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麗 高亞寧 王軍鋒

摘 要:如今隨著鉆井技術的不斷發展,鉆井業務也不斷擴大,固井業務也快速的發展,固井所需的水泥及添加劑也日益增多。而干混站,采用的是氣力輸送裝置,在移送中的粒子與管壁之間就產生了碰撞和撞擊,導致輸灰管道磨損嚴重,管線磨損受很多原因及各種因素的影響,再加上每年的配灰總量高達幾萬噸左右,生產任務比較重,必須確保設備完好,保證生產的順利進行,采取適當的措施解決或緩解管線的磨損是很有必要的。
關鍵詞:輸灰管線;磨損;影響及措施
DOI:10.16640/j.cnki.37-1222/t.2019.05.073
0 引言
長慶固井公司第三固井工程項目部靖邊干混中心,為第三固井工程項目部提供大部分固井所需水泥。由于第三固井工程項目部,主要服務的是氣井市場,主要有常規井、水平井、定向井以及和道達爾、殼牌等公司合作的重點井等。氣井地層復雜多樣,固井要求也相對較高,特別固井水泥的用量也相當大,因此,干混中心的配灰量也相對比較繁重,對工藝管道的損耗也比較嚴重,特別是輸灰管道的磨損相當嚴重。
1 背景
靖邊干混中心工藝管道主要分為輸灰管道、供氣管道和排氣管道,并分別用綠色、紅色和黃色區分,通過日常使用發現,其中最容易磨損的是輸灰管道。管道的磨損,尤其是輸灰管道的磨損,會導致停工,維修管道,嚴重影響工作效率,使工作處于停頓狀態。磨損是不可避免的,磨損部位泄漏的物料不僅影響設備工作,而且還會污染環境,破壞整個系統的氣密性,因此,有必要了解并掌握磨損的原因,合理進行參數選擇和結構的改進,并對易磨損部位定期檢查和維護,使輸送設備的性能得到最好發揮并具有最長的使用壽命。
一般井深3500米的預探井完井,領漿30t,中漿13t,尾漿26t,反擠領漿24t,反擠尾漿13t,一口井總共需要配水泥106t。而與道達爾、殼牌合作的重點井完井,每口井領漿需90t,尾漿24t,合計104t。這些水泥,都得經過干混中心的輸灰管道運輸配制,可見對管道的損耗是比較嚴重的。
2 輸灰管道損壞的原因分析
2.1 主要原因
(1)物料與管道摩擦產生的磨損:工藝管道在使用中磨損嚴重,產生磨損的原因是,氣力輸送過程中,由于物料和設備管道的內壁有接觸式的相對運動而產生摩擦,會使管道內壁產生摩擦。物料的粒度、密度及硬度越大,對管道磨損越嚴重;氣流速度越高,彎管曲率半徑越小,磨損也越嚴重。
(2)物料與管道表面撞擊產生的磨損:物料在非直管道內運輸時,會有一部分的物料直接撞擊在管道內壁上,使表面的組織產生局部破損和脫離。
(3)管道內壁刮痕磨損:由于物料深入表面,產生局部剝離。
2.2 其它原因
(1)工作量大:隨著固井業務的發展,對固井水泥的需求量越來越大,干混中心每日配灰量非常巨大。根據干混中心的配灰日志記錄,每月配灰量3500噸左右,日平均配灰100多噸,日配灰峰值可達360多噸,月配灰最高達5360噸。水泥在管道內運輸時,會摩擦內管壁,造成內管壁損傷,并且主要配灰管道,每日走灰量巨大,損耗程度也相對較大。
(2)管線焊接點易損壞:管線焊接處,焊接不均勻,存在細小的氣孔,在長期高壓氣流的作用下,粒子深入表面,產生局部的剝離,經常導致焊縫裂開小口,水泥迸出,污染環境,影響繼續配灰,需停工處理。
(3)連接掃線的管線易刺漏:當配灰轉罐路徑較遠時或天氣潮濕時,容易發生水泥堵塞在管線中,需要配合掃線,掃通管線,便于水泥輸送。而掃線時,該部位氣流速度特別大,撞擊和摩擦的能量就越大,會加大對該部位管線的磨損。
3 輸灰管道磨損的影響因素
(1)輸送氣流影響:輸送時氣流速度對管壁磨損的影響最大,在我們日常工作中合理選擇氣流速度是保證系統正常工作的關鍵。
(2)撞擊角的影響:撞擊主要發生在彎道處,由于突然改變氣流方向,物料會直接撞擊管壁,造成磨損。著名的mason彎管磨損試驗表明,當入射角分別為22°、45°和75°~85°時,磨損部位通常發生在彎道的外側、內側和外側。
(3)輸送物料的物性的影響:物料的物性對管道的磨損也有影響,主要表現形式有:物料顆粒越大、硬度越大、物料顆粒表面棱角尖銳,磨損量加劇,物料濃度增加,磨損量加劇。
(4)彎管的結構及形狀對磨損也有一定的影響。
4 防止輸灰管道磨損的措施及管道的改進
(1)彎管是最容易磨損的地方,所以彎管部分可以選用耐磨材料制造,或者填充耐磨材料。利用金屬陶瓷復合材料制造彎頭可以有效地減少彎頭的磨損,經工業運行證實:其耐磨壽命是淬火鋼的十倍甚至幾十倍,而且內表面光滑,運行阻力小。另外,將磨損顯著的彎頭外側附加易更換的襯板,或者把彎頭易磨損的部位加厚。并在彎頭兩端焊接法蘭盤,方便隨時更換。
(2)在輸送過程中,采用三通減少管道的磨損。
5 結論
在整個輸送系統中,輸灰管道的磨損問題影響著系統的正常運行,我們要善于觀察、總結實際工作中出現的問題,然后思考解決辦法、優化設計,將系統運行中出現故障的可能性降到最低,確保生產的順利進行。
參考文獻:
[1]楊倫.氣力輸送工程[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6.
[2]劉朝儒,清華大學工程圖及計算機輔助設計教研室.機械制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