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銳
摘 ?要:隨著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對于財政扶貧資金的投入不斷地加大,貧困人口的數量也日益下降,但是財政扶貧資金的績效始終不高,因此導致了財政扶貧資金投入的增長大大超過了扶貧效果的增長。因此如何提高財政扶貧資金的績效成為了扶貧工作的重中之重。這篇論文從財政扶貧資金的歷史演進出發,對投入和支出進行了分析,進而得到造成扶貧資金績效偏低的原因,并依照所得出的結論給出了相關的建議。
關鍵詞:財政扶貧資金;績效
一、政府財政扶貧資金的含義與歷史背景
(一)財政扶貧資金的含義
財政扶貧資金是指國家為改善貧困地區生產和生活條件,提高貧困人口生活質量和綜合素質,支持貧困地區發展經濟和社會事業而設立的財政專項資金。財政扶貧資金包括:財政扶貧資金、以工代賑資金、老區發展資金、少數民族資金和項目管理費。
(二)財政扶貧策略的演進史
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黨和中央對解決全國貧困人口有了新的要求,政策也在不斷的演進,扶貧方式從最初的救濟式的扶貧到后來的開發式的扶貧,扶貧對象從大區域大面積的扶貧到聚焦貧困縣,從整村推進到扶貧入戶,再到十八大提出的精準扶貧……三十年不斷的演變帶來的就是貧困人口從最初的7.6億降至2016年的4335萬人,中央財政專項扶貧資金從最初的8億元增長至860.95億元,扶貧工作取得了巨大的發展和豐碩的成果。
二、政府財政扶貧資金績效不高的原因
政府財政扶貧資金的使用績效不高的原因可以從三個維度去闡述,首先是資金的獲取,其次是資金的使用,最后是資金相關的監管。
(一)扶貧資金的獲取
對于政府專項扶貧資金的獲取途徑來說,首先要考慮的就是獲取資金的對象,我國對于貧困地區和貧困人口的界定方式是通過申報審批的模式進行的,由于在申報的過程中,存在對扶貧資金的依賴而不愿意脫帽,對于貧困地區和人口的界定不夠因地制宜等原因,造成了不少問題的出現,比如應當被幫扶的對象得不到應有的資助,以及部分貧困地區過度依賴扶貧資金,已經達到脫貧條件但不愿被取消扶貧資格等問題。其次是資金的獲取方式,由各級地方政府上報相應扶貧項目由上級領導層層審批通過后,經財政部批準,方可獲得扶貧資金的資助。在這種模式下導致的問題首先是審批流程會耗費大量時間,導致整體進程拖后,第二個問題是由于各地導致貧困的原因不同,所對應的解決方案也具有鮮明的特點,受制于指導方針的明確要求,不少扶貧項目達不到因地制宜的功效,好的方案項目不符合標準,符合標準的項目又不一定適合當地的發展,所以導致了扶貧資金使用績效低下。
(二)扶貧資金的使用
對于扶貧資金的使用來說,主要是考慮三個方面。第一個方面是項目資金的管理不到位,可能存在挪用情況,導致實際投入項目的自己不及規劃資金的數額,因此便導致了績效的低下;第二個方面是對于項目的實施跟進力度不強,不少當年的計劃不能及時完成,甚至無法開展,這種情況也同樣大大影響了扶貧資金的使用效率。第三個方面是使用方向,由于各個貧困地區所面臨的致貧原因各不相同,如何根據當地的具體情況摸索正確的、有效的、創新的產業項目和基礎建設也是一個重要的問題,不適當的建設和投資方向必然不能帶來高效的收入。
(三)扶貧資金相關的監管
對于扶貧資金相關監管的一些問題也造成了資金使用績效的低下。有關于監管方面其實與前兩節的內容脫不開關系,監管的不利造成了貧困地區的批準不準確,扶貧項目的可行性不能達標,資金使用情況不清晰,項目進度和項目收益不達預期等現象,如何加強監管,也是提高扶貧資金使用績效所面臨的重要問題。
三、對提高政府財政扶貧資金績效的建議
(一)優化結構,提高效率
優化結構首先指的是具體的扶貧項目的機制,如優化審批結構、管理結構以及監管結構,使之成為環環相扣但是高效運作的機制,加快審批和建設流程,節省不必要的時間的浪費。其次指的是貧困地區的項目產業結構,長期與短期的規劃相結合,生產與經營相結合,創業與就業的救助相結合等,完善貧困地區農業制造業產業的合理布局,推進可持續的扶貧建設,確保貧困地區長期的“造血”能力,減少對扶貧資金的依賴,提高扶貧資金的使用效率。
(二)因地適宜,精準扶貧
精準扶貧要求政府進行精準識別、精準幫扶、精準管理,精準識別是精準扶貧的前提,就是強調把扶貧資金用到的確確需要幫助的人身上,減少資金的浪費和不當使用,從而提高效率;精準幫扶是關鍵,就是要因地制宜,要求具體到地區制定扶貧產業設計,具體到村鎮進行扶貧專項基礎建設,具體到貧困戶進行幫扶,把資金精確的送到貧困群眾手中,并給他們指出正確的適合自己的發展道路,同時將地方干部與貧困地區掛鉤明確責任,不脫貧不脫鉤;精確管理是扶貧的保證,就是指精確的貧困戶籍管理,精確的資金使用管理,精確的貧困事權管理,從而保證扶貧工作的順利高效進行,提高政府財政扶貧資金的績效。
(三)加強監管,明確責任
加強扶貧工作各個環節的監管,從貧困地區和人口的確認環節,到產業項目審批環節,再到政府財政扶貧資金的使用環節,再到扶貧成果的持續追蹤環節,都要明確責任,實行問責制,提高監管力度和監管的作用。具體的監管政策,可以通過設立專項審查小組,完善群眾監督機制,完善考核機制等方式來實現。首先是事前明確責任義務,事中堅持強力監管,事后嚴格考核并推向相應的激勵制度以提高貧困地區人口對創業就業的積極性。加強監管,明確責任,這是對財政扶貧資金使用效率的基本保證。
參考文獻:
[1] 劉夢巖,河北省農村財政扶貧資金管理研究.合作經濟與科技,2014.
[2] 袁朱,我國扶貧開發專項資金分配研究. 發展研究,2014
[3] 于柯夫,談財政扶貧專項資金明算賬. 財經界,2014
[4] 黃斌瓊,精準扶貧建小康. 老區建設,2016
[5] 王善平,反貧能力導向的財政扶貧績效審計研究. 湘潭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
作者簡介:
曹 銳(1993.07-),男,漢族,河南商丘人,就讀于河北金融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投資理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