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玲玲
摘要:本研究梳理了河南樞紐經濟的發展成效和制約短板,指出面對激烈的內陸樞紐之爭,河南必須超前科學謀劃,加快提升樞紐綜合服務功能,積極打造全球供應鏈節點,大力培育樞紐產業體系,努力構建國際一流營商環境,著力推動交通設施、產業發展、城市功能相互融合,加快推動綜合樞紐優勢向產業競爭優勢轉變。
關鍵詞:樞紐經濟;交通;產業;供應鏈節點
當前,發展樞紐經濟已成為提高資源要素配置效率、提升地區綜合實力、培育經濟增長新動能的重要途徑。近年來,河南以鄭州等交通樞紐城市為節點,不斷完善現代綜合交通設施建設,積極探索發展樞紐經濟,取得了明顯成效,已成為全國發展樞紐經濟最具潛力和優勢的區域之一。隨著樞紐經濟正在從沿海樞紐為主導的發展模式向內陸樞紐為主導的發展模式轉變,各內陸中心城市如武漢、成都、重慶、西安等地為搶得先機,紛紛采取舉措,大力推進樞紐優勢向經濟優勢轉變。面對激烈的區域競爭,需要認真梳理河南樞紐經濟的發展現狀、制約短板和努力方向等。
一、當前河南樞紐經濟的發展成效
1.交通集疏網絡不斷完善。一是國際陸空運輸通道更加通暢。鄭州—盧森堡國際國內雙樞紐戰略全面推進,基本形成了橫跨歐美亞三大經濟區、覆蓋全球主要經濟體的樞紐航線網絡。目前,全貨機航線數量、航班量及通航城市等重要指標居全國第4位。中歐班列(鄭州)境內境外雙樞紐、沿途多點集疏格局已經形成,境內以鄭州為中心,集疏范圍達1500公里,覆蓋全國四分之三省區市;境外網絡遍布歐盟和俄羅斯及中亞地區24個國家121個城市。二是國內立體集疏網絡更加完善。目前,河南已基本形成以高鐵為核心,公路和航空為輔助的陸空對接、多式聯運、內捷外暢的立體高效集疏網絡。以鄭州為中心,4小時高鐵圈可覆蓋除珠三角外的全國主要經濟區域,2小時航空圈可以覆蓋約占全國90%人口和95%GDP的廣大地區。
2.綜合樞紐功能不斷強化。一是鄭州國際性樞紐功能顯著增強。鄭州東站實現多種交通方式便捷換乘,新鄭國際機場配套建成立體化綜合交通換乘中心(GTC),實現多種運輸方式零距離換乘。鄭州國際物流園、鄭州綜合交通樞紐公路客運站等一批公路運輸場站建成投用。二是洛陽、商丘全國性樞紐功能持續提升。洛陽擁有河南第二大機場;境內隴海、焦柳鐵路形成十字交叉,鄭西高鐵過境并設洛陽龍門站;境內連霍、寧洛、二廣國家高速公路穿城而過。商丘境內隴海鐵路、京九鐵路和鄭徐高鐵、規劃建設的京九高鐵形成雙十字交叉;連霍、濟廣、商周、商登高速穿城而過;商丘民用機場正在推進前期工作。三是多層次樞紐節點建設統籌推進。南陽、安陽、許昌等區域性樞紐,新鄉、三門峽、漯河、信陽等地區性樞紐城市加快建設支線機場、高鐵車站、城際車站、港口碼頭及公路運輸場站等樞紐場站,配套建設公交樞紐站、城市軌道站等換乘設施。
3.平臺支撐作用不斷提升。一是開放載體平臺日臻完善。鄭州國家中心城市、中原城市群、跨境電子商務綜合試驗區、自由貿易試驗區、自主創新示范區、大數據綜合試驗區等戰略平臺獲得國家密集批準,戰略疊加優勢初步顯現,形成了支撐河南開放發展的新引擎。二是貿易便利化水平持續提升。已建成6個海關特殊監管區域和8個功能性口岸,成為功能性口岸數量最多、種類最全的內陸省份。河南國際貿易“單一窗口”在內陸地區率先上線運行,集聚電商、支付、物流、倉儲、報關報檢等多項功能,實現貨物“秒申報、秒通關”。三是多式聯運規模水平不斷提高。2017年,鄭州機場“卡車航班”完成3.5萬班以上,年運送貨量近30萬噸,覆蓋國內70多個大中城市。鄭州國際陸港加快建設中歐多式聯運綜合服務平臺,已開發投用20個信息子系統。鄭州交運集團與鄭州鐵路局在161個鐵路貨運站點和240多家公路營業網點開展聯運服務,公鐵聯運規模居于全國首位。
