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地看,齊齊哈爾移民之中除了漢族,還有很多少數民族;除了中國人,還有俄羅斯、日本、朝鮮等外國人。這種移民現象的背后,有戰爭的痕跡,更有家國破碎的歷史。
羅西亞街
從滿洲里到綏芬河,沿著綏滿鐵路線一直走下去,你會看到許多的俄式建筑:火車站、俱樂部、賓館、民房……。不僅大的站點有,許多小的站點也有,最為集中的莫過于哈爾濱。
此類俄式建筑齊齊哈爾城內并不多見,目前,僅在龍沙公園、第二醫院后身還有少許。但在昂昂溪至富拉爾基、龍江縣、碾子山區的鐵路兩側,俄式建筑依然不少。特別是在昂昂溪,原風貌建筑群像一面鏡子,反射著當年的歷史。
19世紀末,沙俄通過《璦琿條約》、《北京條約》割占了我國東北百余萬平方公里土地。為加強管控,沙俄開始修筑西伯利亞大鐵路。為盡快修到海參崴,議定取道中國東北。1896年6月,李鴻章與俄方代表維特簽訂《中俄密約》,內容是中俄軍事合作,中國允許俄國在中國東北地區修建鐵路,具體事宜由華俄道勝銀行承辦。
1897年3月,大清東省鐵路公司正式成立。許景澄為董事會總辦,俄國人蓋爾貝茨為董事會會辦。8月28日在中俄邊境三岔口(今屬東寧縣)舉行了中東鐵路開工典禮。1898年7月,俄國強租旅順大連,又強迫清政府簽訂《中俄續訂東省鐵路支線合同》,允許俄國人修一條從中東鐵路到旅順大連的支線,連接點最后確定在哈爾濱。中東鐵路又稱東清鐵路,1926年改稱東省鐵路。這條大干線呈丁字形,以哈爾濱為中心,東連綏芬河,西接滿洲里,南達旅順大連,是東北地區鐵路交通主干線。
當年,筑路工程技術人員主要為俄國人,并組建了俄國護路隊,勞動力則大量招募華工。1900年義和團運動中,中東鐵路遭受重大損失,統計約為70,000,000盧布。伴隨俄國軍隊進占東北各地,,俄國人借口修路,在鐵路沿線不斷擴張,更多的俄羅斯人進入中國,中東鐵路沿線成為名符其實的國中之國。與中東鐵路伴生的,還有工廠、西醫醫院、各級學校。
20世紀初的前40年,中東鐵路路權成為中、俄、日三國爭奪的焦點。1934年10月,前蘇聯以140,000,000日元將中東鐵路賣給日本。1935年,日本“滿鐵”接收了中東鐵路及其所屬一切企事業,鐵路上的絕大多數俄羅斯員工撤離中國。據偽滿時期日人阿部良次、田清三朗編著的《龍江省教育沿革》記載,當時,昂昂溪有3000名“紅色俄國人”居住,擁有小學、中學各一所。
行走在昂昂溪鎮羅西亞風情小街上,黃色有棱有角的墻體,綠色鐵瓦的房蓋,玻璃木格子偏廈,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不遠處是老火車站以及工人俱樂部,紅墻紅瓦白線角令人賞心悅目。這種建筑是毛石基礎,木屋架,木卡楞,外包24磚墻,有屋頂鐵皮和水泥瓦兩種,內置木質地板,火爐取暖。
建筑有國別但沒有國界,如此的原生態建筑群已經不多見。據史料記載,這種住宅當年共有87棟,總面積約15,000平方米。遙想當年,俄羅斯鐵路員工們拿著高額的薪酬,業余時間拉著手風琴,跳著歡快的踢踏舞,他們可能已經忘記了自己是殖民者。對于鄉愁,他們會是什么呢?
