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 慧
(皖西衛生職業學院,安徽 六安 237000)
近年來,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加之老齡化社會、慢性病等問題,人們對于醫療衛生服務的需求不斷提高。為了使更多的居民能夠享受優質的衛生服務,大力發展社區醫療是關鍵。護士是社區衛生服務的重要人力保障,加強社區護理學教學、培養應用型社區護理人才是當前高校護理教育面臨的主要任務。隨著醫學模式的轉變、護理理念的更新,護理人才的培養已從傳統的院內護理人才培養向院內[1]與社區結合型護理人才培養轉變[2]。
社區護理學是在護理學、醫學、社會學、公共衛生學、預防醫學、康復醫學等相關學科理論基礎上,為適應居民的健康需求,在護理實踐過程中逐步形成的一門應用型學科。社區護理學是借助有組織的社會力量,將公共衛生學[3]及護理學的知識與技術相結合,以社區為基礎、人群為對象、服務為中心,對個人、家庭及社區提供連續性的、動態的和綜合的服務。其目的是促進健康、預防疾病、維持健康,提高社區人群的健康水平。在社區護理學中,注重以人的生活和人人享有衛生保健為焦點,追求生活質量。通過社區護理學的教學,可以為學生奠定良好的社區護理專業知識和技術[4]基礎,使學生具備對生活在社區的個人、家庭進行綜合性、持續性的整體護理基本能力。
傳統的社區護理學課程考核多以終結性考核為主,即在課程所有內容結束之后進行測驗,載體多以試卷或者作業的形式來評價學生對課程主要理論知識點的掌握情況,以終結性考核分數進行衡量,分數達標即通過,獲得相應學分。
2.2.1 從考核本身內容看 考核內容局限于教材中的基本知識和技能,缺乏對學生知識、能力和素質的全面考核,記憶性成分所占比重過大,存在“圈范圍、劃重點”的現象,使課程考核妨礙學生思維能力、分析能力、綜合能力的培養和創新精神的形成。這種現象與當下社會經濟發展所需要的集知識、能力、素質于一身的人才培養要求相背離,凸顯了片面化考核內容與現實綜合素質人才培養要求之間的差距。
2.2.2 從考核形式看 終結性理論卷面考核或者作業的形式存在“一考定輸贏”的現象,對于學生的學習過程缺乏動態監測。很多學生單純追求通過率,平時并沒有認真研習與領悟社區護理學的知識與技能,考前通過突擊背誦單個知識點來應付考試,造成考與學的孤立,有悖于社區護理學教學的初衷。
2.2.3 從學生滿意度看 筆者通過閱讀相關文獻,對于社區護理學教學及其影響因素進行了分析與整理。為了有針對性地進行教學改革、提高課堂教學質量,自編了社區護理學學習狀況調查問卷,通過近兩年的學生問卷(431份)調查發現,問卷中第14項“你是否滿意社區護理學實行期末考試這種單一的評價方式?”第15項“你認為教師使用的測驗或考試方式是否能夠真實地反映出你的學習狀況?”涉及學生對于社區護理學考核形式的滿意度。調查結果顯示,學生對當前考核形式的滿意度并不高,見表 1~2。

表1 你是否滿意社區護理學實行期末考試這種單一的評價方式
過程性考核是基于加德納的多元智力理論及建構主義理論提出的,它強調智力的多元性、差異性、創造性和開發性[5],提倡用多元化的考核方式對學習效果進行評價,從而更好地摒棄終結性考核的偶然性。過程性考核可以多形式、分階段地對學生進行多方面考核,關注學生認知過程、思維能力及團隊的協作,從而更好地評價學生自主學習的效果,促進課程的教學質量。