4.樞紐產業發展態勢良好。一是航空經濟領域加快發展。以航空經濟為引領的鄭州航空港經濟綜合實驗區輻射帶動作用日益凸顯,主要經濟指標增速均遠高于全省平均水平,航空物流、生物醫藥、商貿會展等產業加快集聚。2017年,實驗區手機產量近3億部,成為全球主要智能終端研發生產基地,鄭州新鄭綜合保稅區進出口額躍居全國第一位。二是跨境電商產業持續增長。鄭州跨境電商綜合試驗區加快建設,建成服務全省的跨境電商通關服務平臺,1200多家跨境電商企業集聚鄭州,帶動了倉儲分撥、物流配送、交易展示、結匯支付、加工制造等行業蓬勃發展。2017年,河南跨境電商交易額1024.7億元,占全省進出口總額的19.6%。三是物流產業集群初步構建。鄭州國際物流園區已入駐企業416家,包括普洛斯、豐樹、安得等世界500強物流企業,“四通一達”及順豐、宅急送等全國快遞行業龍頭企業,全國最大的冷鏈物流企業眾品冷鏈等企業區域總部、結算中心先后落戶園區,以總部經濟為主要標志的現代物流產業集群初步構建。
二、河南發展樞紐經濟的制約短板
1.發展規劃不系統。一是省級層面缺乏頂層設計。目前,全省層面還沒有出臺有關樞紐經濟發展規劃,樞紐產業發展思路、功能定位、空間布局等還不明確。已有的規劃中,要么是僅涉及單一樞紐節點,如《商丘市樞紐經濟發展規劃》;要么是僅涉及單一領域,如《河南省“十三五”現代綜合交通運輸體系發展規劃》等。二是樞紐城市之間缺乏互補。目前包括鄭州在內的各樞紐城市在承接產業轉移過程中,單打獨斗,各自為戰,比拼政策優惠,忽視高端要素布局,導致產業布局重復,同質競爭嚴重,沒有體現樞紐經濟應有的層級性特征,沒有形成新型競合關系,難以實現向心發展、錯位發展、互動發展。三是交通樞紐與通信樞紐之間缺乏融合。河南是全國十大互聯網骨干樞紐之一,處于國家互聯網網間互聯架構的頂層關鍵環節。但是,綜觀各樞紐城市發現,鮮有將交通樞紐與通信樞紐統籌發展,沒有充分考慮交通經濟與互聯網經濟的融合發展。
2.產業支撐層次低。一是傳統服務業占比較大。受產業結構和城鎮化發展水平制約,多年來河南第三產業發展一直比較滯后。且在第三產業內部,支撐樞紐經濟發展的傳統服務業占比一直較大。2016年,批發零售業、交通運輸倉儲業、住宿餐飲業在第三產業內部占比分別為17.66%、11.46%、6.57%。二是新興服務業占比較小。長期以來,河南工業結構自身重型化特征明顯,生產性服務業發展滯后,與現代樞紐經濟關聯的高端裝備制造、電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等先進制造業占比較低,致使新興服務業發展比較緩慢。2016年,除金融業在第三產業內部占比達13.35%以外,信息技術服務業、商業服務業、科研和技術服務業僅為4.54%、3.97%、2.39%。三是產業集聚水平不高。由于長期積累的結構性矛盾尚未得到轉變,與發達地區相比,河南大部分產業集群發展不夠成熟,產業結構雷同,專業分工和協作水平不高,上下游和外圍服務企業之間配套不緊密,嚴重阻礙了河南集聚經濟要素的能力,使得樞紐功能與產業發展難以進行深度融合。
3.樞紐功能不完備。一是樞紐城市自身輻射能力有限。鄭州作為河南樞紐體系的龍頭,由于經濟首位度不高、高端要素資源集聚力不強等,輻射帶動能力還僅限于周邊不遠的縣市,更大范圍、更高層次地帶動區域發展能力有待進一步提升。二是樞紐城市內部交通便利性不足。樞紐城市交通微循環不暢,樞紐配套功能不夠完備,樞紐資源的聯結整合還不夠緊密,各種運輸方式的銜接之間都還存在脫節或是銜接水平不高的情況。如鄭州機場夜間航班與地鐵、城鐵運行時間不對接,還不能完全實現多種運輸方式的“無縫銜接”和“零距離”換乘。三是樞紐場站功能單一。大部分樞紐場站綜合開發滯后,缺乏與城市空間結構、產業布局、土地利用等的有效結合,導致交通樞紐與城市功能區之間相互脫離,影響城市運行效率。如樞紐場站主體建筑主要用于滿足交通功能,大多不能實現建筑綜合體的城市功能;樞紐場站周邊綜合開發層級還較低,土地利用效率不高,不能很好地跟樞紐的功能定位相融合。
