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時代的齊齊哈爾,并非乏善可陳。從1912年(民國元年)成立黑龍江省城警務公所到1946年齊齊哈爾市人民政權建立,共計35年時間,其中偽滿時代占14年。如果說在這樣短的時間形成內形成齊齊哈爾民國特色文化,那真的是太牽強了。然而,任何一種文化的形成,都是相當長時間的積淀,并且與人息息相關。因此,仔細挖掘,還是有特別的事和特別的人值得記載。
林氏一門
在齊齊哈爾建華區北極委東二道街123號,有一處懸掛著“市級文物保護單位”標志牌的二進四合院,人稱“小慶主事故居”。2010年前后,這所宅院修葺完成,既不經營,也不對游人開放,大門緊閉,成為自家民居。
小慶是誰?2010年末,譚彥翹先生在《鶴城晚報》刊發表《小慶主事故居的主人是誰?》的文章,明確了小慶主事的身份。2011年9月,我在《齊齊哈爾日報》撰文再次考據,進一步明確小慶主事故居的教育價值。言此,不能不再次提及教育家林傳甲清末蒞臨齊齊哈爾興辦邊陲教育事跡。
光緒三十一年(1905),署理黑龍江將軍程德全奏請清廷調任廣西知縣林傳甲赴黑龍江學務處任職。當時林傳甲以善文才、懂教育著稱,蜚聲江南。他欣然受邀,攜妻子祝宗梁(河南固始人,清末民初著名教育家)同赴齊齊哈爾。
當年,近代女學己在關內興起,而黑龍江尚未發萌。于是,祝宗梁在城北租下黑龍江將軍衙門銀庫主事慶常居住的兩間半茅屋,招收3名女生以家塾方式授課。
在林傳甲倡導下,光緒三十二年(1906),黑龍江省有史以來第一所女子學校“第一幼女學校”創辦成功,學額擴大到20名。5年以后,學生發展到260人,并呈現出不斷上升態勢,不僅有本地女生就讀,而且還有慕名而來的遼寧等地15省多位女性在卜奎“留學”。
林傳甲為協助妻子祝宗梁興辦女學,不辭辛勞,多方勸諭,往來教學,終年不輟。在夫婦二人的苦心經營和程德全等官紳的鼎立支持下,女學得到蓬勃發展。不少曾在女學就讀的學生,后來大都成為黑龍江教育界的骨干精英。可以說,小慶主事故居是黑龍江女學的發祥地、是黑龍江教育興起的見證、是黑龍江婦女教育事業肇始之基!
小慶是光緒年間黑龍江將軍衙門銀庫司的主事,全名叫慶常,小慶是大家對他的昵稱。慶常,同治五年(1867年)生,齊齊哈爾正白旗人,隸屬滿洲佐領玉麟。原為八品筆帖式,光緒三十年(1904年),已經48歲的慶常為“藍翎四品銜盡先補用員外郎候補主事”,也就是我們今天所說的主事一職的后備干部人選。光緒三十一年(1905)正月十六日,經程德全奏請,慶常任黑龍江將軍衙門銀庫主事。
清末,一大批江南文化人或應邀來黑龍江任教,或到衙門幕府候補,等待官缺。林傳甲是應程德全之邀到黑龍江辦學,從事新式教育的,歷任提調、科長各職。林氏一門,除林傳甲夫婦之外,其母劉盛、二弟林傳樹及夫人、三弟林傳臺及夫人均在黑龍江從事教育工作。林傳樹畢業于京師大學堂,曾任齊齊哈爾師范學堂國文教習;林傳臺曾任龍江道視學。到民國初年,省城己辦起第一師范、第一中學、滿蒙師范、第一女子師范、第一甲種農業學校,第一甲種工業學校、政法專門學校,鐵路肄學社、第一女子中學以及女師附小,中附小、師范附屬兩級小學。
林傳甲在黑龍江任職期間,撰著或編寫《黑龍江教科新圖》一卷(林傳甲,林傳樹合編),《黑龍江教育日記》(是他在黑龍江十年間記載教育規劃與實施經過的日記),《龍城舊聞錄》一卷(分舊政,舊事、舊地,舊俗、舊物五編,材料多來自父老傳聞,有裨于對黑龍江掌故的了解), 《龍沙六種》一冊(內輯清人有關黑龍江史地著作六種)。另外還有《黑龍江學校概況》、《籌筆軒讀書日記》、《黑龍江肅慎山記》。《龍江進化錄》,《龍江歌集》、《龍江演講集》、《龍江史論》、 《龍江詩選》、《龍江詩選篇目》、《龍江客譚》、《林下詩存》各一卷刊行于世。民國4年(1915),林傳甲因病離奎。民國10年(1921) 12月卒于吉林教育官署,終年44歲。
