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衛東
3月12日,教育部部長陳寶生在兩會“部長通道”上回應了民眾關注的不少教育話題。其中在談到學生課業負擔過重的問題時,他表示這是一個“多因一果”的綜合征,要多方面發力、綜合整治。筆者贊同這一觀點,比如大學生擇業時用人單位“一刀切”的選材標準也是“多因”中的一個,已經成為一根加重學生負擔的“指揮棒”。這個問題不解決好,負向作用同樣會回彈到教育體系中。
伴隨著嚴峻的就業形勢,一個突出的問題越來越引起各界的關注,這就是在招聘中存在的“院校門檻一刀切”和如何實現就業公平。目前,這些問題表現形式日益多樣化、顯性化。尤其是2017年9月教育部公布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高校及建設學科名單以來,“雙一流”已悄然成為人才選聘的新標準,也由此帶來比以往更嚴重的就業不公平。
首先,不少地方以“一刀切”的方式在政策制定中只關注“雙一流”高校。比如一些企業和地方政府機關事業單位僅面向“雙一流”高校招納畢業生作為儲備人才,剝奪了其他高校畢業生參與公平競爭的機會。
其次,不少地方以“院校標準”來簡單地區分畢業生的層次與價碼,不考慮地方產業需要、人才實際能力等,為了招而招,降低了相關政策出臺的公信力。
再次,只為“雙一流”高校畢業生的配偶就業、子女入學、人才綠色通道等方面設計各種優惠措施,其他優秀人才沒有享有這些良好待遇的權利。
這種用人標準帶來了一些不良后果。一是很多學生家長擠破了頭想讓孩子考入“雙一流”高校,考得好就能有好的工作;二是同一個單位一些表現優秀、更受重用的其他高校畢業生卻在購房優惠、租房補貼、生活補助等多方面被當地政策卡住或忽視,影響了其工作、生活上的“公平感”與“獲得感”;三是“雙一流”被濫用到招才引智政策制定中,并經常被采納為優先甚至唯一標準,給很多師生帶來了基于院校出身的“自卑感”、對母校的“怨忿感”、對政策的“憤懣感”;四是“院校門檻一刀切”,導致難以保質保量地引進符合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專門人才。
根據2017年教育部公布的數據,我國現有原211、985和“雙一流”高校僅占高校總數的4%左右,而這些高校大學生數量之和僅占全國高校大學生總數的不足8%。因此,支撐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所需要的大量專門人才仍然是非“雙一流”高校的畢業生。
因此,為了給所有高校畢業生營造機會公開、公平競爭、擇優錄用的人才就業環境,我認為主要應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第一,在國企和地方政府機關事業單位招聘中,對使用“一刀切”的畢業院校、性別標準進行約束。用人單位要從觀念上轉變過來,人才不是用來裝點門面的,而是要真正發揮實實在在作用的。第二,“雙一流”“名校”畢業生成才的概率客觀上要高一些,但是本科并不能決定一個年輕人的一生,其在能力素質上的潛力應該被挖掘,用人單位不能忽視在這方面下功夫。
第三,用人單位可以把精力放在培養人才、激勵人才機制的研究上,制定適合自己的相應標準和機制。這樣既能保證用人單位選好人,又能保證機會公平的環境,讓年輕人更有歸屬感,更愿意把自己的提升融入單位的發展命運中。
當然,學校也不能放松自己的責任,要在畢業生學習能力、科研能力、實踐能力上下功夫,讓畢業生有后勁。此外,校企、校地要進一步加強聯動,學校要了解地方、企業的產業動向、用人需求,形成良性互動,培養更有潛力,更實用的人才。▲
(作者是全國政協委員、九三學社江蘇省委副主委,本文由倪洪章采訪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