開拓團
2011年7月,在黑龍江省方正縣,有人投資50萬元立起“日本開拓團民亡者名錄”、“中國養父母逝者名錄”兩座碑。此事公布后,引發較大歧義。8月1日,5名從北京特意趕來的男子將“日本開拓團民亡者名錄”碑砸毀并潑漆。此事引發與當地警方的沖突,媒體對此大幅度報道,方正縣遭到輿論強烈批評。不久, “開拓團”碑墻被拆除。事件雖然得到平息,但學界對開拓團的研究無形中得到加強。
實際上,日本向中國東北大批量移民始于日俄戰爭后的1905年,直至1945年投降結束,持續了40年之久??梢苑譃椤霸圏c移民”、“武裝移民”、“國策移民”三個階段。移民的形態有多種,農業“開拓團”只是其中之一。除此之外,還有政治移民、工業移民、商業移民、文化移民等,總數達百萬人以上。
在黑龍江,日本移民幾乎無處不在,齊齊哈爾、佳木斯、牡丹江、黑河等地都是殖民開拓團集中地。其中,齊齊哈爾市甘南縣查哈陽鎮曾經是其殖民重點。
1939年,日本政府從日本山形、福井等8個縣先后組織10個武裝配備的集團性開拓團及1個勤勞奉仕隊3700人陸續開赴查哈陽地區墾荒,并建立了開拓團總部及醫院。為興建以種植水稻為主的灌區,日本人驅使大批中國勞工挖渠壘壩、興修水利。到1945年,中國勞工總數約幾十萬人,以河北、山東人居多。由于勞動強度大,僅死于黃蒿溝的勞工就有15萬人之多,黃蒿溝貯水池(現太平湖水庫)南側的萬人坑說明了一切。日寇投降前夕,查哈陽水利工程尚未完工,開荒播種僅3萬多畝水田,不足計劃的5%。據史料記載,有801名日本開拓團成員因病、因傷或戰后自殺被埋葬在異國他鄉??箲饎倮?,查哈陽地區和東北其他地區一樣,絕大部分開拓團舊址被毀,遺留未完的水利工程也幾成廢墟,而日本開拓團成員也一批批撤離回國,所謂“移民墾荒”隨之灰飛煙滅。
“滿洲開拓團”的長遠目的是完成日本人在中國東北的“永久性”居住,實質是以殖民方式完成對東北的占領。其另一目的,開拓團絕大部分部署在東北抗日聯軍的游擊區和漫長的中蘇邊境地區,負有建造“活人堡壘”工程的使命,其實質又是日本在中國東北的武裝力量的一部分。在政治、軍事、經濟、工業、交通重地分布的開拓團少之又少,主要起到保衛要地和輸送給養之責。
戰后,開拓團踏上血淚回鄉之路。留下的遺孀、遺孤遣返工作直到上個世紀九十年代才基本結束。戰爭是雙刃劍,對于戰勝國和戰敗國的百姓來說都是悲劇。
朝鮮屯
同治八年(1870),朝鮮北部遭遇嚴重饑荒。為了生計,災民非法越過圖們江、烏蘇里江進入我國東北。地方當局采取寬大政策,任由居住。光緒七年(1881),在琿春處理邊荒事務的候選知府李金鏞發現,朝鮮族在圖們江以北荒地己開墾熟地2000坰,還具有朝鮮咸鏡道刺史發給的“執照”。對此,吉林將軍銘安、吳大澄對事態的嚴重性有清醒的認識,建議朝廷推動移民實邊政策,準許朝鮮難民“領照納租”,并查明戶籍,歸琿春、敦化縣管轄,得到清廷允許,這就是較早的朝鮮移民。
1905年日俄戰爭后,日本與朝鮮簽訂《乙巳保護條約》,朝鮮成為被“保護國”,宣布朝鮮在外國的利益及東北朝鮮人均受日本“保護”,中日間的矛盾和沖突進一步與日俱增。
1910年日、朝“合并”,大批朝鮮反日人士和群眾紛紛逃離故土,很多人進入東北地區,特別是延邊地區。1919年朝鮮獨立運動后,長春以北的“北滿”地區朝鮮移民數量大增。從地域分布上看,不僅靠近朝鮮的東部地區和交通便利的中部地區分布有大量朝鮮移民,就連偏遠的西部和北部邊疆地區也都出現了朝鮮移民的足跡。除了黑龍江省的依安縣和明水縣外,“北滿”地區的其余58個市縣皆分布有一定數量的朝鮮移民。
由于日本殖民者大肆掠奪土地,大量朝鮮人民失去土地,流離失所。大批破產農民因無處安身,被迫離鄉背井,移民海外。據日本殖民政府統計,從1909年至1925年,移民海外的朝鮮人有30萬之多,其中絕大多數移入中國東北。
民國時代,與朝鮮接壤的中國東北地區出現了前所未有的移民與開發高潮,從而為朝鮮移民的大規模流入提供了有利的歷史契機和廣闊的地域空間。民國政府在東北大力實行丈放官荒和促墾政策,大片淤荒和葦塘地的丈放,吸引了大量朝鮮移民遷入奉天省開發水田。
1914年黑龍江省頒布《黑龍江省放荒規則》,荒段內除遇有旗丁原留生計地照章劃撥外,其余一律出放,朝鮮移民成為最受歡迎的勞動力來源。依蘭、五常、延壽、雙城、寧安等縣的朝鮮族稻農全部是佃農,竟無一戶自耕農。到1930年,東北地區的朝鮮族人口已經增至60多萬人,其中延邊地區約40萬,占東北朝鮮族人口的65%以上。朝鮮移民的足跡幾乎遍布東北各地,并在延邊地區形成了中國最大的朝鮮族聚居區。
