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軍用航空發動機燃油調節器作為軍用武器裝備,其維修保障體系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在研究軍用飛機的維修保障體系的基礎之上,結合軍用燃油調節器產品的模塊化特征和軍工企業的維修能力,建立起一套系統的、完善的、切實可行的軍企一體化聯合保障體系。
關鍵詞:軍企一體化;兩級維系保障;LRU;SRU
DOI:10.16640/j.cnki.37-1222/t.2019.05.208
0 前言
軍用航空發動機是“軍用飛機的心臟”,屬于國家級戰略武器裝備,是推進航空軍事事業發展的重要動力。作為軍用航空發動機控制系統的燃油調節器被譽為軍用航空發動機的“大腦”,是控制軍用航空發動機性能的關鍵裝備系統,在軍用航空發動機的發展歷程中有著極為關鍵的地位。
隨著航空科技的發展,軍用燃油調節器作為航空發動機的附件已經由早期簡單的機械液壓式升級為全權限數字電子控制系統式。新型的燃油調節器功能更為強大、物理結構復雜,對維修人員的技術水平和維修設施設備都有較高要求。目前軍方機場的維修保障能力已經滿足軍用燃油調節器維修的需要了,亟待承制軍工企業的全面協助和參與維修保障工作。
1 軍企一體化保障的原則
軍企一體化是為了整合軍企雙方資源,優化保障結構,構建多元化的軍事后勤保障力量。軍用燃油調節器裝備的軍企一體化保障體系的構建,必須堅持一下原則:
(1)必須兼顧軍方和軍工企業雙方的效益,保障軍方對裝備可用度的需求及軍工企業對降低保障成本的經濟要求。(2) 改變軍方的計劃性指令式維修方式,樹立企業保障的主動性和積極性。(3)堅持資源共享,建立人員和編、設備統用、備用共管、信息共享的一體化保障中心。
2 軍企一體化維修保障系統的建模
2.1 備件分類
由于軍用燃油調節器對維修性、可靠性以及保障性的特殊要求,單元體設計已經成為軍用燃油調節器優化設計的主要方式。單元體設計是模塊化設計與可拆卸性設計相結合的產物,使易被拆卸和隔離的部件數量極大增加、離位修理的范圍極大擴展,為兩級維修體系的實施提供了前提。大部分部件發生故障后,都能夠在基層級維修站點直接替換為同型號備件,同時將故障部件送到對應等級的維修機構進行修理。單元體設計滿足了可靠性和維修性的需求,是在裝備設計階段根據設計的目標和需求,將裝備劃分為若干個相對獨立且功能各異的單元體。裝備通過單元體設計,一方面可以提高裝備開發效率,縮短裝備的設計周期,減少裝備設計成本,降低裝備的設計缺陷并提高設計資源的利用率,實現裝備的多樣化來滿足不同客戶的差異性需求,另一方面通過功能的獨立性設計使裝備的失效診斷更加快捷準確,不必通過現場拆換檢測,僅僅根據裝備的外在的故障現象可以確定失效模塊。可拆卸性設計滿足了保障性的需求,是在滿足裝備各功能模塊獨立性的基礎上,在裝備設計階段就考慮裝備的拆卸和回收問題,使得故障零部件易于拆卸、更換、回收和修復,通過回收修復的循環使用,實現了備件的高效利用,提高了保障工作的經濟性。根據拆卸目標的不同將可拆卸性設計分為兩種:一種是面向裝備回收的可拆卸性設計,主要是考慮裝備報廢時,貴重零件的回收和利用;另一種是面向裝備維修的可拆卸性設計,主要目的是為了在裝備的使用期限內,使得裝備易于拆卸分解,故障零件易于更換。軍用燃油調節器的備件按照層次性可以分為:現場可更換單元(LRU)和車間可更換單元(SRU)。
2.2 維修組織的兩級結構的劃分
僅僅依靠軍方自己的基層維修機構無法滿足軍用燃油調節器維修的需要,為解決部隊基層維修站點在維修人員技術水平、設施設備、技術資料等方面的不足,需要引入軍工企業的優勢維修資源來共同完成裝備的維修保障,建立以軍工企業為基地級、以各個軍用機場的基層機構為基層級的兩級維修保障體系下的兩級庫存結構。通過軍企一體化維修,合理利用維修資源,最終實現降低裝備的全壽命周期費用和提高裝備的使用可用度的雙贏目標。
2.3 維修保障流程設計
當裝備在使用過程中發生故障時,首先通過診斷、定位故障所在的某LRU,然后將故障的LRU拆卸下送往基層維修單元進行維修,同時向基層的倉庫單元申請一個同型號的LRU備件。如果基層倉庫單元中有所需的LRU備件則領用并安裝,使故障的裝備恢復正常功能;如果基層倉庫單元沒有可用的LRU庫存,則向基地倉庫單元發出申請并等待新備件達到。最后對維修單元中待修的故障LRU進行處理,若經過診斷能夠定位故障的SRU,則申請SRU備件,如果基層倉庫單元有可用的SRU備件,則拆換故障的SRU,將修好的LRU送基層倉庫單元作為備件補充庫存,并將故障的SRU送往基地級進行維修,修復的SRU被送往基地倉庫補充庫存;如果基層倉庫單元沒有可用的SRU備件則向基地倉庫單元申請調撥,若基地倉庫單元中有可用的SRU備件,則將其發送給基地倉庫單元,基地將基層送修的故障SRU修復后補充基地倉庫的庫存;若沒有可用的SRU備件,則將接收到的基礎送修的故障SRU修復后再送往基層供維修使用。
3 軍企一體化體系相關保障措施
3.1 制度保障
健全與軍企一體化保障的法規及制度,保障軍工企業在體系中的法律地位。
3.2 績效保障
建立績效考核制度,進一步完善監督與獎勵機制。
3.3 人才培養
重點培養技術人才,為裝備保障提供技術保證。
4 結論
本文通過建立保障組織和相關制度為軍工企業參與軍事后勤保障提供了理論指導和實施參考。
參考文獻:
[1]邵世綱,邢冠楠,崔慧等.新形勢下武器裝備綜合保障體系建設研究[J].航天工業管理,2018(03).
[2]解江,劉曉東,段斌,史超.多隸屬關系下的兩級可修復航材儲備模型研究[J].系統工程理論與實踐,2015,35(03):811-816.
[3]趙洋,秦毅.發達國家軍交運輸軍地一體化保障的主要做法[J]. 國防交通工程與技術,2007(02):12-14.
[4]翟明明,趙永朋.裝備軍地一體化維修保障探析[J].裝備指揮技術學院學報,2005,16(05):32-34.
作者簡歷:程樹森(1984-),男,山東濰坊人,碩士研究生,工程師,研究方向:生產及制造系統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