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曉林
(康縣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甘肅 康縣 746500)
病毒性肝炎是一種嚴重危害人類健康的傳染病,它是由多種肝炎病毒引起的,具有傳染性強、傳播途徑復雜、流行面廣泛、發病率較高的特點。為探討康縣“5·12”地震以來病毒性肝炎的流行趨勢,掌握發病規律,為制訂有效的防治措施提供科學依據,對2008—2017年10年來的病毒性肝炎流行趨勢和流行病學特征進行分析,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疫情資料來自康縣2008—2017年甲乙類傳染病年報和免疫規劃疫苗針對疾病專報系統年報,人口學資料來自康縣統計局和康縣公安局。
病毒性肝炎診斷標準按照國家衛健委《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規定的傳染病診斷標準》執行,用流行病學方法,描述病毒性肝炎流行和分布的特征,應用χ2檢驗進行統計學分析。
2.1.1 流行強度及趨勢 2008—2017年全縣共報告病毒性肝炎3 281例,死亡4例,死亡率為0.12%,年平均發病率為163.73/10萬,2010年發病率最高,為267.11/10萬,2011年之后逐年下降,到2017年最低,為62.53/10萬,2008年趨于中間,發病率為98.67/10萬,主要由于“5·12”地震,農民工大量外出,傳染病監測報告系統靈敏度降低,漏報病例較多。從2009年開始,除2010年發病率出現一個小高峰外,逐年呈下降趨勢,2009—2012年這4年的發病數占總發病數的63.09%。
2.1.2 各型肝炎的流行趨勢 各型肝炎歷年的發病數、發病率及構成比見表1。在病毒性肝炎中,乙型肝炎發病最多,占總發病數的96.71%;其次為未分型肝炎,占總發病數的2.22%;再次為甲型肝炎,占總發病數的1.07%。10年來康縣各型肝炎的構成中乙型肝炎變化較大,甲型肝炎和未分型肝炎變化較小,而且甲型肝炎和未分型肝炎的發病率均較低,總趨勢及各型肝炎的發病數、發病率、構成比均呈下降趨勢,其主要原因是甲、乙肝疫苗接種率的逐年上升和乙型肝炎表面抗原陽性母親的新生兒母嬰阻斷率逐年提高,未分型肝炎的存在主要與鄉鎮衛生院因條件限制未開展病原學檢測工作有關。
2.2.1 職業分布 病毒性肝炎的發病由高到低的職業分布依次為:農民136.72/10萬;學生10.08/10萬;干部8.73/10萬;自由職業者8.18/10萬。在總發病數中,農民占83.51%,學生占6.16%,干部占5.33%,自由職業者占5.00%,見表2。其主要原因為農民對病毒性肝炎的預防保健知識欠缺,缺乏良好的衛生習慣,特別是外出務工農民感染者較多。
2.2.2 地區分布 農村病毒性肝炎的發病率為137.47/10萬,城鎮病毒性肝炎的發病率為26.24/10萬,各型肝炎地區分布見表3。各型肝炎城鄉發病率有明顯差異,農村發病率遠遠高于城鎮,其主要原因為農村衛生習慣較差,外出務工農民缺乏安全衛生的生活環境。
2.2.3 人群分布 男性發病人數1 937例,發病率為96.66/10萬,占發病總數的59.04%;女性發病1 344例,發病率為67.07/10萬,占發病總數的40.96%,男性高于女性,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2.2.4 年齡分布 各年齡組均有發病,年齡最小的3個月,年齡最大的78歲。在這10年中,病毒性肝炎的發病以20~54歲的青壯年為主,占總病例數的78.94%,19歲及以下的少年兒童占7.07%。甲肝以39歲及以下為主,占82.86%;乙肝以20~59歲青壯年為主,占88.02%,0~19歲組乙肝發病較低,占6.56%,60歲及以上占5.42%,見表4。3討論