4.開放功能不完善。一是口岸開放載體有待完善。雖然鄭州目前已經形成了空陸高效銜接的全方位口岸開放格局,但還未能充分將口岸優勢轉化為開放優勢。而且在全省范圍來看,口岸開放載體總量不足,例如洛陽作為全國性樞紐城市,僅有航空口岸1個一類口岸,還僅限于中國籍飛機開辦對外航空運輸業務。二是海關場所布局有待優化。商丘作為全國性樞紐城市,目前還沒有設置海關機構,僅有一個海關辦事處開展業務,難以與其交通樞紐地位相適應。再如,洛陽作為新亞歐大陸橋經濟走廊中的重要節點城市,僅有一個公用型保稅倉庫和一個出口監管倉庫,輻射范圍極其有限,不利于打造豫西地區工業品、消費品集散中心。三是優化營商環境依然任重道遠。盡管河南在優化營商環境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在與發展樞紐經濟密切相關的服務業開放、投資便利化、知識產權保護等方面,與企業發展訴求、國際通行標準及樞紐經濟發展要求仍有一定差距,加快營造良好營商環境的任務十分緊迫。
三、河南加快發展樞紐經濟的建議
當前,面對發展樞紐經濟帶來的重大機遇,各內陸樞紐城市紛紛采取舉措,如南京提出以空港、海港、高鐵港三大樞紐經濟區建設為載體,著力發展樞紐型經濟;成都提出構建國家級國際航空樞紐,打造高鐵樞紐城市,構建“148”高鐵交通圈,并推動“交通圈”向“經濟圈”演進;重慶充分發揮綜合交通優勢,不斷完善多式聯運,大力發展新興產業;武漢規劃了371平方公里的臨空經濟發展區;西安則明確提出了大力發展樞紐經濟、門戶經濟和流動經濟等。河南要加快發展樞紐經濟,就必須科學謀劃,加快提升樞紐綜合服務功能,積極打造全球供應鏈節點,大力培育樞紐產業體系,努力打造國際一流營商環境,著力推動交通設施、產業發展、城市功能相互融合,加快推動綜合樞紐優勢向產業競爭優勢轉變,將河南建設成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樞紐經濟高地。
1.盡快制定樞紐經濟發展規劃。一是科學謀劃布局。放眼全國發展大局,從主動對接“一帶一路”建設、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等多個層面,深入分析河南與周邊、樞紐龍頭與樞紐節點、有形的交通物流樞紐與無形的互聯網骨干樞紐等之間的發展互動關系,科學謀劃河南樞紐經濟發展的總體規劃。二是加強規劃協調。密切跟蹤國家重大規劃的制定進展,積極爭取將事關河南樞紐經濟發展的重大項目、重大政策納入國家相關規劃布局之中。引導河南各樞紐節點在全省總體布局下,加強自身樞紐經濟發展的規劃引領和頂層設計,合理定位發展目標、功能方向和規模路徑。三是統籌規劃空間。圍繞規劃目標、設施建設、產城發展和空間布局等,妥善處理樞紐設施、樞紐產業與城市發展的內在關系,真正實現產業發展、城市空間、土地利用、生態環境保護的“四規融合”,確保樞紐經濟建設的科學性、系統性和規范性。四是強化規劃執行。切實增強規劃的嚴肅性、連續性及約束力,切實把規劃要求全面細化落實到具體項目上,明確好責任分工、任務節點,確保樞紐型經濟發展工作高效有序推進。
