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秀鐘
摘 要 互聯網技術的發展推動我國傳媒領域發生著翻天覆地的變革,以智能手機為代表的新興媒體迅速普及并博得了受眾的喜愛,越來越多受眾依賴于通過新媒體獲取信息,電視、廣播等主流媒體紛紛合作新媒體,利用新媒體技術探索發展機遇,媒體融合的序幕層層拉開。新媒體直播形式的火熱興起是新時期傳媒的鮮明特征,新媒體直播技術的發展突破了傳統直播技術的制約,為直播播報帶來了更多驚喜和憧憬。
關鍵詞 融媒體;電視編輯;機遇與挑戰
中圖分類號 G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6708(2019)229-0088-02
媒體融合時期,廣大受眾體會到的不僅是信息傳播形式上的變化,更是傳媒服務方式上的變化。為了同時滿足受眾對即時信息和碎片化信息的需求,近年來新媒體直播迅速發展,在保障新聞信息內容真實性的基礎上,實現了直播的高效與移動,是傳統媒體與新媒體優勢互融中取得的重大突破。
1 傳統直播與新媒體直播間的比較
1.1 傳統直播的局限性
傳統電視直播由來已久,在各大晚會現場直播、重大活動突擊直播和突發事件應急直播等工作中得到充分應用,技術相對成熟,能夠將直播地點的視聽信息呈現在電視熒幕前,讓受眾“足不出戶便知天下事”。傳統直播依賴于Flyway這一便攜式衛星傳輸系統運作,通過衛星信號實時轉播。直播時,新聞或晚會現場的定位攝像機拍攝的畫面以SDI信號的形式匯聚于轉播車、切換臺等收集系統,由轉播車、切換臺通過衛星傳輸到電視臺的衛星接收器,電視臺總控矩陣進行解碼直播,將內容呈現于受眾眼前。
雖然依賴衛星轉播的傳統直播有著長期的實踐經歷,但對位置、天氣的敏感度,操作的復雜性以及高額的維護成本等弊端依然限制了傳統直播的發展。由于電視終端不可移動、各種大型設備使用條件嚴格,傳統直播常常無法連通。傳統直播的音頻處理價格高昂,達到人民幣千萬元以上,即使租賃使用,每小時也需負擔幾千元成本,前期調試、實地演練以及實際直播全套流程通常需要耗費數?萬元。
1.2 新媒體直播的優勢
新媒體直播隨著新媒體的出現與廣泛應用邁進了歷史舞臺,它實現了手機端、PC端、網絡電視等多個端口的聯動直播,具有靈便性、全方位、自主性等諸多優勢,突破了傳統直播的局限。
新媒體直播是即時現場直播的一種嶄新手段,新媒體直播設備結構簡單,小巧便攜,智能手機、PAD等都可以充當直播的工具。體育比賽、熱點新聞、文藝演出、重要會議等各種環境下,新媒體設備可以對現場的實際情況進行全方位多角度的實時報道。新媒體直播的信息訊號通過互聯網傳播,可以支持跨區域的多點應用,以RTMP格式流通的信號被推送到網絡移動端,用戶可以自主選擇觀看的時間、地點點選播放,還能夠全民參與直播互動。
2 新媒體直播技術的發展
互聯網技術的飛躍式發展推動新媒體直播技術越發成熟,從早期的“攝像機+衛星傳播”到4G回傳,新媒體直播技術經歷了從直播平臺變化到拍攝手段的技術更新。
2.1 “攝像機+衛星”傳輸模式
“攝像機+衛星”是新媒體直播早期的傳輸模式,它將利用攝像機收集的視頻信號傳輸匯聚到新媒體機房,再進行H.264編碼,將視頻轉編為MP4格式。經過數據包推送,完成對手機端、PC端等端口的網絡直播。
“攝像機+衛星”的傳輸模式突破了熒幕直播的平臺限制,實現了手機、PC、PAD等多端口的實時直播以及內容回放,但并未避免雜重的拍攝設備和昂貴的衛星轉發器租賃費用。
2.2 P2P技術與流媒體直播
P2P技術,即點對點對等互聯技術,其特征是不區分主機與客機、服務器與客戶端,在共享網絡中的所有成員可以同時儲存、處理信息,也可以相互通信。P2P技術為流媒體直播系統中的直播源、流數據網絡的傳輸和回放提供了條件。直播中,利用智能手機、iPad等移動設備獲取的直播源被高效壓縮,壓縮后的畫面和聲音等文件可以以較小的內存傳輸到流媒體服務器中,服務器針對表示進行修改,最后使用多種實時傳輸解碼回放多媒體數據。
以P2P技術為基礎的流媒體直播具有強大的視頻播放功能,受眾可以同時觀看高清分屏直播帶來的多個現場畫面。
2.3 4G回傳技術
移動網絡的發展使4G走向現代傳媒,4G技術出現后,新媒體直播的新形勢逐漸形成,“智能手機+4G背包”的網絡IP回傳真正的實現了快速輕便的網絡直播。
