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守杰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我國的金融體系發生了巨大變化,以商業銀行為首的金融服務體系逐步健全,使得人民群眾獲得金融服務越來越便捷。但同時不難看到,我國城鄉二元結構的金融體系并未消除,直接影響著普惠金融的發展和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
一、農村發展普惠金融的困境
眾所周知,我國大部分農村地區存在金融供給不足的現象。從供給方看,主要表現在金融網點少、金融產品服務匱乏、審貸獲得率較低;從需求方看,主要表現在人口密度較低、家庭儲蓄較少、平均貸款需求小、農村信用環境較差、可用于擔保的抵(質)押物較少、農業經濟環境抗風險能力較差、農業生產具有季節性特點、農產品價格波動大等;從外部條件看,農村公共基礎條件較差、交通不便、政府公共服務能力較差、金融市場分割嚴重等。以上供給方、需求方以及外部因素等直接影響著普惠金融的進一步推進。這些現象既是普惠金融發展滯后的結果,也是阻礙普惠金融發展的原因。因而,只有深入分析普惠金融發展落后的特征,才能找到破解之道。
二、農村地區普惠金融發展現狀
(一)貸款利率水平偏高,利率需求彈性較小。作為貸款價格的利率,在整個金融體系中起著風向標的作用。縣域銀行業金融機構為了防范由于交易成本高造成的農戶的信用違約,會提高相應的利率水平來彌補其造成的風險補償。由于縣域經濟環境與城市經濟環境的差異,以及縣域經濟主體較于城市很難提供有效的擔保物,因而縣域銀行業金融機構的貸款利率水平高于期限相同的城市金融機構貸款利率水平。
(二)經營成本偏高,普惠金融難以形成良性循環。縣域銀行業金融機構雖然在貸款利率水平上比市區高,但其盈利水平沒有同比例提升,這充分說明了縣域銀行機構在經營過程中存在經營成本高的問題,主要由于縣域發放貸款的成本高,尤其是以小額、分散的貸款為代表。經營成本偏高,直接導致銀行機構在普惠金融工作中難以形成良性循環。
(三)存貸比持續偏低,信貸供給不足。判斷一個地區的金融供給的重要標志即是這個地區的信貸投放量以及存貸比情況。縣域經濟環境發展落后,導致農村市場投資成功率不高,經濟發展較為緩慢,這些直接影響了商業銀行的放貸意愿。因此,縣域銀行金融機構的存貸比常年存在偏低的情況,各項貸款余額總量偏少。總之,縣域金融實體確實存在著貸款利率水平受國家政策影響小,經濟主體利率需求彈性低、經營成本高、信貸供給不足等突出問題,這些問題的產生直接導致了普惠金融機構與經濟主體之間的交易成本偏高,最終體現在普惠金融的供給不足。
三、農村地區發展普惠金融的政策建議
(一)加大政府對農村擔保的扶持力度。直接成立由政府牽頭的擔保機構,用于專項的農村地區的貸款擔保業務,此類機構應更傾向于非營利性機構,以農戶的福利最大化為主要目標,解決農民因缺乏擔保物而支付高信貸利率的難題。
(二)加大農業保險的扶持力度。加大農業保險的扶持力度,可以顯著提升一個地區農業的抗風險能力,進而可以提升信貸的可獲得率。通過制度建設,提供擔保機構財政補貼或稅收優惠等方式鼓勵現有保險機構面向農村市場開發產品。
(三)提高普惠金融機構的監管容忍度。通過專項的激勵機制,加大對普惠金融的扶持力度,對成績突出的金融機構給予相應的政策優惠,如放寬此類機構的市場準入門檻、減少此類金融機構現場檢查等方式,提高金融機構對農村金融的關注度。
(四)努力打造服務型政府。農村金融市場的發展,不僅僅需要金融機構的努力,更需要當地政府的支持。由于農村各種機構如抵(質)押登記機構、工商部門等行政機構存在效率較低等問題,使得農村金融服務的交易成本高。只有通過努力打造農村的服務型政府,提高當地政府的行政效率和服務力度,才能有效促進金融市場發展,提升農村地區的經濟活力。
(作者單位:農行河南太康縣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