魏毓蘭
民國時代,黑龍江報業興起,一度有《黑龍江民報》、《白話報》等多種報紙在齊齊哈爾發端。最為著名的報人,當屬魏毓蘭。
魏毓蘭,原名云蘭,字馨若,一字馨鑰,號琴猗,又號木葉山人,光緒二年(1876)十月初七出生于山東省黃縣諸由觀鎮魏家村。幼聰穎,13歲應童子試及鄉試。清末廩生。青年時代留學日本,就讀東京弘文學院。欽慕革命,與孫中山有交集,曾“以同志視之”。1903年,魏毓蘭回國后,先在山東從事教育。1909年,應抗俄人士蔣大同之邀,主筆《長春日報》。從此,魏毓蘭投身報業,先后出任《長春時報》、 《長春公報》、《國民新報》等報社總編輯,宣傳民主革命,在報界和讀者中聲名日隆,被譽為“東省言論界先進巨子”。
1912年,魏毓蘭到齊齊哈爾就任《白話報》總編,加添“愛國”二字于報首,創刊《愛國白話報》。當時,黑龍江風氣未開,文化落后,還不識報紙為何物,不久停刊。此間,魏毓蘭曾一度赴哈爾濱就任《新東亞報》總編。很快重返齊齊齊哈爾任《墾務公報》主編。又幾經波折,反復籌措,以提倡殖邊,促進教育,代表輿論,擁護國政為宗旨,創辦起《黑龍江報》。魏毓蘭主張報紙要平易暢達,每日撰寫社論,親主筆政,“以文思快速,從不屬稿鼠易,即于排字室援筆直書,工人即撿字排版,文成版己就。”因時事評論搶在他報之先,筆鋒充滿感情,對讀者深具吸引力,報紙受到歡迎。魏毓蘭被公舉為東三省報業聯合會會長。1930年初,魏毓蘭在齊齊哈爾創辦政聞通訊社。淪陷初期,魏毓蘭曾任偽省長公署總務廳弘報股長。花甲之年,一度主編《黑龍江民報》副刊《黑水藝舟》。1939年前后離開報社,充當家教。1949年,魏毓蘭在齊齊哈爾逝世,終年73歲。
除了著名報人的身份,魏毓蘭還是方志家和詩人,在黑龍江乃至東北的詩壇、志壇都產生過很大影響。《黑龍江通志》編寫期間,他負責職官志和武備志部分,最終與黑龍江通志局人員一同完成編纂工作。他撰著的方志筆記《龍城舊聞》多次重版,至今廣為引用。他的《黑水詩存》出版后在黑龍江流傳較廣、影響較大。他還著有《龍塞叢編》(又名《木葉山房叢書》)20余種,涉及政治、經濟、文化、歷史、地理、哲學、文學、軍事、外交等方面,可惜今多不傳。
遲暮之年,魏毓蘭先生曾染上煙癮,不能自拔;后身陷囹圄,家道中落之際遭祝融焚蝕,自此,他的手稿難覓,畫像難尋。2013年11月末,筆者在網上購到一本1924年由日本人田邊種治郎主編的《東三省官紳人民錄》(1973年臺灣文海出版社翻印),發現了魏毓蘭先生的照片。
魏毓蘭先生育有一子,名魏懋儼,曾與譚彥翹先生同學。2013年11月,魏懋儼之子魏令飛、兒媳李浩靜將家藏魏毓蘭先生手跡及部分史料毫無保留地展示給筆者,囑為進行研究。至此,也揭開了魏毓蘭手跡之謎。
萬福麟
民國時代,先后有15任共10位“督軍”在齊齊哈爾理政。任職時間最長的當屬吳俊升,但他政聲一般,坊間還留下許多笑話。任職時間最短的則是馬占山,烽火連煙,沒有時間做政務,只有拼命打仗。盤點在文化方面有所建樹的,當屬萬福麟。
萬福麟,字壽山,光緒六年十月十八日(1880年11月20日)出生于吉林省農安縣。當過團丁、土匪,后被編入吳俊升靖邊軍,跨入軍旅。他做過什長、哨長、巡長、管帶、團、旅長、安泰鎮守使、師長兼騎兵副軍長、軍長。“皇姑屯”事件中張作霖、吳俊升斃命,萬福麟繼任黑龍江軍務督辦。東北易幟后,國民政府任命萬福麟為東北邊防軍副司令兼黑龍江省政府主席,時年49歲。
《黑龍江志稿》(原擬名《黑龍江通志》)創修于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當時,黑龍江將軍恩澤聘請屠寄主纂,因經費不足而告停。以后,程德全、朱慶瀾、宋小濂、于駟興等先后主持修志,張國淦、史錫永、連文澄、金梁、張延厚接踵被聘為總纂修,終因各種條件限制,未能完成。
