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 王雪 孟奇愷 馮志強
摘 要:以教育對人的塑造作用為基礎,遵循教育扶貧的核心原則,基于“雙創”背景,從理想信念教育等分析思想教育在引導貧困大學生返鄉扶貧中的問題,由此構建促進貧困生返鄉扶貧的思想教育路徑,將有助于貧困生反哺家鄉、投身扶貧建設的發展。
關鍵詞:返鄉扶貧;貧困大學生;雙創
項目來源:本文是遼寧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2018年度課題《“雙創”背景下貧困生返鄉扶貧的思想教育研究》的研究成果,課題項目編號為:JG18DB389。
一、高校對貧困大學生返鄉扶貧思想政治教育現狀
本文針對遼寧省十所高校的部分貧困生進行了問卷調查。共發放問卷600份,實際回收有效問卷566份,回收有效率94.33%。
(一)理想信念教育
統計中發現,566名受訪貧困生參加過學校開展的理想信念教育活動,占88.87%;近半數的受訪者表示中國夢一定會實現,且會全力以赴,占47.17%;也有46人認為不會實現,認為個人夢與中國夢沒有關系,占8.13%。
(二)自強自信教育
據調查,40.81%的貧困生能夠經常參加學校組織的自強自信教育活動。
有42.23%的貧困生認為自身家庭可能會脫貧,并表示自己會付出努力;只有2.47%的貧困生認為家庭不會脫貧,不會有起色。
(三)感恩教育
絕大多數的貧困生對于學校組織的感恩教育活動深有觸動,認為對其思想和行為具有指導性作用。只有極少數貧困生表示反感,認為是傷害他們自尊心。當貧困生接受資助時,絕大多數的貧困生是心存感激,并且想努力回報,占55.48%;有5.12%的貧困生認為貧困對其不公平,接受資助時理所當然。
(四)反哺家鄉建設教育
據統計貧困生中,只有9.89%的貧困生反映其所在高校單獨針對貧困生開展過職業生涯規劃,而其他院校均沒有開展過。雖然105名貧困生表示其所在高校針對貧困生開展過返鄉創業教育活動。不過大多數不是課程教授,而是輔導員引導。
(五)誠信教育
目前遼寧省高校開展的誠信教育形式來看,主要為課堂授課、講座、訪談交流、觀摩教育基地、主題團日活動這五項。而調查顯示,62.61%的受訪貧困生主要參加的是講座;其次23.15%的人次參加的是主題團日;接受過課堂授課、觀摩教育基地和進行訪談交流來加強誠信教育的同學只占極少數。
(六)心理疏導教育
超過60%的貧困生因為自身貧困而經常感到自卑,當貧困生遇到心理障礙時,38.16%的貧困生首先選擇向親友訴說來排解心理障礙;其他,有18.90%的貧困生選擇向輔導員老師傾訴問題;選擇到醫院咨詢治療的只有0.35%。
(七)雙創精神教育
貧困生在參與創新創業課程后,有65.19%的受訪者表示有一定的啟發,但只是停留在感興趣和觀望狀態。但是教師在教授創新創業課程時,很少單獨在課中引導貧困生返鄉創業。
二、思想政治教育在引導貧困大學生返鄉扶貧中的問題分析
(一).缺失反哺家鄉建設教育內容
雖然遼寧省各高校都開展了職業生涯規劃、就業指導和雙創課程,但是教師在授課過程中并未針對貧困生開展反哺家鄉建設的教育內容,只有很少的數據顯示輔導員對貧困生有所引導其反哺家鄉建設。
(二).誠信教育形式單一影響成效
教育形式單調、生澀將嚴重影響教育成效,同學們不能正面直觀地感受到誠信名人案例帶給他們心靈良知和道德底線的觸碰,無法堅定地樹立貧困生的誠信觀念。
(三).缺乏專業性心理疏導渠道
遼寧省心理健康教育成系統性較為完善的高校并不多。很多高校一是缺少專業性的心理健康教師,二是缺少配套的心理疏導工作室。同時,高校對心理健康宣傳不到位,同學們并不能正確認知自己的心理健康問題,也不了解專業的解決心理健康障礙的渠道。
(四).雙創精神培育效果不理想
教師并沒有在授課時特別引導貧困生進行返鄉創業的思考,很多同學對于大學生創業政策并不了解,目前的雙創精神教育還停留在普通授課層面,針對貧困生的思想引領有待提高。
三、促進貧困大學生返鄉扶貧的思想教育路徑
(一)深化感恩情懷,增添完善反哺家鄉建設教育
一方面,可通過職業生涯規劃課程或者就業指導課程,來幫助貧困生分析家鄉經濟特征和獲取就業信息,引導貧困生“喝水不忘打水人”來投入家鄉建設。另一方面,融合感恩教育,通過樹立典型、邀請扎根家鄉建設的創業者來增強貧困生勵志脫貧、為家鄉做貢獻的決心與勇氣。
(二)強化誠信教育,完善貧困資格評選評價體系
一是樹立德育為先,創建誠信的校風學風。二是建立健全誠信制度和道德建設體系。三是完善誠信教育內容。日常言行誠信教育內容應該與考試誠信、信貸誠信、就業誠信、學術誠信等同樣列為大學生誠信教育的必修內容。四是豐富誠信教育活動形式。
(三)加強人文關懷,構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模式
第一,完善高校心理健康課程建設。第二,構建多層次聯動的教育體系。從學校的心理咨詢中心、院級的思想教育工作者和班級心理委員三個層次入手,同時對心理健康有問題的同學進行篩查、干預與輔導。第三,完備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配套設施。第四,定期開展系列心理輔導活動。
(四)培養創新意識,創建志智雙扶思政教育體系
首先,明確教育主體的職責。完善高校的頂層設計,充分調動全員育人要素。其次,注重教育客體的特性。抓住經濟貧困、學習壓力大和心理負擔重是貧困大學生的主要特征。再次,發揮教育手段的優勢。努力實現多手段統一交叉運用的模式,將思想政治教育與專業教育、創業教育有機融合。最后,營造教育環境的氛圍。加強網絡教育環境建設,來增強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作者簡介:
王 玉(1986-),女,漢族,沈陽工業大學商貿學院講師,研究方向:創新創業課程教師、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