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燦強
我國已認定的91個國家重要農業文化遺產覆蓋近40個國家級貧困縣,且與少數民族深度貧困區有很大的重疊性。農業文化遺產多位于丘陵山區,本身擁有豐富的生物資源、特色的物質產出、優美的大地景觀、悠久的歷史文化、珍貴的傳統農藝,將挖掘和利用農業文化遺產資源與精準扶貧有機結合,可為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提供一條“遺產”扶貧的新路徑。
一、“遺產”扶貧的主要做法
以特色物產助力脫貧攻堅。超過2/3的國家重要農業文化遺產以主導產品命名。全國扶貧大數據顯示,近80%的貧困人口沒有走出土生土長的村莊,這些特色產品為開展產業扶貧提供了重要支撐。云南哈尼稻作梯田系統所在的紅河縣、元陽縣、金平縣和綠春縣都是國家級貧困縣,紅河州建設8萬畝紅米生產基地,助農增收1.44億元。紅河縣挖掘梯田紅米、生態茶葉、梯田鴨、山地雞、稻田魚等產品,由合作社對產品進行統一加工和包裝,開展電商扶貧。
以品牌效應助力脫貧攻堅。農業文化遺產地的產品不光是生態農產品,更是有文化內涵的產品,依托農業文化遺產這個“金字招牌”,通過品牌打造,有效提升了價值鏈。擁有8000年小米種植歷史的內蒙古敖漢旗實施“名牌戰略”,引導重質量、有品牌的企業和合作社使用農業文化遺產標識,助推產業發展提質增效;建立了品種保護基地,搜集農家品種218個,開展試驗示范,同時建設優質雜糧基地160萬畝,初步形成了“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的發展模式,帶動農民增收1.6億元以上。
以新興業態助力脫貧攻堅。在種養業提檔升級的基礎上,通過發展新產業新業態,帶動貧困戶脫貧增收。湖南新化縣是國家重點扶貧縣,新化紫鵲界梯田申遺成功促進了當地旅游發展,2017年旅游人次和旅游收入實現110萬人次和4.6億元,分別比2012年增加340%和360%。農戶通過售賣紅米、板鴨等特色農產品,開辦農家樂,實現了增收。當地成立了“脫貧工程隊”,將有勞動能力的貧困戶吸納到工程隊,開展梯田景區設施建設和維護。
以古村活化助力脫貧攻堅。以農戶為主體形成的傳統村寨是農業文化遺產系統的重要組成,通過遺產系統的整體保護和活態利用,這些傳統村落重獲新生。正龍村是新化縣紫鵲界梯田上的一個傳統村落,該村保存了較為完好的房齡超百年的桿欄式板屋200多棟。正龍村通過開展傳統村落保護與開發助力脫貧攻堅,實施了基礎設施和旅游景觀建設,硬化了村組公路,啟動了安全飲水工程,打造了七節洞、九坊十八鋪、正龍花海、民宿等項目,成立了旅游公司,所有村民都成了公司的股東,實現入股分紅。
以文化自信助力脫貧攻堅。扶貧先扶志。農業文化遺產認證是對傳統農業景觀、傳統農業技術和傳統農耕文化的認可,極大提高了當地居民的自豪感和保護積極性,也吸引了返鄉創客投入到農業文化遺產保護和利用中。云南紅河建立了哈尼梯田文化遺產研究基地,先后出版了《哈尼古風》《文化解讀哈尼梯田》《哈尼梯田可持續發展青少年教材》等讀物,通過科學研究和普及,讓哈尼梯田農耕文化深入人心。紅河縣農民郭五六,在梯田鴨蛋里看到了商機,成立了梯田養鴨協會,帶領全村人走上了共同富裕的道路。
二、主要困難和問題
一是開展“遺產”扶貧中,如何協調保護與利用還存在矛盾之處。群眾對利用農業文化遺產資源發展產業、脫貧奔小康的愿望強烈,卻往往忽視了對傳統文化元素的保護,有些地方在缺乏規劃設計、承接能力的狀況下,無序地發展鄉村旅游和休閑農業,造成水源消耗、梯田旱化等生態問題。
二是貧困地區的遺產地大多位于丘陵山區或生態脆弱地區,道路、通信、水電等基礎設施和基礎保障底子薄、條件差,是遺產地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短板。從當前的支持政策來看,對貧困地區的農業文化遺產地的扶持遠不如對傳統村落等的支持。
三是“遺產”扶貧中利益聯結的長效機制還不完善,貧困戶參與途徑還很有限。貧困戶通過產業、勞務、售賣旅游產品參與“遺產”扶貧的形式較多,而其經營農業所形成的景觀資源、勞作場景、傳統民居等,并未有效轉化為資產以及長期受益的資源支撐。工商資本在遺產資源開發利用中往往處于強勢地位,農民受其經營能力弱和組織化程度低的限制,在產業鏈條中常常是弱勢的。
四是貧困地區干部群眾對遺產的挖掘程度和利用水平還有待提升。受重視程度、思想意識、經營理念和管理水平等因素影響,遺產地的生物資源、景觀資源、文化資源等優勢還沒有充分轉化為經濟發展動能,對遺產資源的整體規劃、包裝策劃、市場營銷、運營管理等還不足,特色產品的品牌優勢沒有充分發揮,特色景觀的社會知曉程度還不高,遺產資源的整體優勢沒有得到有效挖掘利用。
三、加強遺產保護助力脫貧攻堅的建議
一是深入推進農業文化遺產的宣傳推廣,提高社會各界對保護與發展的科學認識。要加強科學普及,消除重利用、輕保護以及封閉式保存的錯誤觀念。強化宣傳推廣,充分利用農民豐收節、農業博覽會、農產品交易會等節慶活動對農業文化遺產進行宣介,通過電視、報紙、新媒體等途徑,擴大農業文化遺產的社會認識度,使農業文化遺產的公共品牌效益更為顯著。
二是加大貧困地區農業文化遺產的挖掘和投入力度。鼓勵地方開展區域性農業文化遺產普查,國家重要農業文化遺產認證向貧困地區傾斜。積極爭取國家財政部門列支貧困地區農業文化遺產專項扶持資金,增加對貧困地區農業文化遺產地的財政轉移支付,用于改善道路、通信等基礎設施。
三是拓展貧困戶參與“遺產”扶貧的途徑,完善利益聯結機制。深入挖掘農業文化遺產地的生物資源、景觀資源、文化資源等,培育和延伸產業鏈條,引導貧困戶和貧困村通過土地、農房、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股等形式,開發農業文化遺產資源。探索農業文化遺產景觀權,工商資本利用農業文化遺產公共景觀開展旅游等產業開發,要給予景觀創造者合理補償。
四是提升貧困地區遺產地干部群眾開發和管理遺產的水平。通過引入先進理念、管理團隊、設計人才等,在保護傳統文化元素的基礎上,對農業文化遺產地的景觀等資源進行升級改造、包裝設計,使其發揮更大的市場價值。引導建立創業基金,對那些通過挖掘農業文化遺產資源帶動貧困戶脫貧的個人、合作社、企業給予一定的獎勵,對貧困戶利用遺產資源發展產業的提供貸款等金融支持。
(作者單位:農業農村部農村經濟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