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寶玉,王 颯,時明杰
(商丘醫學高等專科學校,河南 商丘 476000)
調查商丘社區居民的院前急救知識、態度、行為以及急救知識獲取途徑和院前急救學習需求的情況。
本研究共抽取商丘市兩個區共800位居民(梁園區400人、睢陽區400人),每個區抽取兩個街道作為研究場所,從街道中采用方便抽樣的方法抽取相應數量的研究對象。在研究期間,這些研究對象能夠保證在本社區居住,并且自愿參加本課題研究。
采用社區居民院前急救現狀調查問卷,此問卷包括一般資料問卷,院前急救知識、態度、行為以及急救知識學習需求問卷三部分。
1.3.1 一般資料問卷 包括年齡、性別、職業、文化程度、所在小區及樓號、家中是否有心腦血管或呼吸系統疾病患者共計6個條目。
1.3.2 院前急救知識、態度、行為問卷 此問卷在參考蒲曉煜[2]、胡蘇珍[3]研究的基礎上編制而成,包括院前急救知識、態度、行為3個維度。院前急救知識由15道選擇題構成,答對1項計1分,答錯計0分。院前急救態度分為5個條目,“完全同意”5分,“同意”4 分,“不確定”3 分,“不同意”2 分,“完全不同意”1 分,分值越高表明院前急救的態度越積極。院前急救行為由7個條目構成,采用Likerts 5級評分法,“一定不會”1分,“不會”2分,“不確定”3分,“會”4分,“一定會”5分,得分越高表示院前急救行為水平越高。
1.3.3 院前急救學習需求問卷 包括院前急救知識獲取途徑、是否參加過培訓、對哪項培訓項目感興趣等7個條目。
1.3.4 信效度檢測 調查問卷經反復修改后,邀請河南省和商丘市急救領域的專家對問卷進行評議,最后得出問卷急救知識、態度、行為三部分的內容效度指數(CVI),分別為0.889、0.875、0.869,問卷總體CVI為0.878,均大于 0.850,符合內容效度要求。問卷總Cronbach’s α值為0.848,其中知識維度、態度維度和行為維度 Cronbach’s α系數分別為0.865、0.772和0.907。
(1)調查前統一培訓調查員。本研究的調查員主要由商丘醫學高等專科學校的護理系教師和護理專業的學生擔任。(2)研究者在調查前與社區領導聯系,在社區工作者的引領下采取方便抽樣的方法對社區居民發放調查問卷,問卷當場發放,當場回收。答卷期間調查員不做任何暗示,保證問卷的真實有效性。(3)問卷回收后剔除漏填、錯填等無效問卷,對原始問卷進行編碼,采用雙錄入的方法用SPSS 22.0軟件建立數據信息。
3.2.5 皮膚的護理 由于腹股溝清掃術后的患者臥床時間較長,開始時又有沙袋加壓,所以皮膚問題顯得尤為重要。沙袋加壓期間給予翻身墊,每次翻身的角度45°,2 h翻身1次,夜間減少為4 h 1次。骶尾部墊干燥的小毛巾,潮濕后及時更換。撤除沙袋后,患者可以自主翻身,翻身時動作輕、柔。尤其是護士在交接班時做到嚴密觀察皮膚情況。
采用百分比表示一般資料分析、院前急救知識得分情況、急救知識獲取途徑等,采用均數、標準差、t檢驗的統計方法對急救態度、行為得分進行分析。
本問卷共發放800份,采用當場發放,當場回收的方式,回收有效問卷772份,有效問卷回收率96.5%。

表1 研究對象的一般資料[n(%)]
2.3.1 院前急救知識、態度、行為得分情況(1)研究對象的院前急救知識得分情況。研究對象的院前急救知識最低分為3分,最高分為15分,平均得分為(8.63±2.10)分。研究對象院前急救知識回答正確情況見表2。

