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9月的齊齊哈爾古驛站驛路調查過程中,在訥河市有關方面的安排下,我偕同調研組成員特意去老萊鎮(原喀穆尼喀驛站)糧庫進行考察。只見糧庫里糧囤林立,規規矩矩。有現代化的,也有一些相對原始的,印象中草帽頂土坯圍子的早已不存在了。站在高高的糧囤邊上仔細端詳,引發我無限的遐想。我曾經自以為是:這個糧庫的基礎也許就是當年的驛站糧倉,必定這里曾經清代大站道各驛站中出糧較多的地方。假如真的是這樣,它與清代黑龍江境內幾個大糧倉比起來,依舊是小巫見大巫。更何況,老萊糧庫的建立時間不會早于民國時代。
大糧倉
伴隨黑龍江農業發展,官屯、八旗公田擴張,糧食存儲的任務擺在將軍衙門面前,糧倉由此應運而生,各城陸續添設。其中有永久倉,有備用倉,分別存儲官屯、八旗公田糧食。
清代黑龍江官倉的設立是伴隨公田的生產出現的。據《大清會典則例》記載,康熙二十五年(1686),為積聚軍糧,清廷決定在墨爾根城附近設立公田,派遣副都統瑪拉、戶部侍郎包奇等前往督理農務,耕種主力有盛京兵丁、索倫達斡爾官兵、驛站站丁。本年,糧食豐收,糧倉建設就在此際。據黑龍江將軍衙門檔案記載,到康熙三十四年(1695)五月,黑龍江將軍轄區在墨爾根城東南200里訥漠爾河附近博爾多驛站建有大糧倉,有8佐500名的達斡爾、巴爾虎官兵看守;在黑龍江城內,建有覆蓋瓦片的倉庫以充軍備,并有倉官一名負責管理。這些糧倉既用于官莊糧儲,也用于公田糧食庫存。
齊齊哈爾官倉建于康熙三十五年(1696)。據《黑龍江將軍衙門檔案》記載,此前的康熙三十二年(1693),清廷決定把科爾沁王獻出的錫伯壯丁,安排1000人披甲駐防齊齊哈爾城,安排附丁1200名耕種官田,三年后交糧。康熙三十五年(1686)八月,黑龍江副都統喀特護就向錫伯附丁征糧后“為分別征糧窖藏”一事行文齊齊哈爾副都統銜瑪布岱,提出兩個解決方案,一是在齊齊哈爾地方集中收糧,二是在錫伯附丁聚居地征收,請瑪布岱裁決。喀特護建議,如集中在齊齊哈爾收糧,糧倉應建在齊齊哈爾城;如錫伯附丁不能將糧谷運至齊齊哈爾收儲,暫令其集中在二至三處征收,挖窖貯藏并派人看守。
康熙三十五年(1686),錫伯附丁開始交糧。 所有能夠種地壯丁共計1177名,按規定,每丁征糧5金斗(1斗相當于現在的25市斤),應征“細糧”(小麥等)588石5金斗。本年十一月,黑龍江副都統向戶部匯報了收糧成績。戶部為妥善貯存所征錫伯附丁糧谷,向黑龍江將軍薩布素行文,要求將所征糧食“妥善謹存,勿使霉爛,若有用處則用之,并將所用之數報部。”將軍衙門調派八只江船及兵丁將征糧存入齊齊哈爾官倉。由此,齊齊哈爾官倉正式投入使用。
官倉分兩種,一種叫公倉,一是叫備用倉。公倉用于存儲官屯所打糧食,備用倉用于存儲公田糧食。據《黑龍江志稿·倉儲》記載,“江省從前專設軍府,農政未修,運糧餉軍,仰給奉、吉兩省。其后移戶開屯,大開官莊,始有公、備倉之設。”