表1 康縣2008—2017年病毒性肝炎發病數、發病率及構成比

表2 康縣2008—2017年病毒性肝炎職業分布

表3 康縣2008—2017年病毒性肝炎地區分布
(1)康縣2008—2017年間病毒性肝炎的平均發病率為163.73/10萬,發病率波動在62.53/10萬~267.11/10萬之間,2008—2012年發病率呈明顯上升趨勢,2013—2017年發病率呈逐漸下降趨勢。2008年,病毒性肝炎發病率在全縣法定傳染病中位于結核病之后,居第2位。因此病毒性肝炎仍然是康縣重點防控的傳染病,也是嚴重危害人民健康的傳染性疾病。由于病毒性肝炎,特別是乙型肝炎的治療難度大、費用高,所以也是康縣很多干部群眾,特別是農村人口因病致貧的重要因素之一。
(2)康縣病毒性肝炎農村發病率明顯高于城鎮,農村發病率為137.47/10萬,而城鎮發病率為26.24/10萬,主要因為農村群眾健康意識較弱,農民生活衛生習慣較差,特別是外出務工農民生活居住環境較差,勞動強度較大,身體營養狀況不良,性生活復雜、性傳播危險性較高。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人們社會生活的道德觀念發生改變,部分留守婦女性伴侶復雜,是病毒性肝炎,特別是乙型肝炎傳播的危險因素之一。在農村由于家庭成員生活衛生習慣不良,不注重有效的防護,病毒性肝炎的家族性感染率較高,病毒性肝炎患者,特別是HBV攜帶者不愿公開自己的病情,給防控工作帶來了較大的難度,母親患乙肝的較多,母嬰阻斷工作不及時、不到位,母嬰傳播的危險因素存在,是嬰幼兒感染的主要因素。由于鄉級醫院的診斷設備滯后,臨床醫生對病毒性肝炎的診斷標準掌握不準確,血清學檢查設備準確率有誤差,也是報告發病率較高的因素之一。

表4 康縣2008—2017年病毒性肝炎年齡分布
(3)病毒性肝炎人群分布中,乙肝發病率以青壯年為主。0~19歲少年兒童發病率較低,表明自1992年以來,有計劃地開展新生兒乙肝疫苗接種有顯著效果,大部分兒童得到了有效保護。1998年以來,全縣新生兒乙肝疫苗接種率逐年上升,特別是2008年以來乙肝疫苗首針及時接種率逐年提高,經統計,康縣乙肝疫苗首針及時接種率由2008年的32.22%上升到2017年的98.52%,全程接種率由2008年的68.53%上升到了2017年的98.52%。60歲及以上發病率呈下降趨勢,與自然感染產生抗體以及接觸感染的機會相對減少有關。甲肝感染以小年齡為主,0~9歲占31.43%,10~39歲占51.43%,說明該年齡段免疫屏障較低,特別是嬰幼兒甲肝感染率較高,4歲及以下兒童占20.00%,職業以農民為主,其次是學生、自由職業者、干部,這與衛生水平、生活習慣、生活環境及接觸人群機會等因素有關。
(4)病毒性肝炎是由不同肝炎病毒引起的傳染性疾病,由于甲、乙肝疫苗使用的局限性以及一些人群缺乏科學的防范意識,使肝炎的發病率一直處于較高的水平,它已成為影響居民健康的嚴重疾病之一。康縣病毒性肝炎以乙肝為主,控制乙肝是降低病毒性肝炎發病率的關鍵,主要應做到:一是切實做好新生兒乙肝疫苗的接種工作,做好陽性母親的母嬰阻斷工作,重視和加強對農村人口和特殊行業人群的免疫接種工作;二要進一步加強安全注射的管理,消除醫源性感染隱患;三要進一步加強飲食、公共衛生監督、監測工作,廣泛深入地開展衛生保健知識的宣傳教育,重點針對農民工、農村留守婦女進行性健康知識教育,提高人民群眾的自我保護意識;四要提高對未分型肝炎的分型診斷水平,提高分型報告率,提高鄉鎮醫療機構對肝炎的血清學準確診斷率,廣泛開展防控知識的宣傳,全民動員、全社會動員,使康縣的病毒性肝炎發病率逐步下降,提高人民群眾的健康水平。