表2 你認為教師使用的測驗或考試方式是否能夠真實地反映出你的學習狀況
為提高社區護理學教學質量,筆者開始嘗試考核方式的改革,由只考核學生對所學知識的記憶、復述和基本理解,轉變為增加對學生的學習態度、學習能力、思維模式、分析問題及解決問題的能力、職業素養、創新意識等綜合素養方面的考核,重在過程考核,重在學生社區工作能力的提升。
3.2.1 考核設計方案 考核分階段逐層推進:(1)以小組為單位,利用自由時間進行社區實踐調研與現場評估。(2)通過調研確定社區健康干預主體,以小組為單位,完成一份社區護理實踐報告。(3)以健康宣教的形式進行健康干預知識的重組與再現(體現在紙質版健康宣教手冊上)。社區健康宣教是社區護士從事社區護理的基本功,也是社區護理服務于公眾健康的具體體現,根據宣教主題及宣教對象,完成宣教內容的組織與安排,達到預期的宣教效果,是社區從業人員的基本技能。(4)以學生為社區公眾進行健康干預(體現在課堂匯報上)。以課堂為宣教場所,以學生為宣教對象,進行10分鐘的微型健康宣教。(5)課外文獻拓展閱讀,了解社區護理的發展現狀與趨勢。社區護理學的授課一般為10周,過程性考核形式與時間安排見表3。
3.2.2 考核成績構成比例 考核成績的構成搭載筆者建立的課程在線資源,充分考慮學習過程及學習態度等指標,具體見表4。
3.2.3 考核主要思路 在傳統課程講授重知識傳遞的基礎上,緊扣職業教育改革發展要求,將傳統理論考核的單一形式進行改革,使其既有傳統理論部分的考核,也有社區評估、健康宣教、社區護理發展及簡單的護理文獻撰寫等方面能力的考核。

表3 課程過程性考核計劃

表4 考核成績構成
2017年的第二學期,采用便利抽樣的方法,選取我院2015級專科護理在校兩個班級學生107人為研究對象,將其隨機分為觀察組(57人)和對照組(50人)。兩組學生在年齡、前期總體學習成績、已修課程等方面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均為同一授課教師。所有學生對參與該項研究都知情并同意。
授課前兩組進行自主學習準備度、醫學生工作崗位可雇傭性的基線評分。觀察組采用過程性考核方案,對照組采用傳統理論終結性考核方案。考核結束后,分別收集兩組自主學習準備度、工作崗位可雇傭性及考核滿意度等數據資料,并結合兩組總評成績進行比較分析。
(1)自主學習準備度評分。采用護理自主學習準備度量表(SDLRS)[6](自評式量表)進行評分,量表共有40個條目,測量3個維度,包括自我管理(self-management),13個條目;熱愛學習(desire for learning),12 個條目;自我控制(self-control),15 個條目。采用Likert 5級評分法(1=非常不同意,2=不同意,3=不確定,4=同意,5=非常同意),累計總分越高,則自主學習能力越好。(2)工作崗位可雇傭性評分。采用學生可雇傭性能力自查表[7]進行評分,量表共17個條目,每個條目采用Likert 5級評分法(1=極差,2=較差,3=中等,4=較好,5=極好),得分越高可雇傭性能力越強。(3)課程考核滿意度調查。自行設計滿意度調查問卷,包括對課程考核方式、考核內容、積極性、可發展性、學習效果5個方面20個項目進行評分,分數越高滿意度越高,滿分100分。
自主學習準備度評分、工作崗位可雇傭性評分、課程考核滿意度均采取面對面的方式收集調查問卷。發放問卷時,調查者向研究對象說明本次調查的意義及填寫注意事項,使其充分了解填寫問卷的相關要求和注意事項,根據真實情況獨自匿名填寫調查問卷,當場收回問卷。剔除無應答問卷和無效問卷后,最后實得有效問卷觀察組53份和對照組49份。
采用SPSS 15.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錄入和分析,建立數據庫,進行邏輯查錯。觀察組和對照組干預前后的組內比較采用配對樣本的t檢驗,觀察組和對照組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的t檢驗,采用雙側檢驗,檢驗水準α=0.05。
考核改革后,觀察組自主學習準備度評分、工作崗位可雇傭性評分均高于考核改革前(P<0.05),見表5。