2.積極打造全球供應鏈節點。一是積極融入全球供應鏈網絡。依托自貿區、自創區建設,吸引高端要素集聚,加強供應鏈整合,促進河南產業在全球價值鏈中向高端遞進,推進產業格局重構。同時,依托境外產業園,鼓勵河南企業深化對外投資合作,設立境外分銷和服務網絡、物流配送中心、海外倉等,建立本地化的供應鏈體系。二是創新產業組織體系。發展基于供應鏈的生產性服務業,鼓勵相關企業向上游拓展協同研發、眾包設計、解決方案等專業服務,向下游延伸遠程診斷、維護檢修、倉儲物流、技術培訓、融資租賃、消費信貸等增值服務,推動制造供應鏈向產業服務供應鏈轉型,提升河南制造產業價值鏈。三是參與全球供應鏈規則制定。推動企業提高供應鏈管理流程標準化水平,提高供應鏈系統集成和資源整合能力。積極參與全球供應鏈標準制定,推進供應鏈標準國際化進程。依托全球供應鏈體系,加強與主要貿易國家的磋商與合作,推動建立有利于完善供應鏈利益聯結機制的全球經貿新規則。
3.加快完善綜合交通運輸體系。一是優化交通網絡布局。加快構建以鄭州為中心、地區性中心城市和縣城為節點的向心布局、網狀輻射、開放式中原城市群分級交通圈,形成跨區域、多路徑、高品質的現代交通網絡。二是完善綜合運輸通道。依托鄭州機場,開辟、加密連接全球重要樞紐機場和主要經濟體的客貨運航線,形成貫通全球的空中運輸通道。依托新亞歐大陸橋通道,打通東聯西進的國際陸路通道,融入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依托京港澳通道,打造貫通南北的運輸通道,對接國家京津冀、長江經濟帶等發展戰略。三是強化綜合樞紐功能。全面提升樞紐設施一體化水平,切實將鄭州打造成國際性現代化綜合交通樞紐。支持全國性、區域性及地區性樞紐加快建設樞紐場站,配套建設換乘設施,著力提升集疏流轉效率和便捷換乘能力。四是大力發展智慧交通。推進物聯網、云計算等現代信息技術在交通運輸領域的集成創新應用,構建支撐跨區域、跨部門、跨方式協同管理與服務的交通信息系統。推進國家物流大數據創新應用示范區建設,推動交通物流要素網絡化共享、集約化整合、協作化開發和高效化利用。
4.重點培育樞紐特色產業集群。一是依托交通樞紐,優化發展服務經濟。以市場化、產業化、國際化為取向,促進服務業發展提速、比重提高、水平提升。加快生產性服務業創新、融合、集聚、優化發展步伐,全面構建以研發設計、現代物流、倉儲、信息數據等為主的現代服務體系。加快實施信息化、數字化改造,通過信息和智力要素的生產、擴散與應用引導傳統服務業向現代服務業轉型。二是依托物流樞紐,重點發展多式聯運。以自創區建設為契機,強化管理、技術和服務創新,加大多式聯運關鍵技術研發和推廣力度,提升信息化和智能化水平。推進標準、制度和規則創新,探索制定不同運輸方式間的規范標準,不同運輸組織間的協同、分享機制,在共同利益基礎上實現多式聯運的匹配、對接。三是依托組織樞紐,突出發展平臺經濟。以跨境電子商務綜合試驗區、國家大數據綜合試驗區建設為契機,立足于大平臺、大市場、大關聯、大集約,規劃建設一批具有引領性、示范性、公共性,對提升河南經濟發展水平具有帶動作用和全局性重大影響的平臺項目。
5.努力構建國際一流營商環境。一是構筑“一中心四支點多支撐”的口岸開放新格局。推動鄭州、洛陽航空口岸擴大開放、提升能級,推動洛陽、安陽和商丘、漯河、信陽、南陽、三門峽等地以鐵路口岸為方向,申建具有口岸功能的多式聯運查驗場所,推動信陽、周口以水運口岸為發展方向,按需建設投用具有口岸功能的海河聯運查驗場所。二是探索創新大通關協作機制。創新口岸通關作業制度,減少口岸通關現場執法內容,不斷優化事中事后監管。建設國際貿易“單一窗口”,強化跨部門、跨區域、跨境的通關協作,優化通關流程,做到信息互換、監管互認、執法互助,為更高水平、更高層次對外開放提供支撐。三是營造國際一流的營商環境。以自貿區建設為抓手,著力打造不斷開放的市場準入環境、有競爭力的成本環境和規范安全的監管環境,不斷完善法治化、國際化、便利化的營商環境。
本文系2018年度河南省政府決策研究招標課題“河南樞紐經濟發展的思路、途徑與對策”(2018B099)的階段性成果
(作者單位:河南省人民政府發展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