據統計,在我國7.5億網民中,手機網絡的使用人數在96%以上,而利用手機使用網絡直播的網民人數在45.6%左右,超過了3.43億。移動網絡直播受眾群龐大,大多數手機網絡用戶均使用4G上網。4G具備3G時代所沒有的軟件無線電技術、智能天線技術、MIMO技術和基于IP的核心網技術,能夠快速鏈接新型網絡,給受眾理想的體驗。在新媒體直播中,4G網絡將手機、攝像機等各種收錄設備采集的音視頻信息回傳到網站、手機端等新媒體平臺,同時也可以回傳到微博、微信、網絡電視等諸多端口,前所未有地實現了直播的實效性和可移動性。
4G網絡依賴于中國移動、聯通、電信等信息公司的信號傳輸,手機等信源從全方位、多角度拍攝的現場畫面都可以通過4G背包發送設備信號,將IP流回傳到新媒體機房切換臺。新媒體切換臺內,通過手機、攝像機拍攝取得的音視頻被編碼為MP4文件,并被進一步封裝為RTMP格式,推送到流媒體服務器,進行移動的網絡直播。
3 融媒體時代對新媒體直播新常態的打造
將日益進步的新媒體直播技術運用于電視、廣播等主流媒體宣傳工作中,將會在融媒體時代為主流媒體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和公信力的同步提升增添新的生命力。傳統媒體時代的直播方式已經落伍,主流媒體必須引入新技術,打造新媒體直播新常態,實現更加實時、互動、多視角、直觀性的音視頻現場直播。
3.1 演播室的技術改造
為了充分運用新媒體直播技術,電視等主流媒體的演播室應當從利用第三方直播平臺的角度進行技術改造。例如,可以通過“微直播”“一直播”等平臺遠程、異地觀看直播內容,主持人可以在觀看同時利用電話耦合器與主播進行語音互動。手機直播畫面在電視熒幕上豐富了新聞、時間播報的層次,能夠吸引更多受眾的關注。此外,雙屏互動的呈現和切換使報道的內容視野再度放寬,大幅增加了受眾觀看節目所獲信息量。
目前,新媒體直播技術已經被運用到酒駕檢查直播活動、交通路況直播等領域,前方記者利用手機、4G包、微博等手段直擊現場,引導市民合理、合規出行,通過與受眾間的實時互動,使直播的內容更加飽滿,視角更加多樣。
3.2 報道軌道前移
直播形式滿足了媒體和受眾對信息速度的追求,傳統媒體直播時期,由于電視直播技術復雜,很多突發事件不能得到及時反應,而新媒體直播技術能夠幫助電視媒體前移報道軌道,利用微博、微信客戶端和手機平臺完成直播,輔助傳統媒體與新媒體搶速度。
報道軌道前移的基礎是主流媒體的微博、微信等公眾平臺有足夠多的粉絲、受眾,因而在直播前,媒體必須打通與粉絲之間的界限,實現微博粉絲、微信粉絲、電視觀眾和直播平臺粉絲間的界限。
3.3 以新聞事件為主進行直播
4G技術支持下,很多普通民眾可以利用手機等設備“直播”自己的生活和見聞,很多“網紅主播”在這一時期出現。專注傳遞信息是主流媒體與自媒體之間的最大區別,打造新媒體直播新業態,需要主流媒體圍繞新聞事件這一核心進行直播報道,有策劃、有聲勢地進行融媒體直播,提高媒體的影響力和關注度。
4 新媒體直播技術發展的未來設想
新媒體直播技術的發展引領網絡傳媒、電視傳媒走向和移動互聯直播的新時期,結合當前融媒體各項技術發展趨勢分析,云計算、大數據、5G等技術的開拓都將為未來直播模式和傳播途徑帶來新的巨變,使受眾的體驗進一步得到提升。例如PGC手機直播,它所具備的在線手機直播功能可以滿足記者對周邊突發情況現場報道的要求,它的中心上線“QTVNEWS”手機報道指揮平臺可以依托于騰訊云流媒體服務平臺調度資源,進行畫面的接收與制作?播出。
此外,在三網融合的背景下,移動、聯通、電信傳統的單一業務將轉化為全業務運營狀態,寬帶、固網和移動的融合開發將為新媒體直播技術帶來更多發展契機。如Ishow業務,能夠支持手機IPTV視頻的上傳分享。全數字化、全流程的未來直播業務模式正在構建中。
參考文獻
[1]黃藝.泛娛樂化時代網絡直播平臺熱潮下的冷靜思考[J].新聞研究導刊,2017(2):106.
[2]宋中興.融合媒體技術一體化的綜合運用——移動直播制作淺析[J].現代電視技術,2017(8):106-109.
[3]何欣欣.淺談新媒體環境下的網絡新聞直播[J].今傳媒,2017(5):1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