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志斌
2017年12月,中共中央印發《中國共產黨黨務公開條例(試行)》(以下簡稱《條例》),并發出通知,要求各地區各部門遵照執行。一分部署,九分落實。《條例》的制定出臺,只是萬里長征走完了第一步。對于基層黨組織來說,要把《條例》的各項規定落到實處,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定會遇到不少難題。
如何做到“應公開盡公開”
《條例》第七條在對公開內容進行一般性規定時,一方面強調“除涉及黨和國家秘密不得公開或者依照有關規定不宜公開的事項外,一般應當公開”,同時又強調“黨務公開不得危及政治安全特別是政權安全、制度安全,以及經濟安全、軍事安全、文化安全、社會安全、國土安全和國民安全等”。對于基層黨組織來說,如何在不泄密的前提下做到“應公開盡公開”呢?
樹立一個理念:黨務公開促黨建發展。一些基層黨組織負責人片面地認為黨務公開給基層增加了負擔,甚至認為公開黨務會給基層黨建工作帶來不必要的麻煩,在實際工作中奉行“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能不公開就不公開”的原則。針對這種現象,基層黨組織應認真學習《條例》,領會精神實質,把握推進黨務公開的重要意義,意識到這是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推動全面從嚴治黨向縱深發展的重要舉措,是發展黨內民主、強化黨內監督的有效途徑,是回應群眾期待、提高黨的執政能力和領導水平的必然要求。從而打消思想上的顧慮,擯棄“不想公開、不敢公開”的觀念,增強黨務公開的自覺性和主動性,自覺接受黨員群眾的監督。
堅守兩條“線”:正確政治方向的“紅線”和不涉密的“底線”。基層黨務公開應堅持正確方向,突出政治功能,全面展現基層黨組織在宣傳黨的主張、貫徹黨的決定、領導基層治理、團結動員群眾、推動改革發展中的戰斗堡壘作用,全方位展示基層黨組織的活力和基層黨員的風采,增強基層黨組織的凝聚力、號召力,提升組織力,密切基層黨群關系。同時,應增強保密意識和程序意識,嚴格遵守《條例》有關規定,雖然基層黨組織涉及“黨和國家秘密”“不宜公開”的事項很少,但在當前這樣一個自媒體盛行的時代,如果把關不嚴,一些涉密或不宜公開的黨務就有可能快速傳播,甚至可能演變成網絡輿情事件,給基層黨組織的形象帶來不良影響,還可能會降低黨組織的威信,損害干群關系。所以,基層黨組織應認真學習有關保密的規定,建立健全黨務公開的保密審查、風險評估、輿情分析、應急處置等工作機制。在黨務公開工作中對于拿不準、不確定是否“涉密”的公開事項,要主動向上級部門請示,不可擅作主張。
把握三個“有利于”:有利于加強黨的領導,有利于維護群眾利益,有利于基層和諧穩定。基層黨務公開工作要在黨中央統一領導下、在有關部門指導下,依規依法開展。基層黨組織應牢記黨的宗旨,增強“四個意識”,恪守黨章賦予的職責,緊緊圍繞基層經濟社會發展,著眼于全面加強黨的領導,立足于切實維護群眾利益,致力于保持社會和諧穩定。
嚴格遵循四步“程序”。與2010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印發的《關于黨的基層組織實行黨務公開的意見》相比,《條例》一個明顯的變化是在實施黨務公開之前增加了“審核”“審批”環節,體現了黨務公開工作的嚴肅性、嚴密性。基層黨組織應熟練掌握黨務公開的程序,即:提出—審核—審批—實施。在實施黨務公開時,進一步明確“黨的組織有關部門”的責任,落實到人,避免推諉扯皮。
如何做到“原則性與靈活性的統一”
《條例》第十一條規定了黨的基層組織應當公開的七個方面的主要內容,各地區、各領域情況不同,基層黨組織如何做到既堅持原則又貼近實際呢?
堅持原則,依規公開。基層黨組織應嚴格遵循黨務公開的原則,即“堅持正確方向、堅持發揚民主、堅持積極穩妥、堅持依規依法”,認真落實《條例》的有關規定,做到不突破、不越界,不搞變通、不打折扣。結合實際,細化內容。如《條例》明確規定,基層黨組織應公開階段性工作部署、重點工作任務及落實情況,對于現階段的農村基層黨組織來說,抓黨建促脫貧攻堅、實施鄉村振興、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美麗鄉村建設以及扶貧資金項目安排和資金使用情況等就應當作為黨務公開的重點內容。黨的十九大閉幕后不久,習近平總書記在江蘇徐州馬莊村考察時強調,農村要發展,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要有好班子和好帶頭人,希望大家在十九大精神指引下,把村“兩委”班子建設得更強。村“兩委”班子建設特別是班子成員履職盡責、廉潔自律、組織發動群眾、帶動群眾致富等情況就應當作為村級黨組織黨務公開的重要內容。
如何做到傳統與現代相結合
關于黨務公開的方式,《條例》列舉的既有公開欄發布等傳統方式,也有互聯網、新媒體等現代方式。對于基層黨組織來說,如何在公開方式上做到傳統與現代相結合?
