發射還要多久取決于近兩年任務的完成情況。但我相信只要保持現有勁頭,后面每個100次發射的節奏都會越來越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