康熙末年,黑龍江將軍轄區3城官倉和倉糧達到一定規模。據《龍沙紀略》記載,康熙五十二年(1713)前后,齊齊哈爾城官倉存糧120,000石,墨爾根、愛輝官倉存糧各30,000石。據《黑龍江外記》記載,乾隆四十六年,(1781),黑龍江將軍永瑋奏請清廷,將齊齊哈爾、墨爾根、黑龍江公倉存貯米谷數量,均定為30,000石,得到批準。乾隆三十七年(1772),黑龍江將軍增海奏定,備用倉貯存米谷,齊齊哈爾、黑龍江定額在100,000石,墨爾根定額在六60,000石。乾隆四十八年,(1783),黑龍江將軍恒秀奏定,呼蘭備用倉存貯米谷100,000石。
四大糧倉
到嘉慶年間,黑龍江官倉規模進一步擴大。《黑龍江外記》記載:“齊齊哈爾,墨爾根,黑龍江公倉、備用倉并在城外。齊齊哈爾五十九厥(圓型糧囤),三百九十五間;墨爾根七十七厥,二百三十一間;黑龍江一百七厥,五百一間。呼蘭亦有備用倉,八十九厥、三百六十四間。”據英和《卜魁紀略》記載,齊齊哈爾“倉在城外西南隅。額貯糧十萬石,又公倉貯糧三萬余石。”
光緒年間,齊齊哈爾、黑龍江、墨爾根、呼蘭四城共設倉房397所。齊齊哈爾糧倉名“廣積倉”,存糧130,000石;呼蘭糧倉名“恒積倉”,存糧100,000石;墨爾根糧倉名“通積倉”,存糧九90,000石;黑龍江糧倉名“永積倉”,存糧130,000石。倉糧每年由屯、戶按丁、按定額交納存放。從目前史料所見,黑龍江四大糧倉的命名似乎與齊齊哈爾磚城四門命名同時。
當時,呼蘭倉儲最為富裕。其他各城因旱澇災害時常不足,積欠動輒十幾萬石。每遇水旱災害,全靠呼蘭接濟。據《黑龍江志稿》記載,道光八年(1828),黑龍江將軍蘇沖阿曾經呈奏清廷:“倉存十不及一,請定期十年,齊齊哈爾城補存六千石,墨爾根城、黑龍江城各補存一千五百石,在呼蘭城倉勻濟六成,采買四成,足額而止。”
呼蘭屯墾日益發展,糧食價格越來越賤。官船水運由松花江到嫩江,極其便利。同治二年,(1863),黑龍江將軍特普欽呈奏清廷,提出呼蘭糧運不宜徑停,請每年運往齊齊哈爾3500石,運往墨爾根1800石,并且永為定額。從另一個側面說明,糧食調撥歸中央統一調配。當時,呼蘭外運糧食,從嫩江運往齊齊哈爾、墨爾根二城,一年可運三次;從黑龍江運往黑龍江城,一年僅能一次。
黑龍江倉糧在接濟各城旗民過程中發揮了極大作用。康熙四十年(1701)前后,黑龍江大旱,黑龍江將軍薩布素、沙納海曾經放倉救濟。嘉慶年間,黑龍江連年受災,清廷多次恩詔豁免歸還。咸豐六年(1856),黑龍江將軍奕山奏稱:“(呼蘭)接濟告匱,復行水運,足額而止”。史料顯示,從呼蘭接濟他城的政策到光緒年間仍在執行。
官倉修理的費用銀兩是從糶倉谷項中支出的。據《黑龍江外記》記載:“庫貯舊有糧價銀,糶倉谷項也,修工用之。”乾隆五十九年(1794)后,連年歉收,倉貯缺糧,修工費用備用銀暫代,嘉慶元年(1796)八月,黑龍江將軍永琨向清廷呈報,齊齊哈爾備用倉7座35間,原是乾隆四十四年、四十七年、四十八年、四十九年苫蓋,年長日久,糟朽滲漏,擬進行修理。興修所需工料銀141兩8錢5分9厘就是在谷價銀中動支,得到清廷批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