筆者在調研中發現,很多基層黨組織唯一的公開平臺便是“黨務公開欄”,且往往與政務(村、居務)公開欄共用,有的還被廣告宣傳欄長期占據,有的黨務公開欄年久失修、搖搖欲墜。當務之急就是對原有的黨務公開欄進行清理維護,使其發揮正常的功用。有的基層黨組織將黨務公開欄“升級換代”作為貫徹《條例》精神的重要舉措,甚至還將建立黨務公開網站和微信公眾號列入了議事日程。
《條例》并沒有要求各級黨組織建立統一的黨務公開網,而是“有條件的黨的組織可以建立統一的黨務信息公開平臺”,并且指出,黨務公開可以與政務公開、廠務公開、村(居)務公開、公共事業單位辦事公開等方面的載體和平臺實現資源共享,應當統籌使用。其目的也是引導各級黨組織在公開平臺建設和資源利用方面量力而行,避免造成不必要的浪費。其實,對于黨員、群眾來說,“公開什么”是他們更為關心的,至于公開欄是否高檔、漂亮,公開手段是否現代,他們倒并不介意。基層黨組織應當本著節約、便民的原則,充分利用現有的黨務公開平臺,適當拓展公開方式。一些傳統的公開手段如小黑板、公開欄、公開墻、大喇叭等,只要能發揮作用、群眾樂于接受,完全沒必要推倒重來,而盲目追求公開欄的整齊劃一、高端靚麗。當然,為了擴大覆蓋面,可以適當增加黨務公開欄的數量,如在黨員活動室、公共文化廣場等場所增設黨務公開欄,在一些自然村的村口大榕樹下等群眾聚集的活動場所,因地制宜設立黨務公開小黑板等固定的黨務公開欄。
對于能否利用微信等新媒體手段進行黨務公開,一些基層黨務工作者眾說紛紜,有的認為不能用微信公開黨務,因為黨務公開是很嚴肅的事情,微信擴散速度快,范圍不可控;有的認為可以用微信公開黨務,因為黨務公開的目的就是讓更多的人知曉,現在很多年輕人外出打工,了解村里大事小情的主要方式就是微信。對于這個問題,筆者的意見是微信可以用、公開需謹慎。根據《條例》有關規定,在黨內公開的,一般不用微信發布,最好采取召開會議、制發文件、編發簡報、在局域網發布等方式;向社會公開的,可以采用微信發布的方式,但發布前一定要認真審核、嚴格審批,確保公開的內容真實、準確、完整,避免引起不必要的誤會。
如何調動黨員、群眾參與黨務公開的積極性
黨務公開絕不是黨組織的自說自話,也不單是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的傳聲筒,而黨員和群眾不僅是信息“接收器”,還是“顯微鏡”。推進黨務公開,離不開黨員、群眾的積極參與。筆者在一些村、社區調研時發現,黨員和群眾對村(居)務公開比較關注,而對黨務公開缺乏熱情。究其原因,黨務公開內容單一、更新不及時是一個重要方面。一些基層黨組織的黨務公開欄往往是黨組織概況、發展黨員、黨費收繳等,且公開時間較隨意,想多久公開就多久公開,想公開多久就公開多久,甚至有的公開事項貼上去拍照存檔后就撤了下來,根本不考慮黨員群眾是否知曉、有什么意見反饋。久而久之,一些黨員、群眾對黨務公開就失去了興趣,不管是否公開、公開了什么,一概漠不關心。改變這種狀況,基層黨組織在態度上要親民。黨務公開絕不是單向告知,而應該是雙向互動。基層黨組織應充分發揚民主,主動走進黨員、群眾中間,廣泛征求意見,了解他們最關心的黨務、最期盼的事項。在內容上要利民。根據《條例》有關規定,結合當地實際,回應黨員群眾期盼,細化黨務公開的內容,做到黨組織決議、決定的情況必須公開,黨組織重點建設的情況必須公開,黨員、群眾關心的熱點問題必須公開。讓基層黨員和群眾意識到事關本地區、本單位發展,涉及群眾切身利益的事項都是由黨組織謀劃、推動和組織實施的,從而增強黨的凝聚力、向心力。在方式上要便民。明確規定黨務公開的時限,豐富公開方式,拓展公開平臺。除了通過《條例》規定的幾種方式公開黨務外,農村基層黨組織還可以在節慶、假日農民返鄉期間,以座談會、情況通報會、文藝演出、有獎問答等群眾喜聞樂見的方式公開黨務,增加知曉率,提高關注度。
(作者系中共南寧市委黨校黨史黨建教研部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