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媛媛
(安慶醫藥高等專科學校,安徽 安慶 246052)
肺部聽診教育存在課堂學習時間短與聽診技能要求高的矛盾,學生對肺部聽診的實操練習適應不良,難以實現聽診技能的內化。智慧課堂順應高校學生的碎片化學習方式,以學習者為中心實行個性化教學,通過創設結構良好的媒體素材和協同工作的學習群體,應用智慧課堂教學平臺推送信息并記錄學習軌跡,為學習者提供合理適當的學習內容與立體化的學習資源、不同學習場景的對接支持以及移動學習體驗,旨在提升學習者的認知水平和素養以及解決問題、交流、團隊協作的能力[1]。
當前,微課、翻轉課堂、慕課等新教學形態雖初露端倪,但距離常態化與深度應用尚有較大距離[2]。肺部聽診智慧課堂對上述新興教學形態進行了重塑和升級:包括提升學習資源質量、優化教法生態、循證評估和精準教學、應用驅動學習、創建智慧學習生態和提升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包括利用信息技術優化課堂教學和改變學習方式的能力),旨在通過沉浸式、情境化、交互式的內容組織及本土化的知識建構為在線開放課程發展尋找新方向[3]。
基于學習者的經驗、創新實踐能力與臨床崗位體檢技能要求,增刪、分解、凝練并重組肺部聽診智慧課堂教學內容。課前利用網絡資源將標準、規范的聽診技能呈現給學習者;課堂上著力應用標準化病人(Standardized Patient,SP)創設情境,注重所創設的情境與學生已有經驗一致,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使其在積極主動投入學習的同時,反思學習過程與方法[4]。
肺部聽診智慧課堂試點40分鐘,課堂內容擇優參與構成“微學習”素材庫,見表1。試點內容可推廣至體格檢查其他部分。
肺部聽診智慧課堂應用媒體素材進行通識性和定義性的知識、技能講授,有利于課堂面對面的教學時間向體檢實操練習及糾正傾斜,學習活動中生成的資源擇優納入素材庫[5-6]。課堂具體設計如下。
(1)智慧課堂錄制視頻時長約40分鐘,考慮到學習者的注意力難以長時間維持,后期制作將導學模塊、教學模塊、交互模塊的進階流程設計為“游戲闖關”形式。“闖關”式交互練習極大地增強了學生的觀看興趣和學習效能感。

表1肺部聽診智慧課堂時程設計
(2)教師設計好學習任務予以“導學”,導學內容不僅融合了知識點,而且任務設置具有彈性和靈活性。
(3)引入SP實現情境教學,SP參與理論實踐一體化教學、隨堂評價及綜合訓練。
(4)聽診練習應用以團隊為基礎學習(Team-Based Learning,TBL)模式,激發每名學習者的主動學習熱情,集體學習與個人學習交替,穿插分組練習、小組交叉練習等,以小組為單位匯報并提交“學研創”作品(如咳嗽病例問診及肺部聽診視頻)進行評價,構建了全面、客觀、標準的多維評價系統[7]。
(5)學習者應用肺部聽診技能對SP病例進行診斷,智慧課堂予以引導并展示。為實現診斷目標,學習者必須溫習呼吸系統解剖、生理等基礎知識,有助于學習者在不同維度關聯、內化理論知識,提高聽診能力。肺部聽診智慧課堂設計見圖1。
通過導學案驅動、情境教學、活動設計等多種策略,實現深度學習,提高了學習效能[8]。肺部聽診智慧課堂的建設需持續完善素材庫、知識檢索系統、演示/虛擬/仿真實驗實訓系統、試題庫系統、在線自測/考試系統、學習交流工具等,并融合于“微學習”云平臺的構建。
根據智慧課堂資源共享、實時內容推送、情景采集、智能學習分析、互動交流、反饋評價、移動互聯的技術特征,肺部聽診智慧課堂技術方面需要解決創設結構良好的媒體素材、信息推送、學習軌跡記錄三大核心問題[9]。為此我們引入云課堂作為智慧課堂教學平臺。

圖1 肺部聽診智慧課堂設計
1.2.1 創設結構良好的媒體素材(1)融合校本實驗指導教材,委托傳媒學院專業團隊進行拍攝,場地為診斷實訓中心、客觀結構化臨床考核(OSCE)站點及中心監控室,設備包括心肺聽診教學及錄播系統、攝像設備等。后期制作主要有視頻剪輯、錄屏和合成、動畫制作、測驗及作業互評標準制訂。(2)在創建媒體素材時充分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鼓勵學生參與肺部聽診的實地取景及拍攝,并應用于智慧課堂教學中,以解決學習者學習主動性欠缺的難題。