表5 觀察組考核改革前后自主學習準備度評分、工作崗位可雇傭性評分比較(x±s,分)
對照組自主學習準備度評分、工作崗位可雇傭性評分在考核改革前后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6。

表6 對照組考核改革前后自主學習準備度評分、工作崗位可雇傭性評分比較(x±s,分)
考核改革后,觀察組和對照組的自主學習準備度評分、工作崗位可雇傭性評分、課程考核滿意度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的總評成績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 7。
通過小樣本的實驗性嘗試可以看到,社區護理學基于過程性的考核改革,對于促進學生學習主動性、強化學生對專業課程的認知具有一定作用,也能有效提高學生專業方向性選修課程學習的積極性,可以作為當前護理職業教育教學改革的一種方法嘗試進行探索。

表7 考核改革后兩組總評成績、自主學習準備度評分、工作崗位可雇傭性評分、課程考核滿意度的比較(x±s,分)
在社區護理學過程性考核改革過程中也發現一些問題:(1)在考核改革中,形式豐富多樣化,有個人完成,也有小組合作完成部分。在小組合作完成部分我們發現,部分學生有依賴性,并不是積極主動地參與項目任務,小組成員的參與度并不是很一致。(2)因為課時的局限性,要有效完成社區護理學實踐報告需要充分的實踐時間,為保證時間充足,這部分內容多是安排在周末等課余時間以小組為單位進行的,同一時段組別較多,沒有充足的指導教師,不能保證每組實踐的規范有效性。(3)對于高職學生,文獻檢索與護理論文撰寫等相關課程并沒有全部開設,在完成社區護理學前沿文獻閱讀與綜述的時候,部分學生存在畏難情緒。
(1)需要借助超星等在線平臺,完善過程性考核中學習痕跡的動態監測;進一步思考完善考核方案,在小組合作完成的項目中,增加個人參與權重指標。(2)豐富社區護理學教學方法,改變傳統“一言堂”的教學模式,嘗試職教新理念與方法,比如在增加學生參與度與合作度方面,進行“拼圖式”教學,提高每位學生的學習主動性。(3)校企合作是社區護理學教學改革的重要途徑之一,完善的校企合作機制,可以更好地為學生的社區護理實踐提供指導,學生也能在真實的社區護理工作情境中“做中學”。(4)社區護理學課程涉及護理學生的專業發展方向,重在專業引導、方法與能力的培養以及公共衛生知識的普及,而非某一單一技能或者專科疾病具體護理措施的具體講解。因過程中涉及諸如流行病學、公共衛生等一些概念,而護理學生并未開展過此類課程的學習,所以開始學生對于課程理念的建立有點難度,建議高職院校對于護理專業學生增設部分公共衛生相關的選修課程,幫助學生專業知識的拓展。(5)對于文獻綜述、護理科研等社區護理能力方面,在現有的高職護理課程體系中,可以考慮利用超星等網絡平臺,教師自制或者篩選部分微課等在線課程資源,分享給學生,利用移動學習彌補知識能力短板。(6)高職高專護理課程體系中,社區護理學是選修課程,一直以來有專職教師也有臨床外聘教師進行講授,較難形成集中的團隊力量而發揮各自所長,建議學院或系部對于諸如社區護理學、護理管理學等專業拓展課程,建立專兼職師資工作室,便于更好地發揮團隊優勢,集思廣益。
應對健康中國背景下的社區衛生服務需求,提高社區護理人才培養質量,是職業院校首要職責。教學必須服務于崗位,對于廣大社區護理教育者,需要明確當前社區護理崗位需求,在教學過程、考核改革等方面積極思考,探索并完善符合當前職業崗位需求的社區護理學考核方式與教學體系,促進社區護理學的發展與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