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伯紅
(合肥職業技術學院,安徽 巢湖 238000)
隨著醫學的發展、各種有創診療技術的推廣及化療藥物的廣泛應用,護理人員在日常工作中經常暴露于各種職業危害中。針對職業損傷因素可能對機體造成的各種傷害,進行必要的職業防護有利于保護護士在護理工作中免受職業損傷,或將損傷程度降到最低。本研究旨在調查高職護理實習生職業防護行為,分析影響護生職業防護行為的相關因素,以期為高職護生針對性進行職業防護培訓提供依據。
隨機選取合肥職業技術學院2015級護理畢業生200名。納入標準:已完成大專3年的學習,并在第三年完成8~10個月的臨床實習;自愿參加本次調查;既往和目前無精神疾病及意識障礙者。
1.2.1 護士職業防護知識問卷 問卷包括職業防護相關知識15個問題,采用單項選擇回答,評分方法為每答對1題計1分,總分為15分。
1.2.2 護士職業防護態度問卷 此問卷包括基本防護態度、生物性因素的防護態度、物理性因素的防護態度、化學性因素的防護態度、心理社會性因素的防護態度5個維度,共30個條目。計分方法:采用5分制評分,5分表示非常重要,4分表示比較重要,3分表示不確定,2分表示不太重要,1分表示根本不重要,各條目分相加得出總分。
1.2.3 護士職業防護行為問卷 問卷從基本防護行為、生物性因素的防護行為、物理性因素的防護行為、化學性因素的防護行為、心理社會性因素的防護行為5個方面共36個問題進行測量。問卷總分范圍為36~180分,采用Likert 5級評分法,5分表示一直如此,4分表示經常,3分表示有時,2分表示偶爾,1分表示從不。得分越高意味著職業防護行為越好。
正式調查前由4名臨床護理專家和2名統計學專家針對問卷各題目的適用性、明確性及其涵蓋面,逐題進行審閱和修改,最終測得職業防護知識、態度、行為問卷的內容效度(CVI)值分別為0.80、0.83、0.83。同時對50例研究對象進行2次預實驗,計算出職業防護行為克隆巴赫信度(Cronbach’s α)系數為0.782,問卷重測信度為0.803;職業防護態度問卷Cronbach’s α系數為0.783,重測信度為0.765;職業防護知識問卷Cronbach’s α系數為0.737,重測信度為0.745,問卷信效度均較好。
經過培訓的調查員在征得調查對象的同意后,集中發放問卷,向被調查者詳細說明填寫方法,由其獨立完成。本次共發放問卷200份,收回有效問卷200份,有效問卷回收率100%。收回的數據采用SPSS 17.0軟件包進行統計學處理,采用兩個獨立樣本t檢驗對一般資料進行統計學分析,用Pearson相關分析分析職業防護知識、態度與行為之間的關系,采用非條件Logistic回歸分析影響職業防護行為的主要因素。
結果顯示:高職護理實習生職業防護知識得分為(11.01±2.495)分,得分指標為73.4%。
此次調查高職護理實習生職業防護態度得分為(135.40±10.133)分。為便于比較各維度的得分情況,計算出各維度的得分指標,即各維度的平均分/各維度最高得分之和×100%。結果顯示,得分指標較低的是基礎防護態度,為78.0%,化學性因素和生物性因素的防護態度得分指標較高,分別為94.2%和92.3%。見表1。

表1 高職護理實習生職業防護態度得分
高職護理實習生職業防護行為總得分(167.10±12.212)分。結果顯示:對化學性因素的防護行為最佳,其次為基礎防護行為,而對物理性因素的防護行為最差。見表2。

表2 高職護理實習生職業防護行為得分
(1)Pearson相關性分析結果。職業防護行為總分與職業防護知識得分及態度呈顯著正相關(P<0.01),Pearson相關系數r分別為0.794、0.975。(2)t檢驗分析結果。對不同的社會人口學特征進行統計學分析,結果顯示:實習醫院的級別、是否接受過職業防護培訓對高職護理實習生職業防護行為的影響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1),而性別、生源地、是否獨生子女及實習時間對高職護理實習生職業防護行為的影響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 3。

表3 不同社會人口學特征護生的職業防護行為得分(x±s,分)
把單因素分析有顯著性差異的變量(實習醫院的級別、是否接受過職業防護培訓、職業防護知識及態度)引入非條件Logistic回歸方程,引入水平為0.05,用向后逐步回歸法進行分析。結果顯示,用職業防護知識及態度對回歸方程進行檢驗,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表明在高職護理實習生職業防護行為的影響因素中,以上2個因素對其影響較大。見表4。