表2 研究對象院前急救知識回答正確情況(n=772)
(2)研究對象的院前急救態度得分情況。研究對象的院前急救態度最低分為13分,最高分為25分,平均得分為(18.96±2.34)分。研究對象院前急救態度各條目得分情況見表3。

表3 研究對象院前急救態度各條目得分情況(x±s,分)
(3)研究對象的院前急救行為得分情況。研究對象的院前急救行為最低分為12分,最高分為35分,平均得分為(27.47±4.06)分。研究對象院前急救行為各條目得分情況見表4。

表4 研究對象院前急救行為各條目得分情況(x±s,分)
2.3.2 家庭成員心腦血管或呼吸系統疾病患病情況與院前急救知識、態度、行為得分情況 家庭成員的患病情況分別與院前急救知識、態度、行為得分進行獨立樣本t檢驗,結果顯示,家庭成員中有心腦血管或呼吸系統疾病患者的研究對象與無心腦血管或呼吸系統疾病患者的研究對象在院前急救知識得分、急救態度得分上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5。

表5 家庭成員患病與否與院前急救知識、態度、行為得分的比較(x±s,分)
2.3.3 參加培訓經歷與院前急救知識、態度、行為得分情況 在772名研究對象中,有84名(10.88%)既往參加過急救培訓,其中男性41名,女性43名。結果顯示,有培訓經歷的研究對象與沒有培訓經歷的研究對象在院前急救知識得分、急救態度得分上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6。

表6 參加培訓與否與院前急救知識、態度、行為得分的比較(x±s,分)
2.4.1 院前急救知識獲取途徑 在772名研究對象中,有44.56%是通過電視或廣播獲取院前急救知識的,僅有10.88%的研究對象參加過院前急救培訓。見表7。