九一八事變后,朝鮮移民成為日本開拓團的組成部分,在黑龍江各地建立朝鮮屯。據《龍江省教育沿革》記載,“朝鮮人在居住地自發性地設立朝鮮民會,作為偽滿洲國的一個成員得以日益復興和發展?!?945年8月日本投降后,日本開拓團成員絕大部分回國,而朝鮮百姓則更多的留在原住地繼續生活,這就是各地朝鮮屯的來歷。
黑龍江的朝鮮族,大多是在朝鮮半島被日本占領時期從韓國慶尚道逃難至中國的,齊齊哈爾從城市到鄉村都有朝鮮族。龍沙區朝鮮族人口數占全區人口總數1.1%,是龍沙區第二大少數民族,散居在城區內的朝鮮族人口大約為2000人,而明星村朝鮮族人口即為1200人左右,占全區朝鮮族總人口的47%至48%,占明星村總人口的98%左右。朝鮮族給龍沙區帶來了一道獨特的文化風景。
歷史上,就曾經有一些朝鮮(族)名人在龍沙區工作和生活。著名畫家韓樂然曾經擔任龍沙公園負責人,以樂天照相館為掩護,從事革命活動。金劍嘯于上世紀30年代在齊齊哈爾辦報、演劇,進行抗日宣傳,最終犧牲在這里。再如,被韓國總統金大中授予“民族英雄”稱號的金弼淳,因參加獨立運動而被日本特務追捕,于1911年逃離漢城,幾經輾轉,1916年金弼淳帶著家人來到齊齊哈爾。據金弼淳的孫子、原齊齊哈爾藝術團團長金成基介紹,剛來時一家人就住在今龍沙公園的關帝廟里,后來金弼淳先后在官醫院(今第一醫院)、永安里(今中環廣場)附近一家私立醫院做醫生,1919年金弼淳被日本特務毒死。他的三兒子后來到了上海,成為了一名電影演員,也就是一代影帝金焰。
朝鮮族人民具有悠久而優美的民族文化藝術傳統,尤其是能歌善舞,節日或勞動之余,都喜歡用歌舞來表達自己的感情。朝鮮族人民特別重視教育,據有關資料統計,朝鮮族是我市每百人受過高等教育人數比例最高的民族,造就出了一大批高、中級知識分子,遍布市、區的各條戰線,有些人成長為領導干部,為齊齊哈爾市和龍沙區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齊齊哈爾有兩個朝鮮族集中居住的村屯,一個就是龍沙區的明星村,1953年建,位于城市西南角,俗稱南朝鮮屯;另一個是梅里斯區的鮮明村,俗稱北朝鮮屯,位于嫩江西岸。龍江縣的鮮光村,華民鄉的龍鮮、朝陽村;訥河市的全勝、解放村;克東縣的春光村;泰來縣的曙光村均為“朝鮮屯”。此外,甘南縣、克山縣、昂昂溪區也有朝鮮族村。
朝鮮族擅長種植水稻,是齊齊哈爾市稻田的早期開拓者。明星村有半個多世紀的水稻種植歷史,全村農戶對水稻生產有著比較豐富的經驗,水稻生產遠近聞名。特別是近年來,全村稻田進行了全面整治改造,又建起了稻米產業協會,按照市農技推廣總站水稻專家的指導,全部采用無公害操作規程進行生產,產出的大米全部都是無公害綠色產品,同時創建了“嫩水”稻米品牌。目前,全村有無公害稻田5400畝,水稻畝產達到666公斤,優質的“嫩水”牌稻米聞名黑龍江省,遠銷北京、上海等大城市。
明星村積極利用在韓國的親緣關系,向韓國、日本等國和國內發達省份進行勞務輸出,為實現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和土地集中連片耕作闖出了一條新路。近年來全村已組織600多人外出務工,目前在韓國工作的有320多人,在國內經商的也有300多人。每年這些外出工作人員向家里寄來人民幣和外匯,折合人民幣總額達2000多萬元。勞務收入已經成為明星村主要經濟來源。
明星村充分利用民族飲食特色,大力發展餐飲業,在整個齊齊哈爾市有很大名氣。以此為基礎,龍沙區從2004年開始籌劃“朝鮮族風情園區”。在區委、區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現己建起了兩條高標準水泥路,村內所有巷道全部得到了改善,全村農民全部吃上了城市自來水,接通了城市有線電視,電話連接了每一戶村民。良好的投資環境引來了八方投資者,到2008年底已有8家企業入戶明星村,韓國特色餐飲一條街正在興建中。他們還建起了三棟8050平方米的農民住宅樓,已有98戶農民首批告別平房入住寬敞明亮的樓房,村內老年協會、文化活動中心等公益事業已初具規模。“韓園”建設改善了明星村的村容村貌,明星村的生活條件和基礎設施同城里一樣完善,而這里的生活環境又具田園風光的別致秀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