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山石
黨員干部必須時刻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為人民用好權、盡好責、服好務

“政之所興在順民心,政之所廢在逆民心。”為政之道,以順民心為本。唯有順民心,方能得民心、贏天下。黨員干部必須時刻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為人民用好權、盡好責、服好務。為此,必須接通“地氣”、養足“底氣”、弘揚“正氣”。
要接通“地氣”,激發服務人民的熱情。心中有民天地寬,心無百姓莫為官。能不能接通“地氣”,這是心中是否有民的直接體現,也是服務人民的基本前提。“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說得好:“與大地貼得更近,看天空才會更遠。”黨員干部要堅定“一刻也不要脫離群眾”的信念,深入群眾、深入基層“接地氣”,堅決摒除對上“看天氣”、對下“耍霸氣”的官僚主義陋習,絕不能當官做老爺,濫用權力,欺壓群眾,顛倒主仆關系。古人講:“執政之道在于安民,安民之要在察其疾苦。”“衙齋臥聽蕭蕭竹,疑是民間疾苦聲。”黨員干部要“甘為民仆恥為官”,切實察民之情、思民之盼、解民之憂、聚民之力,做到群眾家里坐得下、粗茶淡飯吃得進、家長里短聊得來、大事小事談得攏、難題難事解得開,一舉一動常思百姓冷暖,一言一行不忘公仆本色。“圣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誰把人民放在心上,人民就把誰放在心上。只有時時、事事、處處誠心誠意為人民服務,才能贏得民心,使黨群一心。
要養足“底氣”,煉就服務人民的本領。“德高足以服人,才高足以率人。”養足“底氣”,煉就服務人民的本領,這是對黨員干部履職盡責、擔當有為的內在要求。黨員干部一定要在實踐中增強黨性、改進作風、提升境界、增長才干。權力意味著責任,責任就要擔當。群眾最歡迎的是敢于面對矛盾、解決問題的干部,最反感的是遇到矛盾或問題推諉扯皮的干部。黨員干部要有勇于擔當的精神,不回避、不推諉、不退讓,敢于動真碰硬,勇于克服困難,主動深入基層一線,深入困難大、矛盾多的地方去解決問題,多到群眾意見大、怨氣多的地方去理順情緒,多到工作推不開、情況較復雜的地方去打開局面,以負責的態度抓好工作。“民者,國之根也,誠宜重其食,愛其命”。兩千多年前老子曾提出“至治之極”的標準,認為“民各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這個標準在今天仍有現實指導意義。要關注民生,勤政有為,把心思集中在“想干事”上,把責任體現在“敢干事”上,把能力展現在“會干事”上,把目標落實到“干成事”上,舍得力氣,吃得大苦,求真務實,勵精圖治,讓老百姓有實實在在的“獲得感”。
要弘揚“正氣”,提升服務人民的魅力。“正氣存內,邪不可干。”弘揚“正氣”,干凈干事,是黨員干部必須具備的人格魅力。在制度如同虛設的封建社會,之所以仍然能夠涌現出海瑞、包拯、魏徵等公正廉明的清官,靠的就是這些仁人志士源自內心“兩袖清風、一心為民”的堅強信念。如果不能存正氣,禁貪欲,而是把以權謀私當本事,把追求低級趣味當瀟灑,熱衷于位子、票子、妻子、房子、車子“五子登科”,心中只有自己,唯獨沒有群眾,必然走向罪惡之淵。正如一條箴言所說:“有的人做了‘長官’,就一切不放在眼里,他失掉的豈止是群眾,也還有自己。”我們常常也看到,貪官在懺悔時說的比較多的就是這么一句話,“我鬼迷心竅了,太貪心了,忘記了宗旨意識”等等。面對名利、權力、金錢、色情、人情的誘惑,黨員干部要始終做到心中有“戒”,有戒律,不妄為;心中有“界”,有界限,不逾矩,在任何時候都絕不能把權力當成謀取個人或少數人私利的工具。
“民之所欲,天必從之。”黨員干部一定要牢記“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的古訓,把群眾利益放在第一位,把增強宗旨意識真正內化于心,踐之于行,做到知行合一,身體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