表4 影響因素的Logistic逐步回歸模型的變量與參數
護理職業防護行為是指在護理工作中采取多種有效措施,保護護士免受職業損傷因素(包括生物性、化學性、物理性、心理社會性因素等)的侵襲或將其所受傷害降到最低程度[1]。此次調查發現,高職護生職業防護行為總得分為(167.10±12.212)分,得分率92.8%,表明高職護生的職業防護行為總體較為規范,尤其是對化學性因素的防護行為最佳,這與陳燕等[2]的調查結果有所不同,對物理性和心理社會性因素的防護行為較差。分析原因主要包括:(1)醫院未配備相應的防護用具,如在使用紫外線消毒時佩戴護目鏡等。(2)自身不重視,如折斷安剖時,未用紗布或棉球包裹安剖頸部等。(3)部分帶教教師操作不規范。(4)護理人際關系的特殊性及工作環境的復雜性,決定醫護人員會經常遭受暴力侵犯,從而危害其職業健康。
3.2.1 職業防護知識 本研究顯示,高職護生職業防護知識總得分為(11.01±2.495)分,得分指標為73.4%。多因素分析結果表明,高職護生職業防護知識水平對職業防護行為影響較大(P<0.01)。KAP理論認為[3]:行為改變是目標,為達到行為改變,必須有“知”(知識和學習)作為基礎,有“信”(正確的信念和積極的態度)作為動力,知識是行為改變的前提條件。本次調查發現,高職護生的職業防護知識得分不高,處于一般水平,這可能與現行的職業防護教育有關。目前,我國護理專業學生培養體系中尚無職業防護課程,只是將其相關內容納入護理學基礎這門課程中,以致護生得不到持續系統的職業防護教育,職業防護知識缺乏,加大了護生職業暴露的危險性。因此,應加強護生的職業防護教育,提高其職業防護能力。
3.2.2 職業防護態度 本研究顯示,高職護生職業防護態度總得分(135.40±10.133)分,得分指標較低的是基礎防護態度和心理社會性因素的防護態度,而化學性因素和生物性因素的防護態度得分指標較高,這與職業防護行為的調查結果基本一致。職業防護態度是影響職業防護行為的重要因素,高職護生的職業防護態度越積極,其防護行為就越好。基礎防護態度與心理社會性的防護態度不積極,一方面可能是護生對基礎防護和心理社會性因素認識不清,導致其防護意識不強;另一方面也與護生缺乏臨床工作經驗、技術不嫻熟有關。由上可知,要改變高職護生的職業防護行為,不僅要強化職業防護知識的普及和培訓,更要使護生形成正確的職業防護態度,有較強的意識理念才能在日常工作中養成良好的防護習慣。
護生作為護理專業的后備力量,是醫院未來發展的主力軍,如何讓護生在實習期間加強職業防護、順利完成實習是非常值得探討的問題。從本研究可以看出,高職護生職業防護知識水平一般、職業防護行為依從性欠佳、職業防護態度還需進一步加強,而高職護生的職業防護知識水平和防護態度對其職業防護能力及職業防護效果影響較為顯著。因此,必須加強對高職護生職業防護知識的培訓,增強其職業防護意識,提高其職業防護能力。目前大多數高職類院校護理專業對職業防護的教學內容涉及較少,護生在實習前對全面規范的職業防護知識及相關技能了解較少。筆者認為,學校應充分利用其教育職能,為護理專業學生開設護士職業防護課程,開展系統的職業防護教育和培訓,培養護生的自我防護能力,使其在進入臨床實習后能有效防范職業危害的發生。另外,部分臨床帶教教師的不規范操作或護生自身防護意識的不足,也會導致護生對職業防護措施的不重視,進而影響其職業防護行為。因此,一方面要完善臨床護理帶教人員的管理制度,加強對其的職業防護教育和安全培訓,使其能遵循正規操作流程規范帶教;另一方面對待部分防護意識不強的護生,應針對性地進行個性化教育,強化其職業防護意識,促使其對職業防護的依從。
隨著社會發展及人們健康安全意識的提高,臨床醫務人員職業暴露與職業防護越來越受到重視,護生作為職業危害的高危人群,其職業防護更應受到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