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 要: 共享經濟推動了產業結構升級,也促進了資源合理配置、有效利用。雖然其發展潛力很大,但在我國現階段卻出現了“倒閉潮”。共享單車本質上是互聯網經濟,而非分享閑置資源的共享經濟,其產品定位、經營和管理水平等直接影響著企業的生存與發展。
關鍵詞:共享經濟;問題探討;共享單車
隨著移動互聯網技術的飛速發展,國外以Uher和Airbnb為代表,國內以滴滴打車、ofo共享單車為代表的共享經濟商業模式在全球范圍內迅猛發展。
一、共享經濟產生的因素
共享經濟又稱分享經濟,是技術、社會和經濟因素共同影響的結果。它是與閑置資源有關的交易,其產生與新技術進步、全球經濟環境、公眾對環境惡化問題的重視、逐漸增長的社區參與需求等原因有關。2008年全球經濟大蕭條之后,消費者購買欲望下降,對節儉以及需要額外收入的需求上升。哈佛大學教授科恩認為,共享經濟主要受三個方面的影響:一是共享經濟使得消費者擁有了更大的主動權和透明權;二是受到互聯網經濟的迅猛發展,年輕群體的消費者發現與擁有閑置資產的賣家能夠建立起更高的信任度,因而更具吸引力;三是通過共享經濟模式供給雙方都能實現自己的帕累托改善,社會福利也能夠增加。
二、 ?共享經濟的內涵及影響
羅賓·蔡斯在其論著中指出,共享經濟是依靠擁有互聯網技術的第三方平臺,將賣方閑置資源使用權暫時轉移到買方手中,以提升閑置資源使用效率的方式獲取閑置資源價值,從而達到經濟可持續發展目的。因此,共享經濟是促進社會閑置資源與他人分享,并獲得收入。它最大的特點是與閑置物品有關,共享經濟借助創新信息技術和信用機制,使得分享資源信息充分整合,經濟交易更加自由、便捷、高效,它在個人、企業、產業、社會四個方面都有重要的影響。它夠實現人人都是創客的可能性;也將會打破壟斷,實現企業共贏發展的商業生態系統,并能夠驅動產業結構優化,資源有效配置,實現可持續化發展,保護環境,同時政策監管的新變化。
三、共享經濟的負面效應
盡管共享經濟的出現在資源配置、降低成本等方面有積極的經濟和社會促進作用,但它在價值和環境可持續性方面,也會產生過度消費、資源浪費消極影響和負面效應。
一方面,共享經濟改變了消費者行為,使消費行為從擁有轉向共享,對使用權的重視,抑制了購買欲望和額外資源需求的減少。另一方面,共享經濟商業模式面臨著嚴重的制度障礙:產品與服務基本品質缺乏保證;因為共享或分享可能帶來版權糾紛;傳統行業員工福利流失和長期職位的安全性問題;自由職業者未來福利保障缺乏的問題;與傳統行業的不公平競爭的問題;常規性稅收和許可費的流失、個人信息與隱私的泄露的問題。
四、我國共享單車的發展現狀
雖然共享經濟的發展潛力很大,但自2017年起,共享經濟在我國出現了一些行業性、區域性倒閉潮現象:共享單車、共享雨傘、共享充電寶等企業因客戶涉及面廣、押金積累巨大、妨礙公共秩序等問題引發了社會的廣泛關注。
2016年11月,包括摩拜單車、優拜單車、OFO在內的多家共享單車誕生。2017年,我國共享單車全累計投放2300萬輛、覆蓋200個城市。2017年6月起,共享單車因過量投放而出現大量廢棄閑置現象,以北京為例,但局部地區共享單車測算活躍度為50%,即有一半處在閑置狀態。作為共享經濟新模式的“共享單車”一夜間變成了“過剩單車”,企業倒閉潮隨之而來。
五、引發共享單車“倒閉潮”的原因
(一)交易核心不是閑置資源,與共享經濟的特征不符
共享經濟真正的內涵是閑置資源的交易,是搭建平臺、合理配置。從共享單車到共享雨傘,再到共享充電寶,企業只是互聯網化經營的傳統業態,而非共享經濟模式。盡管共享單車具有可循環、易替代的特征,具有較大的成長空間,但它并沒有激活社會的閑置資源,反而在瘋狂擴張后增加了企業的固定成本,難以實現持續盈利。
(二)無法逃脫互聯網經濟的“寡頭效應”
共享單車是互聯網平臺技術下的經營模式,其發展應符合互聯經濟規律:快速占領市場,擴大規模,成為獨角獸企業。共享單車的競爭實則是資本的競爭,這也暴露出了共享單車的本質——偽共享,真租賃。在資本、戰略、執行力角逐混戰之后,依然無法逃脫“寡頭效應”的宿命,加之重資產的經營模式,企業倒閉風險必然出現。
(三)經營中存在著內外不經濟性
共享單車是租賃和移動互聯網發展的產物,是綠色交通出行的新業態,它大大降低了消費者的使用成本和邊際成本。但在實際運營中,特別是在共享單車寸土必爭的一二線城市,各大單車公司為了搶占市場過度投放,引起新的資源閑置,無序管理,造成道路占用,交通環境進一步惡化。
內部不經濟性是企業倒閉的主要原因。共享單車企業容易陷入“不持續投入就失去市場”、“持續投入卻盈利不足”的悖論。目前,共享單車并沒有找到屬于自己的盈利模式,再加上押金的處理透明度不高,產品定位、經營和管理水平、規模經濟和成本對企業的影響,潛在風險必然存在。
總 ?結
作為共享經濟的企業,往往以獲取短期利益為目的,通常忽略產品的間接影響,使得共享經濟的環境可持續性變得“名不副實”。共享經濟要具有環境經濟效益取決于三個因素:一是共享物品能減少物品生產數量;二是共享經濟能在較短距離內實現;三是消費模式和消費理念的轉型。
未來的共享單車行業市場依然存在,很大程度上將呈現出一家獨大或者雙雄爭霸的市場格局。
參考文獻:
[1] 蔡寧偉. 共享經濟不經濟——兼評共享經濟的模式、定位、內外部經濟性和倒閉悖論 [J] 產經評論2018(7)第4期51-62
[2] 曹森孫共享經濟內涵、商業模式及價值實現路徑[J]技術經濟與管理研究2018(6) 60-65
作者簡介:
王玉梅(1976.11)民族:漢族 , 江蘇豐縣 ,學歷:碩士,職稱:講師,研究方向;企業經濟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