1929年,萬福麟蒞江,時值黑龍江局勢較穩定,遂延聘張伯英為總纂修,自任總監修,籌備專款,薦聘名宿,廣羅史才,一時文彥畢集,于1929年2月正式開修。后因“中東路事件”,通志局移駐北平,省署僅留一部分,張伯英奔波其間,修志工作進展緩慢。九一八事變沒有阻擋修志人的腳步,1932年6月, 《黑龍江志稿》全書告成,終于實現前人未竟事業。全書62卷,附《大事志》4卷,凡140余萬言,是一部研究黑龍江及東北地區政治、經濟、文化的重要典籍。1933年,由萬福麟個人出資, 《黑龍江志稿》問世。
黑龍江圖書館最早設立始于1906年4月。當時黑龍江將軍程德全在墾務局東廂房設立圖書館,時開時閉,幾易館址。周樹模在任時,在普恩寺舊址建起黑龍江圖書館。1929年萬福麟就任時,圖書館不過是幾間破房而己。當時的圖書館館長于明俊曾多次提議修建圖書館。萬福麟也鑒于圖書館面積狹窄、設備簡陋、地點不適“未足以饜士民之望”,于1930年初召開省政府會議,決定籌建新館舍。責成教育廳廳長高家驥,省政府參議張慶琦,省政府秘書長汪維誠等人籌辦。擇龍沙公園望江樓南側,拓地4500平方米,修建一座新藏書樓。此樓于1930年4月開工,10月竣工,共用銀幣10萬元。翌年初,舉行了盛大落成典禮,萬福麟及各界人士應邀蒞臨,一時名流濟聚,眾官巡禮,從而使這座新建圖書館名揚全國。
這座被稱為黑龍江省立圖書館的建筑,據說是由德國工程師馬克斯仿北京故宮延春閣設計的,但譚彥翹先生后來否定了這個說法。
藏書樓坐北朝南,是一座采用近代設計技術、建筑材料與中華傳統樣式相結合的古建筑。為中國第四座省級公立圖書館,號稱“塞北藏珍第一家”。1954年,黑龍江省政府遷至哈爾濱,古樓成為齊齊哈爾市圖書館。2000年修繕期間,賈宏圖先生題名,時任全國政協副主席萬國權題寫“萬卷閣”。
此外,萬福麟還主持修繕過官醫院(今第一醫院),開發了黑龍江第一個“小區”三百間房(今青云小區附近)。有人說他還修建過明月島上的萬善寺,但這個是誤傳。
在短短的3年間,一個“軍閥”能為文化做這么多的事,了不得!九一八事變,萬福麟堅決主張反擊日寇入侵。抗戰期間,萬福麟在關內打光了自己所有的部隊,以報黑龍江之仇,雪東北之恥。就這樣,還有人往萬福麟身上潑臟水,居心叵測啊。
萬家后人曾幾次蒞臨古樓,追思先人。上個世紀90年代,萬國賓的后人曾經造訪古樓,當時參與接待者有省文史館的李興盛先生。萬國權先生不止一次到訪。2014年11月,我曾經接待過萬國權先生之子萬資坤一家,并陪同到萬卷閣等處考察。由此,讓我搞清楚了萬福麟的家世。
萬福麟之曾祖萬金,祖父萬治富,父親萬祥。萬祥娶王氏,生有8個子女,萬福麟排行第七。萬福麟正房是韓氏,生萬國賓。側室王秀中,生萬國權。三夫人不知姓氏,解放前隨萬福麟前往香港,后到臺灣。
萬國賓先生,曾經做過洮昂鐵路局長。江橋抗戰后備受非議,落籍臺灣。萬國賓娶于鳳至侄女于襄云(一說于霄云),還有兩房側室,育有子女多人。能知道的有萬致昆(女)、萬致明(女)、萬致第(女)、萬致杰(女)、萬資仁。
萬國權先生,曾任全國政協副主席,民建中央主席。萬國權先生娶劉宗華女士,育有子女6人。長子萬資乾,萬福麟去臺之際,帶往臺灣。萬資乾娶李淑嫻,育有兩子萬大鋼、萬大智。次子萬資坤,娶朱立中女士,長女萬汝男,長子萬祎,次女萬培,三女萬煥,四女萬力。萬祎生子萬沃達。
考察歷史,萬福麟將軍于黑龍江有恩,萬國權先生于齊齊哈爾有義,當代人沒有理由詆毀萬家。
林氏一門、魏毓蘭、萬福麟是齊齊哈爾乃至黑龍江近代教育、報業、文化的開拓者,貢獻突出,應立碑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