1.2.2 信息推送 智慧課堂為學習者提供個性化的學習推薦服務,并提供智能導學系統轉變學習方式,實現個性化干預指導。(1)智慧課堂上線并維護。定期將視頻提交平臺,通過云課堂平臺提醒、微信及QQ群等形式通知學生學習內容,督促學生按照進度完成學習,實時論壇互動、線上答疑和討論,敦促作業互評,記錄學習數據。(2)云課堂平臺能自適應于各種移動終端。應用響應式Web自適應設計技術,通過液態圖片設計、彈性布局和媒體查詢,使網頁、應用軟件能兼容多個終端,優化了移動環境下(智能手機、平板電腦)的推送內容及呈現方式,減少了移動平臺因屏幕有限所導致的內容及圖文割裂。
1.2.3 學習軌跡記錄 云課堂平臺采集并分析學習行為數據,“積分模塊”記錄學習者在各個活動環節的對應分數權重,積分與平時成績掛鉤,每個班級排名前10位的學生積分實時推送至首頁,激發學生之間相互趕超的學習熱情。學生得以認識自己成績與班級平均水平的差距,有助于其針對性學習。云課堂有助于教學管理者建立學習者模型,分析學生的在線學習表現,進而發現智慧課堂設計的問題[10]。
云課堂平臺學生端記錄和分析學生學習過程數據,促進其掌控自身學習行為,完成學習后,學生會獲得相應反饋及后續學習資源的推薦。平臺教師端可查看學生的個性化信息和學生群體特征信息,以便把握學生的個體差異和群體規律,“數據匯總”從班級整體的角度記錄學習軌跡,包括各環節的學習時間、視頻觀看時間、視頻問題回答情況、內容結束后的練習以及論壇交互分析。智能化的管理與評價機制,根據學習者的特征及興趣,實施精準教學。
除醫學生(包括全日制在校生、已實習或畢業的醫學及相關專業學生、成人教育類學生)外,還包括從事醫療衛生工作的人員及對肺部聽診知識有需求的社會公眾(如掌握肺部聽診技能有助于家庭照顧呼吸道感染患者、心衰患者等)。
肺部聽診內容實操性強,需要合理編排教學內容,遵循“以崗位需求為導向”的醫療人才培養理念,將現實學習和網絡學習融為一體,通過開放網絡平臺、移動終端,推動校內校際共享、線上線下融合,形成信息化環境下的高校教育教學新模式。
(1)為學生提供了任意時間、任意地點、任意方式、任意步調的學習訴求。
(2)肺部聽診智慧課堂評價是基于學習全程的記錄,貫穿于課程教學,構成微學習與及時強化(通過完成度和內嵌問題的形式量化)、體檢練習(與教師視頻所提要求完成度相關)、體檢練習與測驗(SP隨堂“微點評”)、協作活動貢獻分(小組匯報并提交“學研創”作品)、快速進步分(“微測試”與“微作業”量化)、考試等多維度評價體系。
(3)教育模式靈活、多樣,加強理論與實踐一體化教學,學習者“學中做”“做中學”;SP參與教學常態化,融合案例教學及情境教學,實現學習者與臨床“零距離”;網絡學習與醫學新知識、新技術同步化。
(4)肺部聽診智慧課堂的建設及開放,為臨床及相關專業學生助理執業醫師考證提供了便利,有助于培養臨床醫師的規范化物理診斷技能。
以智慧提升為核心,融合多種方式方法和手段。
(1)現實學習和網絡學習的融合:實現了課程教育的“線上線下融合”,智慧課堂提倡“微學習”,學習者能隨時隨地學習。
(2)學習、研究和創造的融合:學、研、創的融合使學習者學得深、活、通(不同學科內容的融通,如呼吸系統解剖、生理及物理診斷肺部聽診技能的融通)、新、實(與實踐、社會緊密聯系)、多,除了學知識,還能學方法,學創新精神與思維。
(3)多種教學方式的融合:根據教學內容的特點選擇采用適當的教學模式,如TBL模式、案例教學模式(CTM)、思維導圖模式、情景教學模式及翻轉課堂模式等,引導學生參與教學過程,提高學習的主動性。
(4)理論與實踐的融合:理實一體化教學避免了與臨床衛生服務脫節導致“用不上”的尷尬,培養扎實的臨床技能。
(5)產學研融合:肺部聽診智慧課堂試點內容可推廣至體格檢查其他部分,借助網絡手段,充分利用校內外、國內外的平臺、資源和專家,促進和兄弟院校、附屬及教學醫院的交流,融合見習、實習與教學培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