表7 院前急救知識獲取途徑[n(%)]
2.4.2 未參加院前急救培訓的原因 在688名未參加院前急救培訓的研究對象中,有307人(44.62%)“不知道去哪參加培訓”,有107人(15.55%)認為“培訓需要花錢,沒有免費的培訓”,有93人(13.52%)擔心“太難,怕學不會”。
2.4.3 對參加社區急救培訓的需求 通過調查顯示,有228人(29.53%)最感興趣的培訓項目是創傷急救,有135人(17.49%)最感興趣的院前急救項目是心跳呼吸停止的搶救,74名(9.59%)研究對象第二感興趣的培訓項目是呼吸道阻塞急救,依次往下排序是中毒急救、溺水急救、火災逃生、觸電急救及其他。3討論
在772名研究對象中,有35.10%年齡是51歲及以上,有23.06%年齡是21~30歲之間,這與本研究采取的是隨機抽樣的方法抽取的研究對象有關,同時提示這兩個年齡段的人群在社區活動中比較積極,是社區院前急救培訓的重點對象。由于研究對象年齡相對較大,可為日后院前急救培訓的內容、形式及培訓時間等方案的設計提供依據。
在772名社區居民中,120急救電話的知曉率是96.63%,這一結果高于九江市(86.11%)[4]和昆山市(96.49%)[5]的調查結果。同時,在處理社區緊急災害如火災、觸電、煤氣中毒、溺水等情況時,商丘市社區居民的調查正確率均高于70%,這一結果與商丘市政府及商丘市紅十字會長期對公共突發事件的宣傳防范密切相關。此前,商丘市政府聯合商丘市紅十字會、商丘市消防部門在“世界急救日”“防災減災日”等分別在學校、社區、旅游景區做過大型應急演練,此外,還將本市各大醫院、高職院校的醫療衛生服務人員組建成了志愿者醫療服務隊,向公眾義務宣講院前急救知識,對提高公眾的災害防范意識和應急能力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但調查顯示,商丘市居民對胸外按壓的部位、頸椎或脊柱骨折的搬運、氣道異物梗阻的急救等具體的家庭急救技術掌握情況不好,這一結果與張建英等[6]對石家莊市社區居民的急救技能掌握情況的調查結果基本一致。說明應在社區居民中開展規范的、細化的、階段性的急救知識技能培訓,以此提高社區居民的急救技能水平。
表5結果顯示,家庭成員中有心腦血管或呼吸系統疾病患者的研究對象相比無心腦血管或呼吸系統疾病患者的研究對象的院前急救知識得分高(P<0.05),急救態度更積極(P<0.05),這一結果與胡蘇珍[3]對杭州市社區居民的調查結果一致。對于家庭成員中有心腦血管或呼吸系統疾病的居民,主觀上對家庭急救的知識更加關注,對心肺復蘇等急救技術相對于普通人有更多機會應用[7]。在遇到猝死、呼吸道阻塞等疾病發生時,作為第一目擊者,能以最快的速度對患者開展搶救,降低患者的死亡率和傷殘率。所以在家庭急救技能培訓時應對這部分居民給予關注。
在急救態度各條目得分中,研究對象普遍認同“普及急救知識很必要”,這一結果與羅銀秋和謝誠誠等[8-9]的調查結果相同,也從側面反映了目前隨著人們生活質量的不斷提高,自身的健康保護意識也不斷增強。同時,研究對象認同“接受規范培訓能提高施救的自信”,但對自己急救能力的評價相對較低,說明研究對象的院前急救知識掌握不好,這與沒有參加規范的急救培訓有一定關系。張建英等[6]也發現參加過相關培訓的社區居民的急救平均得分明顯高于未參加者(P<0.05),并在隨后的回歸分析發現是否參加相關培訓也是影響居民急救掌握度的因素之一,這表明了急救知識宣傳和技能培訓對社區居民掌握度的直接效應,并間接說明了進行相關宣傳、教育和培訓的必要性和有效性。相信科學、依靠科學開展自救互救是現今廣大公民應對各種意外傷害最重要的手段,強化急救技能的培訓是提高社區居民實施急救自信心的重要途徑。急救行為受急救知識和態度的影響,當急救知識掌握牢固并有積極的急救態度時,就會表現為急救行為的落實。
通過調查顯示,商丘市社區居民獲取急救知識的途徑是多元化的,但主要通過電視、廣播(44.56%)和網絡途徑(18.91%)獲取,參加規范化培訓的僅有10.88%,這一結果明顯低于深圳市南山區[10]社區居民的培訓比例(29.5%),與發達國家相比更是相差甚遠[11]。在沒有參加培訓原因的調查中發現,有44.62%的研究對象是“不知道去哪參加培訓”。目前,國內缺乏高水平急救師資和規范統一的培訓機構及教材,全國性的急救員資格認證考試尚未開展,這將影響公眾現場急救知識普及程度[12]。因此建立健全的院前急救培訓體系,統一規范開展急救培訓活動,擴大急救培訓的覆蓋面,讓更多的社區群眾接受規范化的培訓迫在眉睫。
在分析研究對象急救知識需求時發現,有29.53%的人最感興趣的培訓項目是創傷急救,有17.49%的人最感興趣的院前急救項目是心跳呼吸停止的搶救。但研究發現,研究對象對心搏驟停的人施救的行為得分偏低,造成這一矛盾問題的原因有很多。首先,心肺復蘇術專業性較強,尤其是關于心搏驟停的判斷和胸外按壓的定位,很多人受年齡和文化程度的影響[5],對這一技能掌握得不好。同時,社會輿論的壓力和缺乏法律保護也是制約對心搏驟停的人施救的原因。深圳市政府[10]已經在市政府第六屆68次常務會議審議通過《深圳經濟特區醫療急救條例(草案)》,于2017年4月15日前面向社會征求意見。此條例明確了社會急救的程序和免責情形,免除市民對他人進行現場急救的后顧之憂。所以呼吁國家及商丘市政府盡快完善相關的法律法規,保護施救者的合法權益。同時,增加高水平急救培訓講師的數量,從而推動和提高商丘市院前急救知識和技能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